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日本鳗鲡离散SNP标记筛选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野生资源数量锐减,亟需对其开展群体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是重要的遗传标记,然而在日本鳗鲡中还尚未有报道。本研究采用酶切位点相关DNA测序技术开发了日本鳗鲡的离散SNP标记,利用KASPar技术对辽宁丹东和福建三沙两个群体共61尾玻璃鳗样品进行SNP分型,验证所开发SNP标记的多态性。研究共得到38个多态性较高的离散SNP标记。在丹东群体中,这38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Ho)为0.000~0.407,期望杂合度(He)为0.033~0.484;在三沙群体中,这38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Ho)为0.032~0.500,期望杂合度(He)为0.032~0.494。这表明已处于濒危状态的日本鳗鲡依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丹东群体中的AJ_SNP_03位点和三沙群体中的AJ_SNP_25和AJ_SNP_35位点偏离哈温平衡,所有位点间均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丹东群体和三沙群体间的遗传距离FST值为-0.005(P=0.898),表明这两个群体间无显著的遗传分化,符合日本鳗鲡随机交配的属性。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开发的SNP标记可以用于解析日本鳗鲡的群体遗传结构及探究其本地适应性,为其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酶切位点相关DNA测序技术 日本鳗鲡 离散SNP标记 保护遗传学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黄鮟鱇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黄鮟(Lophius litulon)生活史特征的异质性,根据秋(2016年10月)、冬(2017年1月)、春(2017年5月)和夏(2017年8月)4个季节在山东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物种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构建了广义线性模型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用来研究黄鮟的体长-体重关系(W=aL~b)及其时空差异。b的固定值(2.77)小于3,表示黄鮟鱇为负异速生长,肥满度与体长负相关,身体趋于细长。根据AIC值最小原则,最复杂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即水域和季节对两个参数a和b均存在随机效应)拟合效果最佳;交叉验证的结果同样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为可靠。根据最佳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的差异性分析结果,黄鮟鱇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是极显著的(P<0.01)。在最佳模型中,a值在春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和冬季,而夏季最小;b值则与此相反。整体来看,纬度高的黄鮟鱇个体a值较大,b值较小,而a、b值与水深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本研究表明,季节和纬度对黄鮟鱇的体长-体重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混合效应模型能把水域和季节的异质性通过随机效应在单个模型中更准确、方便地体现出来,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此模型在数据来源异质性研究中的优势。

关键词: 山东近海 黄鮟鱇 体长-体重关系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时空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PML和海绵边界的伪谱法弹性波模拟复合吸收边界条件

石油物探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弹性波数值模拟中分裂格式的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SPML)难以吸收与边界接近平行传播的地震波,并会产生数值噪声,降低了地震波模拟的精度。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复合吸收边界条件,将SPML边界条件与海绵吸收边界条件组合成边界的内外层,实现了对与边界接近平行传播地震波的有效吸收。针对数值噪声沿边界传播的特点,对复合边界中的海绵边界吸收系数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海绵边界对平行于边界方向传播的地震波的衰减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对入射至边界处地震波的吸收效果。数值测试结果显示,不论对简单速度模型还是复杂速度模型,复合吸收边界对地震波的吸收效果优于常规SPML边界的吸收效果,且不会产生明显的数值噪声。

关键词: 完全匹配层 海绵吸收边界 复合吸收边界 伪谱法 弹性波正演模拟 弹性波方程 数值噪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粗糙海面的最小二乘残差法变深度缆接收点鬼波压制技术

