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退火温度T_m对小麦SSR扩增结果的影响探究

种子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西科麦4号、N 48和铭贤169为材料,探究退火温度Tm对小麦SSR扩增结果的影响。在最佳PCR扩增体系下,55对小麦SSR的Xgwm引物中,除去18对无扩增产物的引物外,余下可以分为Tm对扩增结果无影响和Tm对扩增结果有不同影响2大类。结果表明,退火温度Tm对扩增结果有影响且每对引物都有其扩增的合适扩增温度。

关键词: 小麦 退火温度Tm SSR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旧膜二次利用方式对旱地胡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环境下,研究了5种旧膜处理方式对旱地胡麻生育进程中叶面积、干物质累积、净同化率(NAR)、相对增长率(RGR)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前营养生长期,播种前收除旧膜并覆盖新膜免耕播种(T4)与当年收除旧膜并整地覆盖新膜、翌年播种(T5)处理较当年全膜覆盖作物收获后收除旧膜、翌年整地播种(T6)(无覆膜对照)对提高胡麻叶面积影响最为显著,但花期及花后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胡麻总干物质在花前T4、T5处理较T6积累量最多,其中分器官茎、叶干物质呈现相同趋势,花后T5处理跃居首位。NAR因处理和生育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为生育前期T4高于其它处理,生育后期T5处理最优的结果;RGR在枞形期-现蕾期T4、T5处理较对照分别上升20.45%和16.12%,而花期T5处理表现最高,二者均呈现出与其干物质积累动态相一致的趋势。5种处理方式均提高了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对蒴果数和每果籽粒数影响不大,其中T4、T5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分别达到了1 024.95 kg·hm-2和996.15 kg·hm-2,比对照显著增产120.91%、114.71%,旧膜留至翌年免耕播种(T1)、在旧膜上覆土免耕播种(T2)、当年作物收获后在旧膜上覆盖玉米秸秆、翌年去除秸秆免耕播种(T3)与对照T6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收获后留旧膜、翌年收旧膜覆新膜免耕播种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生长速率和干物质累积,进而获得高产,而结合生产效益,收获后留旧膜翌年直接播种(T1)方式为干旱半干旱胡麻种植区旧膜再利用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 旧地膜 二次利用方式 胡麻 生长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掌叶大黄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为将军、生军、川军、黄良等。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椰菜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2013

摘要:本试验以花椰菜优良自交系GS-31为试材,通过压片和石蜡切片技术对花椰菜花蕾和小孢子发育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花椰菜花药发育经历了孢原细胞时期、造胞时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至四分体时期和形成成熟花粉粒4个时期,小孢子发育经历了四分体、单核期、双核期及三核期,花椰菜单核靠边期花蕾大小为3mm左右,为适合小孢子培养采样时期。

关键词: 花椰菜 花药 小孢子 细胞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兰州核不育小麦"是我们发现的小麦雄性不育突变体,经遗传分析,其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ms1g控制,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等变化的影响。利用该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杂交,经连续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的有效保持。本文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育种应用的主要技术难点—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特别是提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使蓝粒标记基因Ba、雄性可育基因MS和花粉致死基因ki集中于4E染色体或染色体臂上,以彻底解决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为杂交小麦在育种工作及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隐性核不育 4E染色体 雄性不育基因ms 花粉致死基因ki 深蓝粒累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与分布

中国蔬菜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国际已知含单显性抗病基因的系列品系,对采集自甘肃省马铃薯不同生态种植区的75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4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l.2.3.4.5.6.7.8.9.10.11出现的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22.67%,是甘肃省的优势生理小种;被测菌株中可克服抗性基因R4、R8和R11的频率在80%以上,可克服抗性基因R8的菌株普遍存在于各采集地。

关键词: 马铃薯 致病疫霉 生理小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浸泡条件和萌芽条件对小扁豆中γ-氨基丁酸合成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扁豆为原料,利用浸泡和萌芽富集γ-氨基丁酸。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浸泡时间和温度、萌芽时间和温度对小扁豆中γ-氨基丁酸合成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浸泡时间2.5h、浸泡温度36℃、萌芽时间5h及萌芽温度24℃的条件下,小扁豆中γ-氨基丁酸含量为380.503mg/100g干基,是未处理小扁豆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1.9倍。

关键词: 小扁豆 浸泡 萌芽 γ-氨基丁酸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百合高效配方施肥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13

摘要: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 salisb)是百合科百合属川百合的变种,是野生种经长期驯化、选择和培育而成,为多年生鳞茎草本植物。种球栽植后经2~3 a才能生长成商品百合。其鳞茎硕大,颜色洁白,鳞片丰满白嫩,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口味甜美而幽香,是中国唯一的甜百合,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保健和观赏价值,深受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文中介绍了全国小麦锈病工作者通过60多年通力协作,对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的显著成绩,系统揭示了中国小麦条锈病的越冬、越夏规律、菌源传播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以及品种抗病性"丧失"的规律与原因,发现中国小麦条锈病存在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2大菌源基地。提出了"综合治理越夏异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和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病害源头治理策略,研发出小麦条锈病分子诊断、异地测报以及抗锈良种、药剂拌种、退麦改种、适期晚种和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等一系列病害监测预警和关键防治技术,构建了以生物多样性利用为核心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防病保产效果极其显著。文中并对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早期预警和越夏易变区生态治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流行体系 生物多样性 菌源控制 综合治理

玉米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甘肃科技 2013

摘要: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危害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2010年,在田间采用0.1%丝黑穗病菌土覆盖种子接种的方法,对25份玉米杂交种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表现抗病1份,中抗4份,感病13份,高感7份,大多数玉米品种对丝黑穗表现感病.加强玉米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对于有效控制丝黑穗病和和品种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 田间鉴定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