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照紫菜养殖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11月~2017年3月对山东日照阜鑫渔港紫菜(Pyropia sp.)养殖海域开展调查,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 显示,调查海区中无机氮(DIN)、磷酸盐(PO3--P)及硅酸盐(SiO32--Si)浓度均表现为自近岸海区到外海区逐渐降低的趋势;硝酸盐、SiO32--Si、PO3--P、DIN和溶解有机氮(DON)等营养盐的浓度均因月份的不同具有显著差异;调查海区营养水平总体为中营养型,浮游植物丰度为(0.049~3.031)×104 cells/L,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控于SiO32--Si和PO43--P的几率较大;该海区共检出硅藻门27属37种,甲藻门7属8种,金藻门1属1种,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等;盐度的大幅降低和丰富的营养盐、氨氮(NH4-N)和PO3--P浓度的显著变化可能分别是导致1、3月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调查海区NH4+-N浓度和DIN/P值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非紫菜养殖区的负相关程度达到显著水平,而养殖区的负相关程度不显著,表明条斑紫菜(Pyropiayezoensis)养殖可能有利于降低该海域的NH44+-N水平和DIN/P值、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及物种多样性,从而有利于防止赤潮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环境保护、赤潮防治以及水产养殖活动的开展等提供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dmc1基因的克隆及在精子生成中的表达分析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减数分裂重组酶1基因(disrupted meiotic cDNA,dmc1)是一个在减数分裂时期特异表达的基因,为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所必需。为研究dmc1基因在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从达氏鲟性腺转录组数据库搜索得到该基因并设计引物,克隆获得达氏鲟dmc1的编码区序列,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 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达氏鲟dmc1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和系统进化关系,推测达氏鲟Dmc1蛋白的分子量为82.696 kDa,理论等电点(PI)为5.04;多重序列比对发现,Dmc1氨氮酸序列在进化中可能比较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dDmc1属于RecA家族Dmc1蛋白分支,且与四足动物类聚为一支。RT-PCR结果表明,dmc1基因在精巢和卵巢中特异表达。结合组织学结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dmc1基因在精子生成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发现,dmc1基因在0~Ⅰ期精巢中不表达;在Ⅱ、Ⅲ、Ⅳ期精巢中,其表达量逐渐升高并在Ⅳ期精巢中达到最高;在Ⅴ期精巢中,其表达量显著性下降(P<0.05),因此推断达氏鲟dmc1基因可能是减数分裂时期特异表达的基因,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达氏鲟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的鉴定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在鲑鳟鱼细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噬菌体是一种营细菌生存的病毒,具有感染和裂解细菌的特性,且杀菌的高度特异性与细菌耐药无关,是可取代抗生素控制鲑鳟鱼细菌性疾病的新宠。本文通过介绍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综述鲑鳟鱼致病菌相关的噬菌体研究新进展,结合鲑鳟鱼致病菌的特性探讨了噬菌体研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期为噬菌体在鲑鳟鱼细菌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AM模型的阿拉伯海鲐鱼渔场分布与环境关系
《生态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6-2017年中国印度洋围拖网生产数据以及同期的海表温度、叶绿素、表层海流和海面高度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建立了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对海洋环境的非线性响应模型,分析了阿拉伯海鲐鱼(Scomber australasicus)渔场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结果 表明: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对阿拉伯海鲐鱼渔场有显著影响,GAM模型的方差解释率为30.1%;印度洋季风对鲐鱼CPUE影响大,鲐鱼CPUE在印度洋东北季风高,在夏季季风低;全年阿拉伯海鲐鱼围网渔场主要分布在60°E、13°N-15°N斜向椭圆区域;模型表明,鲐鱼渔场适宜海表温度为26~28℃,叶绿素浓度0.2~0.5 mg·m-3,海面高度0.2~ 0.4 m;影响鲐鱼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依次为海面高度、经纬度、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肝脏健康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吉富罗非鱼幼鱼(3.78±0.01)g为研究对象,采用4×2双因子实验设计,设置了4个投喂率(8% 、10% 、12% 和表观饱食投喂)和2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共8个处理,在24个循环水养殖桶(有效容积100 L)中养殖30 d.结果显示:在8% ~12% 的投喂率下,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但发现表观饱食投喂3次/d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佳,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率8% 实验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投喂率10%和12% 实验组,而饲料成本则显著低于投喂率12% 实验组.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肥满度、 脏体比以及干物质、 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随投喂率的增加,实验鱼的成活率提高,其肝脏和去内脏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加,但肌肉和内脏的粗脂肪无显著变化.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血清总蛋白、 球蛋白、 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 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投喂率为10% 的实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率8% 实验组的血糖水平随投喂率的增加而升高.实验鱼肝细胞的核面积比例不受投喂率和投喂频率的影响,而空泡面积比例以表观饱食投喂的最大.依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吉富罗非鱼幼鱼选择表观饱食投喂3次/d效果较好,但会产生体脂肪积累过多,肝细胞空泡增大等影响;若综合考虑生长和养殖成本,以10% 的投喂率,投喂2次/d为宜.
