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草鱼jam-a分子在胚胎幼鱼期及受GCRV感染PSF细胞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可引发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出血病,导致高死亡率.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Grass carp snout fibroblast cells,PSF)是GCRV的敏感细胞系.JAM-A (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A)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是多种病毒的细胞受体.本研究在前期克隆到草鱼3种jam-a基因,命名为gcjam-a1,gcjam-a2和gcjam-a3.在获取ORF序列的基础上,利用qRT-PCR分析了3种gcjam-a在草鱼胚胎及幼鱼不同发育时期及PSF细胞中受GCRV(GD108株)感染前后的表达模式.结果 显示,检测的13个胚胎及幼鱼发育时期中,gcjam-a1在未受精卵中高表达,在受精卵至出膜前的胚胎表达水平均较低;从出膜后1~3 d表达量开始上升;出膜6~15 d均呈高水平表达.gcjam-a2与gcjam-a3在草鱼胚胎及幼鱼发育各阶段表达水平较低.在无病毒感染的PSF细胞中,gcjam-a只有少量表达.受GCRV-GD108感染后,病毒S7基因在PSF细胞中的拷贝数随时间呈显著上调趋势,gcjam-a的表达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上调,mRNA上调水平为gcjam-a1 >gcjam-a2>gcjam-a3.本研究证实了3种gcjam-a基因在PSF细胞中的表达均与GCRV-GD108感染相关,其中,gcjam-a1的表达水平受GCRV-GD108感染影响最大,同时,它在孵化出膜后表达上升,推测它可能与病毒的感染更相关.gcjam-a1可作为下一步GCRV与宿主互作研究中的候选分子.

关键词: 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 GCRV gcjam-a qRT-PCR 胚胎及幼鱼发育 病毒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源和环境因子对花津滩芽孢杆菌SLWX_2脱氮性能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津滩芽孢杆菌(Bacillus hwajinpoensis) SLWX2是1株从海水养殖环境分离的可高效去除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氮(NO_2~–-N)和硝酸氮(NO_3~–-N)的菌株。本实验在添加葡萄糖条件下,研究NH_4~+-N、NO_2~–-N和NO_3~–-N作为唯一氮源和环境因子(温度、pH、C/N和盐度)对该菌株生长和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对这3种形态氮的去除与其生长保持一致,主要发生在对数生长期;当NH_4~+-N作为唯一氮源时,生长和脱氮均没有延迟期,NH_4~+-N在去除过程中,没有NO_2~–-N和NO_3~–-N的积累;当NO_2~–-N作为唯一氮源时,生长和脱氮均有较长延迟期,在NO_2~–-N消除过程中,没有NH_4~+-N和NO_3~–-N的积累;当NO_3~–-N作为唯一氮源时,生长和脱氮也有较长延迟期,在NO_3~–-N消除过程中,基本检测不到NH_4~+-N,NO_2~–-N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环境因子影响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对该菌株的生长和脱氮性能影响基本一致,在pH为6~8.5、温度为28~40℃、C/N为5~25、Na Cl为0~30g/L条件下,菌株展现了良好的生长特性和脱氮性能。其中,最佳条件中,温度为30℃,C/N为25,p H为8.0,盐度为25。该菌株可高效去除NH_4~+-N、NO_2~–-N和NO_3~–-N,对环境条件适应范围较广,在工业和养殖废水脱氮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花津滩芽孢杆菌 生物脱氮 唯一氮源 环境因素 去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组织表达分布及其在应激中的表达变化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团头鲂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应激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皮质醇注射模拟应激事件,采集组织样品,常规检测血糖、血清皮质醇水平;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gr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及其参与调控的功能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开展了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gr1在脾脏、鳃、头肾等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量,gr2则在肝、垂体、肠等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丰度。应激恢复过程中,下丘脑gr1表达量存在波动,gr2在0 h表达显著上调,gr1/gr2值逐渐增大;垂体中gr1和gr2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gr1/gr2值在2 h达到峰值水平;头肾中gr1表达量有波动,而gr2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检测点的表达量,gr1/gr2值逐渐减小;肝脏中gr1的表达量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检测点,gr2表达有上下波动的现象,gr1/gr2值有减小的趋势,而pepck表达则出现了显著上调,在2 h达到峰值;皮肤中gr1先升高后降低,gr2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检测点,gr1/gr2值在2~8 h维持在较大值,而occ表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鳃中gr1与gr2均在2 h时发生了显著上调,gr1/gr2值在2~8 h维持在较大值,occ表达峰值出现在2 h。组织学研究显示鳃丝有增生现象,肾间组织中类淋巴细胞增多,其他所检视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应激反应过程中gr在不同组织不同亚型间存在不同的表达变化,以及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关性显示了GR在相关调控中的复杂性,而组织学研究结果则表明了应激反应存在诱发病理变化的风险。

