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对物源和热液活动的指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冲绳海槽北部和南部唐印、第四与那国热液区附近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部和南部表层沉积物元素组成具有很大差异。北部沉积物中Ca、Sr、Na元素含量较高,大部分微量和总稀土元素含量较南部沉积物低。北部沉积物中有钙质生物组分及火山物质的加入,由于这些物质稀土含量较低,对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造成了稀释作用。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整体较平坦,轻稀土略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弱Ce和Eu异常,表明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陆源物质主要来自黄河和台湾河流输入的部分物质。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物Si、Fe、Ba、Cu、Pb、Zn和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减弱,重稀土含量升高。由于受热液活动影响,一定量的黄铁矿、磁黄铁矿、重晶石及热液Fe-Mn氧化物的加入,使得南部沉积物的Fe以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升高,并表现出类似热液流体正Eu异常的稀土特征。这些Fe-Mn氧化物不仅从热液流体中清扫稀土元素,而且可以从海水中清扫稀土元素,使得沉积物负Ce异常减弱,总稀土含量升高。此外,样品中有一定量的过剩Si,来自热液活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La/Sm)N-(Gd/Yb)N比值表明冲绳海槽南部沉积物主要陆源物质来自台湾。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物源 热液活动 冲绳海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和低氧胁迫对两种规格刺参半致死时间及生理机能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针对2种规格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大:28.00~36.00 g;小:9.00~13.00 g),测定温度为(25.0±0.5)℃溶解氧(DO)水平为(1.0±0.1)mg/L条件下刺参的半致死时间(LT_(50));比较分析了DO水平分别为(1.0±0.1)mg/L、(3.0±0.1)mg/L及6.5 mg/L(正常DO含量)条件下2种规格刺参的昼夜代谢水平;监测了DO水平分别为(1.0±0.1)mg/L和(3.0±0.1)mg/L时低氧胁迫24 h及复氧72 h期间,2种规格刺参体腔液和呼吸树中的谷胱甘肽(GSH)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体腔液中皮质醇水平的变化,以探究夏季高温期(25.0±0.5)℃低氧胁迫对不同规格刺参半致死时间及生理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DO浓度为1 mg/L时,大规格刺参半致死时间(LT_(50))为33.37 h,小规格刺参为28.84 h,2种规格刺参的代谢水平显著低于常氧对照组,夜间代谢强度高于白天,且小规格刺参的代谢强度高于大规格刺参。1 mg/L低氧胁迫期间,大规格刺参体腔液及2种规格刺参呼吸树中上述4种抗氧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GSH含量下降,SOD和T-AOC活力降低,CAT活力升高;然而胁迫结束时其GSH含量、CAT、SOD和T-AOC活力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解除胁迫复氧72 h后,2种规格刺参体腔液的4种抗氧化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呼吸树的这4种指标则未完全恢复。3 mg/L低氧胁迫期间,2种规格刺参体腔液和呼吸树的GSH含量、CAT、SOD和T-AOC活力的变化趋势与1 mg/L组大体一致,复氧72 h后体腔液的各项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除T-AOC,呼吸树的其余3种指标亦完全恢复。低氧胁迫后小规格刺参的恢复能力高于大规格刺参。在DO为1 mg/L和3 mg/L条件下,胁迫结束时2种规格刺参体腔液中的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大规格刺参皮质醇含量高于小规格,复氧后二者均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低氧胁迫持续时间不超过其半致死时间(本研究以24h为例),刺参可通过自身调节减轻机体的氧化损伤;一旦超出半致死时间,将产生不可逆损伤,最终导致死亡。
关键词: 高温 低氧 刺参 半致死时间 代谢 抗氧化能力 皮质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态通道模型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能流动态分析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2004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调查数据,运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模型)构建生态系统能流网络,分析本区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及功能,并与1985—1986年研究数据进行对比,解析两个时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级范围为1~4.34,相较于1985—1986年研究结果,底层无脊椎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的营养级变动较大。牧食食物链占据主导地位,浮游植物在浮游动物和水母的能量来源中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碎屑食物链所占能流比为44%。系统总能流为6342.081 t·km–2·a–1。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下降,生态营养效率平均值较高,但是碎屑和浮游植物的生态营养效率却明显下降,碎屑趋于累积。生态系统统计量整体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成熟度降低。
关键词: 长江口 生态通道模型 能流网络 生态系统成熟度 动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实现