关键词: 罗非鱼 投喂率 投喂频率 生长性能 消化率 体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肝组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鞍带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F1代变态发育和生长特征分析
《海洋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杂交F1代的变态发育及生长特征,本研究对杂交组和纯种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时间、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性状(全长、体长、体高、肛前距),以及杂交组卵黄囊和油球吸收过程,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和收缩,口径和眼裂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水温28℃条件下,杂交组和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分别经21 h 24 min和21 h 32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F1代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分别是89.09%±0.08%、35.16%±5.05%和62.59%±10.70%,与纯种鞍带石斑鱼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腹鳍棘、鳞片、体色等形态变化,将其胚后变态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孵化后0~6 d)、后期仔鱼(孵化后7~34 d)、稚鱼期(孵化后35~46 d)和幼鱼期(孵化后47~86 d),前期仔鱼生长较缓慢,后期仔鱼到幼鱼期生长逐渐加快, 86 d时杂交组和对照组体长分别达(60.80±0.50) mm和(51.80±0.47) mm,杂交组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胚胎发育时期卵黄囊消耗量为29.45%,油球消耗量为20.75%,卵黄囊在孵化后1 d消耗最快,达58.70%。油球在孵化后3 d消耗最快,达32.08%,孵化后第5 d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基本吸收完毕。第二背鳍棘、腹鳍棘在孵化后29 d达到最长,分别是(8.15±0.02) mm和(5.80±0.10) mm,至47 d完全退化,变态发育完成。第一天仔鱼眼径为(0.16±0.01) mm,至86 d眼径增大22倍,第四天口裂长为(0.09±0.02) mm,至86 d增大99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F1代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正常,而且杂交F1代与母本相比具有较显著的生长优势,本研究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苗种培育、发育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蓝身大斑石斑鱼 杂交子代 仔稚幼鱼 变态发育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磺胺甲吧恶唑对罗非鱼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SCT 1084-2006《磺胺类药物水产养殖使用规范》为依据,制作无(NS)、低(LS)、中(MS)和高(HS)剂量磺胺甲啊恶唑(SMZ)的饲料,通过8周的养殖试验(前4周投喂SMZ饲料,后4周投喂无SMZ饲料)、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来研究养殖过程中不同剂量SMZ的使用对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2、4、6和8周时运用16S rRNA和生物信息学测定分析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显示:(1)不同剂量SMZ投喂下对养殖水体细菌的生物多样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影响,中、高剂量效果显著,停止投喂SMZ饲料后显著性差异消失、差异程度降低;(2)不同剂量SMZ投喂时均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其中NS群落和LS群落差异弱于与MS和HS群落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停药4周后仍存在;(3)SMZ的抑菌和细菌耐药作用显著改变水体菌群从门至属的物种组成,SMZ主要诱导了变形菌门下β-变形菌纲中的某些参与氮循环相关的细菌(如:Candidatus_Branchiomonas和12up),同时抑制了一些致病菌(如:拟杆菌门的黄杆菌等);(4)SMZ对水体细菌群落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功能分配和抑制其功能强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饲料拌喂SMZ不仅会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改变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且有一定的延续性;此外,在SMZ的选择压力下一些与脱氮相关的菌成为明显的优势种,可能会对养殖池塘的氮循环有潜在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Siniperca)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20072012年对珠江下游肇庆高要江段的鳜属仔鱼进行了连续采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2012年的925次抽样中,鳜属仔鱼自每年4月开始出现,11月结束,平均持续(156±45)d,以59月为盛期.鳜属仔鱼首次出现的水温范围为19.3~25.8℃,最适宜水温为25.3~28.9℃.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鳜属仔鱼与水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月平均密度与当月平均水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采用积温推算方法推算出鳜性腺进入快速发育的关键水温为15℃,其繁殖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3797.78±759.58)℃·d和(1085.78±380.02)℃·d.有效积温与鳜属仔鱼总量、 月平均密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水温及有效积温的波动是影响珠江中下游鳜属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Pgk融合蛋白乳酸菌口服疫苗制备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制比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单个蛋白抗原免疫效果更佳的多蛋白重组罗非鱼(Oreochromis sp.)链球菌病口服疫苗,该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表达无乳链球菌Sip-Pgk融合蛋白的pNZ8148-sippgk质粒,通过电转化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中获得L. lactis NZ9000 pNZ8148-sip-pgk重组乳酸菌,使用nisin诱导表达并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制备Sip-Pgk融合蛋白乳酸菌口服疫苗,通过不同免疫次数隔周免疫的方式灌胃罗非鱼。ELISA检测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水平,在灌胃免疫结束后的第18天通过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攻毒获得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乳酸菌诱导表达的蛋白大小为92 kD,与目的蛋白大小一致。与2次免疫比较,3次免疫该融合蛋白乳酸菌疫苗能显著提高罗非鱼的血清抗体水平和对无乳链球菌的免疫保护效果。3次免疫Sip-Pgk融合蛋白乳酸菌疫苗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单一蛋白组和PBS组,其相对免疫保护率最高(45.5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投喂法的牙鲆耳石锶标记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首次采用投喂标记饲料的方法,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耳石锶(Sr)标记进行研究。实验组设置1、8、64 g/kg (SrCl_2·6H_2O/饲料) 3个梯度,无SrCl_2·6H_2O添加饲料为对照组,投喂标记饲料10 d,再养殖30 d后采样。利用EPMA对样本的矢耳石进行线性定量和面分析,检测耳石Sr标记效果。结果显示,8、64 g/kg实验组耳石均出现Sr标记。8 g/kg组耳石Sr标记峰值为对照组的2倍,64g/kg组耳石Sr标记峰值较对照组分别高6倍和18倍,Sr标记峰值随着标记饲料浓度增加而增大。对各梯度组生长研究发现,1、8g/kg梯度组全长分别为(11.11±1.32)cm和(10.88±1.07) cm,差异不显著(P>0.05),1、8 g/kg梯度组与0、64 g/kg梯度组全长差异显著(P<0.05),说明摄食适量Sr元素,可促进鱼体生长。标记期间,各梯度组均未出现实验鱼死亡,表明Sr元素对牙鲆安全无毒。本研究为海水鱼类耳石元素指纹标记探索了新的标记途径,为科学进行牙鲆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积累了参考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