中国海上油气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鬼波压制是提高海上地震勘探精度的重要环节。常规的鬼波压制技术通常假设海面是水平的且反射系数为-1,但真实的海水表面是粗糙界面,因此这种假设条件难以保证鬼波压制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海面的接收点鬼波压制技术,首先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对粗糙海面进行建模,并求取海面反射系数;然后应用粗糙海面反射系数在τ-p域构建拖缆观测总波场与上行到海水表面的反射波场的线性方程组,并利用最小二乘残差迭代算法求解,由此实现上下行波波场分离;最后将分离得到的上行波场从粗糙海面延拓回变深缆处,以消除海面起伏的影响,最终得到基于水平海面的去鬼波记录。合成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在粗糙海面条件下对接收点鬼波波场实现准确压制,更符合野外采集中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 粗糙海面 最小二乘残差法 变深度缆 鬼波压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模型和大型海藻对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幼鱼的诱集作用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大型海藻和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诱集作用,依据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和大型海藻调查结果,以海黍子、孔石莼、带形蜈蚣藻、石花菜和小珊瑚藻5种优势藻类,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2种优势鱼类以及人工鱼礁模型为研究对象,于室内实验水槽观察了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幼鱼在海藻和模型礁中的行为反应和分布。结果显示,水槽中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时,实验鱼密集出现在水槽边缘区(A9),分布率分别为75.71%±7.79%和73.63%±4.41%。放入模型礁和海藻丛后,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出现短暂的排斥反应,然后迅速聚集其中;2种鱼对带形蜈蚣藻的响应时间最短[(12.75~21.00)s],对模型礁的响应时间最长[(66.50~151.25)s];带形蜈蚣藻聚集许氏平鲉用时最短[(151.50±8.14)s],海黍子聚集大泷六线鱼用时最短[(56.00±2.53)s];大泷六线鱼对模型礁的聚集时间为(216.25±5.59)s,远低于许氏平鲉(1343.50±5.38)s;2种鱼在模型礁中的停留时间远长于海藻丛,且大泷六线鱼的停留时间(211.85±7.96)s长于许氏平鲉(199.75±16.82)s。海藻丛和模型礁对2种岩礁性幼鱼的诱集效果明显,实验区幼鱼的分布率由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前的0.91%~8.78%上升到4.21%~31.42%;高密度带形蜈蚣藻和海黍子的诱集效果最好,对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聚集率分别达到30.42%±1.14%和31.42%±1.74%,而低密度小珊瑚藻的诱集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大型海藻 人工鱼礁 许氏平鲉 大泷六线鱼 分布率 聚集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近海北部海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间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2014年在江苏近海北部海域(34.00!—35.13!N,119.40!—121.50!E)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综合性指标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江苏近海海域共有鱼类68种,相对资源量波动较大,站位平均渔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0.75~1.62 kg·h~(-1),站位平均渔获尾数显著下降,变化范围为203~370 ind·h~(-1).2009—2014年江苏近海的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指数在3.58~3.72,2009—2010年相对较低,2011—2014年在3.70以上波动.2009—2014年鱼类群落的平均个体大小在2.93~11.18 g之间波动上升,变化趋势与平均营养级基本一致.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大致分为2009—2010和2011—2014年两个年份组.组间分歧种主要有尖海龙、小头栉孔虾虎鱼和玉筋鱼等.对前后两个年份组的分析表明,中上层、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优势度增加,冷温种和本地种优势度下降.表明江苏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演替.针对演替规律提出了渔业管理的建议,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群落动态 平均营养级指数 多元统计分析 聚类分析 非度量多维标度法 相对重要性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后的思考

科学通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试采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试采成功的消息立即霸屏式占据各大新闻传媒头条,各种消息观点甚嚣尘上.有观点认为,这将会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引发新的能源革命,推动整个世界能源格局的改变;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可燃冰试采成功可喜可贺,而要达到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程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有人担心试采成功的宣传言过其实,有炒作嫌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AR图像雨团足印的海面风向提取方法

海洋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地球物理模式函数进行SAR海面风速反演时,需以风向作为地球物理模式函数的输入。本文应用了一种利用SAR图像上雨团足印顺风一侧比逆风一侧明亮的图像特征的海面风向提取方法,以进行海面风速反演。4景RADARSAT-2卫星SAR示例数据风向提取结果相对于ASCAT散射计的风向均方根误差满足不大于16°。分别以本文方法提取的风向和ASCAT散射计风向作为输入,利用地球物理模式函数CMOD5进行海面风速的SAR反演,两者的风速反演结果基本一致,其均方根误差差值不超过0.3m/s。本文利用SAR图像雨团足印信息的风向提取方法准确可靠,可应用于SAR海面风速反演。

关键词: 雨团 合成孔径雷达 风向 海面风速反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采集了浙闽三条中小河流的代表性表层沉积物和悬浮物样品,用1N盐酸淋滤样品,研究稀土元素(REE)在酸溶及酸不溶相态中的组成特征。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中的REE在总REE中的占比可达32%~82%,其中Fe-Mn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态是细粒沉积物酸溶组分REE的主要赋存形式。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的REE组成反映其遭受化学风化的信息;酸不溶组分主要由硅酸盐造岩矿物和稳定副矿物组成,尤其是锆石对REE组成有重要贡献。酸不溶相REE组成揭示,当地流域风化物质与潮流作用带入的长江源细颗粒是浙闽河口沉积物的主要来源。REE在风化及水动力分选过程中会发生分异,使得沉积物全岩组成不直接继承其源岩的REE组成特征,运用于物源判别时候需要慎重。中国东南河流沉积物显示Gd异常,这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Gd输入所致,而只反映中国东部物质的组成特征。

关键词: 小河流 稀土元素 沉积物 物源示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磷灰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地球化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藏东玉龙斑岩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带。该铜矿带分布有大量的花岗斑岩体,这些斑岩体具有相似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仅小部分成矿,多数并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的金属矿床。副矿物磷灰石除具有和全岩高度一致的地球化学属性外,其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等对反映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演化和岩浆来源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本文对玉龙铜矿带周缘的6个成矿和4个不成矿斑岩体磷灰石进行了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含矿斑岩磷灰石富Sr、Ba、Th、Pb和Zr,贫Y,同时显示出富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和具Ce正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还显示,相对于不成矿斑岩,成矿斑岩磷灰石的Sr/Eu、Sr/Ce、Sr/Y和Th/U比值相对较低且变化范围相对较小,而Ce/Pb、Lu/Hf比值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La/Yb比值及变化范围与不含矿斑岩接近。此外,成矿斑岩磷灰石高的Ce/Pb和Lu/Hf和低的Sr/Ce、Sr/Eu、Sr/Y和Th/U比值说明成矿斑岩形成于更高的氧逸度环境。

关键词: 玉龙斑岩铜矿带 含矿斑岩 不含矿斑岩 磷灰石 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