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产卵期及越冬期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海洋湖沼通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维持在40万t左右,是我国近海资源衰退背景下,少数保持持续高产的种类之一。为研究近年来蓝点马鲛渔场分布状况,本文根据2009~2016年农业部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络中的蓝点马鲛CPUE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海水表温(SST)数据,分析了产卵期及越冬期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变化及其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越冬期黄渤海蓝点马鲛渔获重心逐渐向东南移动,东海渔获重心逐渐向东北移动;产卵期黄渤海渔获重心逐渐向西北移动,东海渔获重心逐渐向西南移动,渔获重心的变化与蓝点马鲛越冬、产卵洄游趋势一致。2月和4月渔获重心经纬度变化与整个海域的SST距平变化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CPUE分布与SST异常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蓝点马鲛产卵期及越冬期浮拖网作业渔场变化,为蓝点马鲛渔场研究及资源变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蓝点马鲛 产卵期 越冬期 CPUE 中国海 海表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方斑东风螺“急性死亡症”病原及其毒力基因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引起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急性死亡症"的病原及相关的毒力因子,对"急性死亡症"疫区的方斑东风螺进行了病原分离纯化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等,经鉴定为塔氏弧菌(Vibrio tubiashii)。本实验以4株分离自发病方斑东风螺且具有不同程度毒力的塔氏弧菌及东风螺组织样品为研究对象,根据半数致死剂量(LD_(50))确定菌株毒力大小依次为:BBXP1>FBC1>FB20>FB13,针对17种弧菌毒力相关基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强毒株BBXP1、FBC1中的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携带12种毒力基因,弱毒株FB13毒力基因检出率最低,携带7种,表明弧菌的致病性可能与其携带毒力基因的数量具有相关性。其中,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lh、胞外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sp、金属蛋白酶基因vtmp、几丁质外切酶基因chi36、锌金属蛋白酶基因vtp A、塔氏弧菌溶血素基因vth A在4株塔氏弧菌中检测均呈阳性,且仅在患有"急性死亡症"的东风螺组织样品中检测出,在健康的组织样品中未检测出。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此6种毒力基因在4株不同毒力的塔氏弧菌中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显示,asp、vtp A的mRNA表达量与弧菌的毒力呈正相关,随着塔氏弧菌致病性的增强,vtp A、asp的mRNA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且菌株的半致死剂量LD_(50)与相对表达量具有显著相关性(r~2=0.933,0.948;P<0.05);溶血素vth A的表达量则与弧菌的致病性呈现负相关,相关性并不显著(r~2=0.2401;P<0.05),因此推测可能与其致病性关联不大;其它几种毒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弧菌的毒力相关性不显著(P>0.05),可见同种毒力因子在不同毒力的菌株中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推测塔氏弧菌致病株在侵染螺体的过程主要由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急性死亡症 塔氏弧菌 毒力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的伯氏肩孔南极鱼群体遗传结构初步分析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线粒体Cytb序列为遗传标记分析了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在5个采样点(凯西站、罗斯海、长城站、戴维斯站和中山站)的种群多样性、遗传结构与种群演化历史。从5个采样点98个样本的线粒体Cytb序列中共检测到27种单倍型。与其它分布于南大洋的鱼类相比,伯氏肩孔南极鱼有着相似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即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0. 685 90±0. 002 3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Pi=0. 002 59±0. 013 43)。伯氏肩孔南极鱼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 39%,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组群间的变异为4. 42%(P <0. 05),群体内的为95. 58%(P <0. 05),基于单倍型构建的进化树的结果均表明伯氏肩孔南极鱼群体不具有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中性进化分析表明伯氏肩孔南极鱼群体在10万年前(大约中更新世时期)经历过快速扩张时期。分子方差分析和Fst表明伯氏肩孔南极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极少数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研究结果显示南极地区的伯氏肩孔南极鱼5个采样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基因交流,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

关键词: 伯氏肩孔南极鱼 Cytb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鰤PTEN基因克隆、组织分布及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PTEN在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黄条鰤生长调控因子PTEN的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了PTEN mRNA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黄条鰤PTEN cDNA序列全长为1575 bp,开放阅读框为1287 bp,编码428个氨基酸,PTEN编码的蛋白具有脊椎动物PTEN的共同特征,含有PTP(PTPc基序)和PTEN-C2结构域;序列比对分析发现,黄条鰤与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同源性较高,一致性达到了95%;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黄条鰤与鲈形目及鲽形目鱼类聚为一支;经qPCR分析发现,黄条鰤PTEN mRNA在心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其次在脾脏、头肾、肾脏、胃、肠、鳃中表达量较高,PTEN mRNA在多种组织中的广泛表达,暗示着其可能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控;同时分析了PTEN mRNA在黄条鰤早期发育阶段(胚胎期、仔稚幼鱼期)中的时序表达特征,发现PTEN在早期胚胎发育中持续表达,从低囊胚时期(38 hpf)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初孵仔鱼时期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在仔稚幼鱼时期,PTEN mRNA相对表达水平逐渐降低,35日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并保持较低表达水平。研究表明,PTEN在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条鰤早期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及苗种培育提供数据资料。