关键词: 团头鲂 糖皮质激素受体 应激 皮质醇 闭合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浒苔生长及不同氮源吸收特性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浒苔(Ulva prolifera)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本文研究了4个温度水平(22.5℃、25.5℃、28.5℃和31.5℃)和3种氮源(NH4Cl、NaNO2和NaNO3)下,浒苔对工厂化养殖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净化效果.结果显示,96 h内4个温度处理组浒苔对总氨氮(TAN,包括NH4+-N和NH3)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14.65、14.88、14.48和13.53μmol/(g*h),144 h内温度各处理组对亚硝态氮(NO2–-N)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11.28、10.48、9.11和8.38μmol/(g*h),144 h内各温度处理组对硝态氮(NO3–-N)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9.41、8.62、8.80和7.35μmol/(g*h);温度对浒苔的生长速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而氮源对浒苔的生长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相同氮源条件下,浒苔的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氮源为氨氮(NH4+-N)时,浒苔的生长速率大于氮源为NO2–-N和NO3–-N的生长速率;温度和氮源对浒苔叶绿素a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氮源为NH4+-N和NO2–-N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浒苔中叶绿素a的含量均有升高的趋势,而氮源为NO3–-N时,浒苔中叶绿素a的含量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温度和氮源对浒苔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处理组浒苔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其中,在28.5℃和31.5℃条件下,NO3–-N处理组浒苔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研究表明,温度在22.5℃~31.5℃范围内,浒苔可以有效吸收TAN、NO2–-N和NO3–-N等对虾工厂化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盐,浒苔对NH4+-N的吸收速率最大,但随着水温的升高,浒苔对NH4+-N、NO2–-N和NO3–-N的吸收速率均呈降低的趋势.

关键词: 浒苔 水温 氮源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免疫器官的早期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免疫器官早期发育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实验以1~300dph中华鲟子二代的仔鱼、稚鱼和幼鱼为研究对象,使用连续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免疫器官(头肾、胸腺和脾脏)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显示,培育水温为12.9~22.6℃时,中华鲟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头肾(3dph)、胸腺(7dph)和脾脏(9dph);免疫器官淋巴化先后顺序为胸腺(12dph)、头肾(15dph)和脾脏(33dph).仔鱼发育至15 dph可见头肾和胸腺间有淋巴细胞"桥"连接现象,180dph胸腺内可见哈氏小体结构,头肾、胸腺和脾脏内含有黑色素细胞或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s).总体而言,中华鲟免疫器官发育具有原基出现时间早、发育速度慢和发育周期长的特点.由于仔稚幼鱼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建议在其培育过程中加强病害防治和早期疫苗的开发.