《应用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利用空间分集对抗多径传播造成的衰落,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与传统的方案相比,该系统将各个前端接收到的数据汇聚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上处理,实现了各个不同的计算机运算量的均衡,适合软件无线电架构.具体而言,以4台计算机与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USRP)组成的软件无线电平台作为4个不同位置上的内接收机,然后通过交换机与另外一台计算机相连接,该计算机作为外接收机完成译码等操作.此外,利用传输参数信令的空闲比特承载超帧编号,实现内接收机和外接收机之间的同步.该方案实现了内接收机和外接收机的分布式处理,不仅可以实现空间分集,还可以实现运算的均衡,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与扩展性.在无线场景下的测试结果表明,与单独一台接收机相比,所设计的分布式天线系统能获得一定的分集效果,并改善了系统整体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海域中西部新构造运动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最新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测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了渤海中西部海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和中更新统以来的地层厚度图,揭示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区域应力场从岩石圈热沉降中的裂后弱伸展环境转变为北东东—东西向水平挤压应力场,第四纪以前以渤中凹陷和歧口凹陷中北部为沉降中心差异沉积,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与秦皇岛-旅顺断裂带沿NW向左旋走滑,发生显著差异沉降,沉降中心北移,并被秦皇岛-旅顺断裂所控制,等厚度线整体呈NW向。共轭NE向新生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发育活动并发生右旋剪切平移,郯庐断裂南段由于其北北东走向受到区域应力场的抑制至少在中更新世以前便失去整体活动性。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区域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显著减弱,以区域整体沉降和均衡沉降为主,断裂活动减弱,数量也大大减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沉积环境探讨
《沉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CSDP)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实施的第一口连续取芯井,完井深度2 843.18 m,平均取芯率高达97.7%。综合利用该井岩芯、测井、岩石薄片及古生物化石资料,准确识别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性组合序列等特征,进而探讨研究区沉积环境及其垂向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CSDP-2井所钻遇的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地层既包含碎屑岩也包含碳酸盐岩,发育了三角洲相、滨岸相、潮坪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南黄海盆地晚古生代先后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自下而上发育碎屑岩浅海—潮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潮坪—潟湖—颗粒滩沉积体系和碎屑岩三角洲沉积体系,反映了研究区由海相向海陆过渡相逐渐演化的沉积充填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42天饲喂添加有不同浓度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NJ1701(5.0×10~9、1.0×10~(10)、5.0×10~(10)和1.0×10~(11)cfu/kg)的对虾饲料,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抗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以凝结芽孢杆菌添加浓度5.0×10~9~1.0×10~(10)cfu/kg时效果较佳。不同凝结芽孢杆菌添加浓度对对虾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的差异较大。其中,1.0×10~(10)cfu/kg添加浓度下,对虾血清中溶菌酶(LSZ)、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5.0×10~(10)cfu/kg添加浓度下,对虾血清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添加凝结芽孢杆菌不影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iNOS活性则随添加浓度的提高而升高,以1.0×10~(11)cfu/kg添加水平下最高。副溶血弧菌攻毒后,5.0×10~9和1.0×10~(11)cfu/kg处理组(分别为40.0%和13.3%)对虾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P<0.05),但1.0×10~(10)和5.0×10~(10)cfu/kg处理组(53.3%)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各处理组间比较,以1.0×10~(11)cfu/kg处理组对虾累积死亡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饲喂凝结芽孢杆菌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和对副溶血弧菌的抗病力。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凝结芽孢杆菌的适宜添加量为1.0×10~(10)cfu/kg。
关键词: 凝结芽孢杆菌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抗病力 副溶血弧菌 凡纳滨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陆架科学钻探南黄海CSDP-2井的垂直地震剖面资料采集技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SDP-2井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西部,是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在中部隆起上实施的第一口以探查印支构造面以下海相中-古生界地层属性为目标的科学钻探井,对了解中部隆起前新生代基岩地层赋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取井孔的高精度地层速度及高信噪比地震波场特征,建立准确的地震层位与钻井地层的对应关系,对该井实施了垂直地震剖面(VSP)观测。针对观测井的地震地质条件和观测目标,采用了由4条1500in3的Bolt气枪组成的大容量气枪阵列作为地震激发震源,克服了海相地层顶界面强反射对地震波强烈阻滞的难题;通过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等间距观测方法,记录传播到井中的地震波场信号。现场的初步处理结果表明,获得了高信噪比的地震波场信号,纵波和转换波信号清晰、特征突出。
关键词: 垂直地震剖面 观测 大容量气枪震源 强反射界面 南黄海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炮采样的多尺度全波形反演
《Applied Geophysics 》 2018 SCI CSCD
摘要:常规全波形反演利用全部炮集参与计算,反演的计算量巨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不同频率反演对炮数的需求,进而提出一种基于频率多尺度反演方法的加速策略。该方法利用反演所需炮数与频率正相关的特性,在反演低频数据时,每次迭代只抽取一部分炮集参与反演,频率升高时,相应地引入更多的炮集参与运算,两次迭代之间通过组内随机炮采样的方法实现炮集的轮换,避免炮集信息的丢失。该方法通过降低反演炮数从而减少计算量,由于不涉及炮集的串扰,因此不会引入额外的噪声,也不受限于观测系统。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炮集数量较多时可以明显减少计算时间,同时,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对含噪声的地震记录也能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