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境条件与麦岩螨发生的关系初步观察
《植物保护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麦岩螨[Petrobia latens(Müller)]为早地小麦的重要害虫。作者于1979—1989年在山西临汾等地作了环境条件与此螨发生关系的初步观察。一、发生与气温的关系 1985年12月31日,日均气温在—7.8℃时,成螨仍可产卵。春季日均气温在1.4—10.3℃时,螨口密度逐渐增高,4月以后,日均气温在10.3—


达乌尔黄鼠种群繁殖特征的研究
《兽类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主要报道山西省汾阳和曲沃地区以及陕西省合阳和延长地区的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种群的繁殖特征。在曲沃和合阳地区,该鼠3月中旬开始交尾;在汾阳和延长地区则始于3月下旬交尾。雌体妊娠的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雄体比雌体提前10天左右进入繁殖高峰期。平均胎仔数因地区而异,合阳地区最高(5.43±0.15),次为曲沃、汾阳,延长地区最低(4.65±0.24)。


山西省草蛉一新种(脉翅目:草蛉科)
《昆虫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在对本所馆藏草蛉标本进行整理鉴定中,发现一新种。属草蛉科(Chrysopidae)纳革蛉属(Navasius Yang et Yang),因新种采自山西省盂县境内,故定名为盂县纳草蛉(Navasius yuxi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标本室。


苹果砧木脱落酸与树木生长规律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1 CSCD
摘要:用气象色谱法分析了苹果矮化砧木和乔化砧木5月10日~11月10日叶片内源脱落酸(ABA)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1)矮化和乔化砧木叶片内ABA含量以相似的规律变化着,其内在变化影响树体新梢生长、幼芽发育及落叶等生长环节,(2)矮化砧木的ABA含量水平始终高于乔化砧木,通过对M,S和SH系的相关分析,表明树体叶片的ABA含量水平与树体高度、树干周长及新梢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SH系列苹果矮化砧性状及生理特性的研究
《园艺学报 》 1991 CSCD
摘要:SH系列苹果矮化砧是国光与河南海棠种间杂交育成。杂种无性系自根砧嫁接苗于1982年秋定植,嫁接品种为羽红、金冠。经连续7年的生物学特性、物候期等方面的观察研究及一些主要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表明,SH系苹果矮化砧嫁接品种比对照M_7和M_9作钻木抗逆性强、进入开花结果期早、成花能力强、早期丰产、果实着色成熟期提前、外观艳丽、风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并具有萌芽开花期晚,新梢停长、落叶期早,叶片肥厚,比叶重大,叶绿素含量高,净光合效率强,在干旱条件下,叶片水势,气孔阻力大、蒸腾强度小等生理特性。SH系矮化砧已批量繁殖,已在全国10省、市苹果主产区进行区试和推广。


晋南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布局调控方法研究
《生态学报 》 1991 CSCD
摘要:本文提出了双向平衡原理的系统调控方法,同时对半干旱区的山西省临猗县的作物布局结构调整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建立良好的农作物生产生态体系、增强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县内部活力、加快商品粮棉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都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大豆遗传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1 CSCD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在我国主要为害黄淮海夏大豆。1986-1990年,鉴定了中国各地8H40份大豆遗传资源对该小种的抗性,未发现免疫材料,筛选出9个抗病品种,占供试材料的0.1%。它们来自河北、山西和陕西省,均为小黑豆。其中兴县灰皮支黑豆还兼抗1、3和5号小种,抗性强而稳定,是国内外不多见的抗多个小种的优异资源。


荧光光度法测定作物种子中的总VE
《营养学报 》 1990 CSCD
摘要:本文基于在乙醇介质中有抗坏血酸存在时能够使VE避免氧化;60%硫酸能够抑制VA对测定VE的干扰这样两个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个简便、快速测定作物种子VE总量的荧光法。样品可不经充氮皂化和柱分离即能得到较满意的分析结果。小麦、黄玉米、谷子、黄豆的回收率分別为102、96、103、104%;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0.5、2.2、1.5%。方法适用于批量种子样品的例行分析。


不同叶夹角玉米杂交种产量潜势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90 CSCD
摘要:1985—1986年在中等肥力下对3种不同叶夹角玉米杂交种的研究表明,在本试验的密度范围中,平展叶中单2号产量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779~* n=9),直立叶(无叶舌)中单2号产量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0~(**) n=9),上挺叶 Mo17/Lg×黄早四产量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797~(**) n=9)。在光合性状与产量关系研究中发现,平展叶中单2号最适 LAI 是3.5,直立叶中单2号最适 LAI 是4.5,上挺叶 Mo17/Lg×黄早四最适 LAI 是4.0。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中产量最高的是直立叶中单2号5000株/亩,其次是上挺叶 Mo17/Lg×黄早四4000株/亩,分别比平展叶中单2号3000株/亩的最高产量增产20.4%和11.4%。试验还表明,在常规玉米育种基础上,开展选育、应用上挺叶和直立叶杂交种,似是提高中、上等肥力玉米田产量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