关键词: 中华鲟 免疫器官 头肾 胸腺 脾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超声波标志法的浅海围栏养殖大黄鱼行为研究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浅海大型围栏人工饲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行为特征,于2017年8月22日、26日利用小型超声波标志,对6尾大黄鱼分别使用体内植入法和背鳍悬挂法进行24 h运动行为跟踪,获得了围栏内大黄鱼昼夜垂直运动深度及水平位置数据。结果表明:1)体内植入法的试验鱼进入稳定状态所需时间比背鳍悬挂法多2 h左右,稳定性优于背鳍悬挂法;2)两种固定方法大黄鱼活动水层多处于水下4~10 m深度,且更加集中于6 m附近水层;3)试验鱼的水平运动多出现在围栏外侧做往返游动,在靠近工作平台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小,在投饵区的活动较为频繁。试验首次基于超声波标志跟踪法研究了浅海大型围栏人工饲养下大黄鱼的行为特性,可为今后浅海大型围栏养殖大黄鱼的操作平台选址建设、养殖管理以及大型围栏的设计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 大黄鱼 超声波标志 围栏养殖 鱼类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与重摄食对河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16S rRNA测序研究饥饿以及重摄食的河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饥饿胁迫下,河蟹肠道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下降,重摄食后仍未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下降的趋势,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菌门组成方面,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4个优势菌门占比呈现了相应的变化,变形菌门、厚壁菌门以及拟杆菌门占比逐渐增加,软壁菌门占比逐渐下降,但在重摄食后,4个优势菌门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通过对比不同状态下差异菌群,在科属水平下筛选出8个具有显著差异(P<0.05)的菌群,其中Candidatus Bacilloplasma菌属因具有较高的菌群丰度,且对饥饿以及重摄食响应较为显著,其菌群的特定功能值得进一步深究.研究首次报道了饥饿状态以及重摄食后河蟹肠道菌群的变化,对于后续探究菌群的特定功能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河蟹 肠道菌群 饥饿 重摄食 结构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类浮游植物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金藻、硅藻、绿藻3个门中的4种常见饵料藻叉鞭金藻(Dicrateriasp.)、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和质量对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水酸化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这4种藻的生长速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平均比生长速率最高,比对照组高出13.5%;小球藻次之,为5.9%;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均为2.2%。(2) CO_2浓度升高使浮游植物细胞内的碳(C)含量增加、氮(N)含量降低,C/N提高;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亚心形扁藻的C/N、C/P值、小球藻的C/P值和三角褐指藻的C/N值显著提高,叉鞭金藻不显著。(3)CO_2浓度升高使小球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含量显著提高,小球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长,而另外3种藻叶绿素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三角褐指藻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在实验初期显著升高;叉鞭金藻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降低,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显著增加;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潜在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rETR_(max))显著升高(P<0.05),但CO_2浓度升高对4种藻的光化学淬灭(qP)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高CO_2浓度下虽然生长速率加快,但营养质量降低。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使未来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浮游植物C/N、C/P值的改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次级生产者,诸如浮游动物、滤食性贝类等产生影响。

关键词: 海水酸化 浮游植物 生长速率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外部形态特征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黄海水域捕捞的131尾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为样本,在活鲜状态下,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并绘图;统计各鳍条数量,对可量比性状进行回归分析;采用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发现:1)鱼体头部和背部在活体状态下呈深青灰色,腹部呈浅青绿色,趋于白色。死亡后,体色加深,转为墨绿色,鳍条保持蓝绿色为其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2)体长为体高的1.5~3.3倍;体长为头长的3.1~4.9倍;头长为吻长的1.1~1.6倍。3)全长(T_l)/体长(S_l)相关性显著(R~2=0.96),雌雄无显著差异;尾柄长/尾柄高、体长/尾柄长、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相关性不显著,雌雄差异大。4)鳍式为背鳍Ⅱ,36~39;臀鳍34~37;胸鳍14~15;尾鳍1+10+1;腹鳍退化为一个腹鳍棘。5)鳞片绒状鳞,由基板和骨质凸起组成;具有体侧线和框下线。6)绿鳍马面鲀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0,染色体核型为2n=40t,臂数NF=40,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且无异型染色体。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外部形态特征 染色体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优化极限学习机的果园湿度预测方法

传感技术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传统水蜜桃种植过程中环境监测实时性差、人力物力浪费严重的现状,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WSN),本文在果园环境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优化极限学习机的湿度预测方法(PSO-ELM)。该方法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数据的降维。然后利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极限学习机(ELM)的初始权值、偏置,对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进行测试。以果园环境监测系统中9天(1296组)数据为测试对象,将PSO-ELM算法与线性回归、ELM神经网络进行对比,验证预测方法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该预测算法的RMSE、MAPE和MAE分别为0.503 8、0.005 1和0.397 4,能较好的预测环境湿度信息。

关键词: 无线传感网 湿度 粒子群优化 极限学习机 预测算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