关键词: 黄条鰤 PTEN基因 克隆 组织表达 胚胎发育 早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酸化对海洋鱼类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有大约1/3被海洋吸收,造成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的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Ocean Acidification).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如果以当前速率排放CO2,到21世纪末表层海水的pH值将降低至7.7-7.8,而到2300年将降低至7.3-7.4.作为鱼类对外界刺激最直接的反应,行为在鱼类的繁衍、捕食、避敌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此,海洋酸化对海洋鱼类行为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海洋酸化不仅会显著干扰包括嗅觉、听觉、视觉在内的感官功能,还将对神经生理功能和细胞信号传导等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海洋鱼类的捕食、逃避捕食、行为侧向化、栖息地识别与选择和集群等行为.行为异常将直接损害鱼类种群的生存与繁衍,继而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鱼类资源丰富,鱼类捕捞和养殖业发达.但与国外相比,国内此类研究十分匮乏,仅见零星报道.这种现状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相关应对策略的制定,对我国海洋生态保育和渔业发展非常不利.此外,当前的研究也存在研究范围窄、研究手段不合理、行为效应、潜在机制及生态风险考察不足、研究结果难以整合等问题亟待改进.为此,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弥补上述缺憾,促进国内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

关键词: 海洋酸化 鱼类 行为 种群动力学 感觉功能 GABA_A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池塘序批式养殖效果

科学养鱼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淡水池塘养殖水产品产量的不断提高,但也导致很多养殖区大宗淡水鱼类的价格低迷.看似产量的迅速提升导致产业过饱和,其实不然.我国大部分池塘养殖方式还是传统的"春播秋收"方式,一到秋冬大量水产品集中上市,造成市场数量过剩,价格萧条.利用序批式养殖模式使池塘养殖水产品错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鳙基于10个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家系选育工作,本研究进行了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研究。试验中筛选了10个扩增效率较高的微卫星标记,通过引物荧光修饰,引物结合毛细管电泳分型技术,对鳙48尾亲本及384尾子代进行了基因分型,并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和模拟分析和亲子鉴定等分析。结果发现,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介于4~13之间,其中9个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和杂合度(PIC>0.5, He>0.5),研究发现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与亲本对排除率(E-PP)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该10个标记预计可用于已知性别的50组亲本(100尾)或未知性别的50尾亲本的鉴定分析(鉴别成功率>95%)。亲子鉴定发现,对试验中2个交配组(每组12对亲本)的鉴别成功率分别为98.96%和100%;且父母本对子代的贡献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通过累积位点的鉴定分析发现,当标记数为7个和9个时分别能满足试验中12组和24组亲本对应子代的鉴定分析(鉴别率>95%),模拟分析和亲子鉴定分析成功率趋势基本符合。本研究所开发的亲子鉴定技术可为鳙家系选育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微卫星 亲子鉴定 家系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海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分析试验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检测海水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玻璃纤维滤膜过滤,C18固相萃取柱富集,乙酸乙酯洗脱,氮吹浓缩后1 mL甲醇溶解定容,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本实验对洗脱液处理过程、溶剂选择、上样方式和洗脱液用量这些影响萃取效率的条件进行了优化.DBP含量在6~24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 0. 995,加标量为30~60 ng/mL范围回收率为89. 9%~109. 8%,相对标准偏差3. 8%~4. 1%.方法检出限5 ng/mL,定量限10 ng/mL.对东山湾的海水样品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与当地地理水文条件及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相关性.该方法适用于大批量处理样品.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类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 萃取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流刺网网次和方向提取方法研究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船监测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在渔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及渔业组织的重视,我国近海渔船主要采用基于北斗的VMS系统。刺网是我国主要的捕捞作业方式之一,提出一种使用北斗数据提取流刺网作业网次以及网长和方向的方法。该方法使用阈值综合判别的方法判断捕捞作业的状态,通过航速、空间距离、时间间隔和航向变化的阈值判别作业时收网状态的船位点,然后根据收网状态的起始点判定放网状态的起始点。根据范例中提取的516组网次,使用程序判别的船位点和人工判断的船位点有74%相同,表明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精度高、处理快速、实时程度高的特点。该方法可为我国渔业管理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并可应用于捕捞控制、海上执法等多个领域。

关键词: 渔船监测系统 北斗 流刺网 网次 网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早期发育对过饱和总溶解气体响应与仔鱼耐受性的研究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总溶解气体(简称TDG)饱和度对鱼类早期发育的影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对其受精卵与早期仔鱼进行不同TDG饱和度下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不同TDG过饱和的情况会导致鲢受精卵在同一温度下的出膜时间、 出膜率以及孵化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110%过饱和水中的受精卵出膜所需时间最短,(21±0.5)℃水温下达到出膜高峰期所需时间约为38.5 h,比对照组所需时间提早约3 h,且110%组出膜率(92.3%)与对照组(88.7%)比较有显著升高.胚后孵化表明,110%试验组孵化率显著低于其他组.进一步对日龄为15、25、35、45、120 d的鲢仔幼鱼在不同TDG饱和度水体中的耐受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日龄越小的幼苗,对过饱和水的耐受性相对更高,15 d的幼苗死亡率仅为0.9%~2.5%,而日龄120 d的幼鱼死亡率高达86%~100%.而同一批幼苗对不同的过饱和水体的耐受性基本是随着饱和度升高,其耐受性随之下降.

关键词: TDG过饱和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孵化率 耐受性 死亡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