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播谷田杂草及其化学防除的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1—1984年作者对山西省复播谷田杂草种类进行了调查,明确了优势种,在此基础上,对47个除草剂进行了品种、剂型和混用试验,筛选出复播谷田最有效的除草剂阿杀混剂(阿特拉津和杀草丹混配)。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移tfdA基因获得可遗传的抗2;4-D棉株
《中国农业科学 》 1994 CSCD
摘要:本试验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菌株AGL117—2与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栽培种晋棉7号等的下胚轴切段共培养,将2,4-D单氧化酶(tfdA)基因导入棉花愈伤组织细胞,经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形成转化再生棉株。经GUS、NPTⅡ检测和DNA分子杂交(SouthemBlot)证实:tfdA基因已导入转化棉株,子代2,4-D药效试验表明抗药性良好,已获得可遗传的抗2,4-D棉株。
二角对称稀土配合物的配位场计算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双层点电荷配位场(DSCPCF)模型和不可约张量方法,系统地推导了D_2对称场中f~N(N=1—13)组态各支谱项~(2S+1)L_J(J=0—8和J=1/2—15/2)的配位场微扰矩阵元,讨论了二角场(D_2,G_(2v))中不同配位数(5—12)的DSCPCF参数A_m~k的具体表达式及其在较高对称场(D_4,C_(4v),D_(2d),D_(4d),D_(2h),D_(4h)和O_h)中的约化行为,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计算程序DSF.D适用于二角、四角及其立方对称场任意配位数的稀土配合物的光谱解析。


高粱SSA-1无融合生殖胚胎学研究
《植物学报 》 199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常规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水平观察了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SSA-1 无融合生殖的胚胎发生。高粱SSA-1 的无融合生殖为无孢子生殖和二倍体孢子生殖两种类型。两种生殖类型的单核胚囊经3 次有丝分裂形成7 细胞(8 核)的成熟胚囊,由卵细胞、2 个助细胞、2 个极核和3 个反足细胞组成。反足细胞迅速分裂增殖,形成由20—30 个细胞组成的细胞团。此外,还具有一定频率的无孢子生殖多孢原和多胚囊现象。在未授粉情况下,卵细胞自发分裂形成典型的禾本科类型单子叶胚。经切片统计表明,SSA-1 的无融合生殖频率为42% ,证明该系为一兼性无融合生殖系。文中还讨论了SSA-1 无融合生殖过程的特点。


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交后代形态学、细胞学和育性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小麦的近缘种属中,存在着巨大的基因资源有待开发。其中人类利用较多的物种如天蓝偃麦草对三锈免疫、高抗黄矮病并且抗逆性较强;而簇毛麦则对白粉病免疫、抗全蚀病、蛋白质含量高。因此利用小麦、天蓝偃麦草及簇毛麦进行三属间杂交,可以把这两个野生种的有利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去。目前.国内外已经获得了十余种不同类型的小麦与其近缘种属的三属杂种。Fernandez在小麦-黑麦-大麦三属杂种的后代中选出带有大麦及黑麦染色体的异附加系,Ortiz则在小麦-偃麦草-山羊草的三属杂种后代中进行相互易位的筛选,但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间杂交的研究前人尚未做过,现初步报道如下。


新型陆地棉光籽1号的选育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4年我们从抗病系80-72中发现光籽天然变异株,经自交选育而成新型陆地棉光籽1号。它具有早熟、高产、品质好、抗虫、耐病、含油率高等特点。经遗传分析,利用光籽的指示性状,提供杂优利用,简化了制种工序,又使棉花增产。人工去雄授粉、不去雄人工授粉和自然开放授粉平均亩产皮棉分别比晋棉7号增产23.3%、20.5%和13.0%。


达乌尔黄鼠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
《兽类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7—1989年,作者捕获达乌尔黄鼠2487只,用晶体干重法,将其中的1885只划分为5个年龄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臼齿的生长、更换、磨损特点以及体重、体长、胴体重及头骨生长的年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臼齿磨损明显,而体重、体长等5项指标趋于恒定。达乌尔黄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不同地区间亦有差别,但年间变动较小,种群增长比较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