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方式对土壤脲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采用释放期为60 d的包膜控释尿素(30%)与普通尿素(70%)掺混,研究了其不同施用方式(侧施、底施、分层施)对土壤脲酶及春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底施处理0~40 cm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侧施和CK,尤其是在春玉米抽雄、灌浆期,但底施与分层施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0~20 cm土层底施处理脲酶均值高于分层施、侧施和CK,分别为4.03%、55.94%和58.01%;20~40 cm土层底施处理脲酶均值高于分层施、侧施和CK,分别为3.77%、57.07%和67.37%。各处理植株和籽粒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底施>分层施>侧施>CK。采用底施处理在抽雄与灌浆期较分层施、侧施和CK叶片净光合速率平均值分别高3.61%、11.42%和33.43%,同时底施还提高了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分层施、侧施、CK相比,采用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底施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2%、5.81%、49.23%。采用包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底施效果明显且减少成本,是适宜北京地区推广的施用方式。
狼尾草属植物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观赏性和入侵风险关系的探讨
《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大田观测对12种狼尾草属植物的繁殖能力、生态适应性和观赏性进行评价,并结合资料调研,采用2种风险评估体系,即中欧风险评估体系(WG-WRA)和澳大利亚(或新西兰)杂草风险评估体系(WRA),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2种风险评估有较为相似的结果,50%以上的种类(包括品种)其入侵分值超过20分,具有中度Ⅱ及中度以上入侵风险;其中,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具有非常高的入侵风险,入侵等级为高度风险Ⅲ,2种风险评估分值分别为32分和29分。相关性分析表明:狼尾草属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其入侵风险具有重要贡献,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的种类其入侵风险更高;狼尾草属植物的有性繁殖能力和入侵风险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种子产量高的种类其入侵风险较高,例如狼尾草;种子产量较低的种类其入侵风险相对较低,例如绒毛狼尾草(P.villosum)和东方狼尾草(P.orientale)。本研究表明,狼尾草属植物的观赏性和其入侵风险呈现负相关趋势。


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高效的植物表型监测技术作为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育种、品种选择、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研究的一个先决条件。随着图像采集、网络传输技术、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的实际研究与应用日益得到重视。为了从整体上梳理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有效地推动植物表型监测技术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本研究介绍了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归纳了现阶段比较先进的植物表型平台产品,分析了其技术组成(主要是成像模块和图像分析模块),并且列举了植物表型监测中不同用途的图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植物表型监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最后从3个方面作了前景展望。


越冬期间桂花光系统Ⅱ行为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桂花在越冬期间遭受寒害时的光合机理,运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手段,监测桂花叶片在北京地区越冬过程中光系统Ⅱ(PSⅡ)行为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越冬过程的推进,初始荧光(F_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有效量子产额(yield)和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温度下降出现同步降低,并表明越冬过程中桂花叶片的捕光天线系统遭受破坏,从而抑制了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桂花叶片通过减小天线系统捕获的光能来降低对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压。另外,桂花叶片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始终较高,说明PSⅡ反应中心能够在越冬期间保持较高的开放程度,进而减少激发能在PSⅡ供体侧积累对PSⅡ反应中心的伤害;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伴随温度下降而明显降低,由此可以推断,桂花主要通过天线系统以外的热耗散途径来抵御冬季低温胁迫。
关键词: 桂花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光系统Ⅱ 光抑制 低温胁迫


我国玉米地方种质的单倍体诱导和加倍特性研究
《种子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育种技术具有加速育种进程的突出优势,已成为玉米育种关键性核心技术并在国外广泛应用。本试验选用47份玉米地方种质,进行单倍体诱导和单倍体加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47份玉米地方种质材料之间杂交诱导的拟单倍体率有显著差异,介于1.64%~14.50%之间,平均为5.95%。种植12份玉米地方种质的拟单倍体籽粒进行田间鉴定,标记鉴定准确率介于40.2%~82.3%之间,校正单倍体诱导率介于2.33%~6.45%之间,表明玉米遗传背景影响到籽粒标记的表达,单倍体诱导率有明显差异。将15份玉米地方种质拟单倍体于冬季在海南田间种植,加倍授粉株率介于2.7%~27.2%之间,加倍结实株率介于0.7%~8.9%。说明我国玉米地方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具有明显差异,利用DH育种技术可以拓宽和加强我国玉米地方种质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


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经济林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杏种质资源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进展。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杏种质资源,并有效地开展有关杏育种的项目研究工作,文中对近年来关于杏种质资源的保存现状、种质资源的评价和鉴定、指纹图谱的构建、新品种的测试、杏属植物的分类、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核心种质的构建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文中指出,对于杏属植物的遗传研究还很不足,对其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问题至今仍存在分歧,对其表观性状方面的研究与分子水平下的研究数据还不能有效互通,其关联程度也不够高;随着核果类果树模式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杏资源研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关键词: 杏 种质资源 评价 亲缘关系 核心种质 指纹图谱 综述


玉米果穗不同位势子粒灌浆特性分析
《玉米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玉米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子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供试8个玉米品种,中下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34.02~51.38 g,极差为17.36 g,品种之间的变异系数为13.76%;上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28.61~35.13 g,极差为6.52 g,变异系数为7.29%。从灌浆开始至灌浆快增期结束上部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为66.13%~13.18%,中下部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为54.38%~12.10%,随灌浆进程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呈减小趋势。中下部子粒平均灌浆速率始终高于上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大于中下部子粒,且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随灌浆进程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吐丝后56 d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快速增长。品种间各灌浆参数的变异系数均为上部子粒大于中下部子粒。选用子粒灌浆粒位差异小的品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上部子粒灌浆、提高粒重是实现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


两种葡萄溃疡病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准确地鉴定出2种不同的葡萄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根据Gen Bank中已报道的引起我国葡萄溃疡病的6个主要种的延伸因子-1序列及β-微管蛋白序列分别设计了葡萄座腔菌和小新壳梭孢的特异性引物B.d-F/B.d-R及N.p-F/N.p-R,建立了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对田间病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引物B.d-F/B.d-R和N.p-F/N.p-R可以分别在葡萄座腔菌和小新壳梭孢中扩增到324 bp和212 bp的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均为10 pg。双重PCR检测体系中Taq DNA聚合酶的最佳用量为0.05 U/μL,引物B.d-F/B.d-R和N.p-F/N.p-R的最佳终浓度均为0.2μmol/L,最适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分别为58℃和30 s。对田间葡萄病样的检测结果与室内病样常规病原菌分离结果一致。表明该双重PCR检测方法能够同时检测葡萄座腔菌和小新壳梭孢,有助于快速、灵敏地检测葡萄苗木的带菌情况。


2015年北京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SO_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ρ(SO_2)动态变化及差异性,基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内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结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植物园监测站的实时数据,分析2015年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ρ(SO_2)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内外ρ(SO_2)日变化基本呈双峰双谷型,在09:00—11:00和20:00—22:00左右达到高峰;采样期间ρ(SO_2)月变化呈不显著"V"型,最高值出现在1月,林内外分别为(25.8±9.2)和(31.7±23.4)μg/m3,最低值出现在11月,林内外分别为(19.0±5.2)和(13.0±11.2)μg/m3.林内ρ(SO_2)在1—3月低于林外,11—12月高于林外,林内ρ(SO_2)变化较林外平缓;气象条件对采暖季城市森林ρ(SO_2)变化有重要影响:降水对ρ(SO_2)消减效应明显,大风有驱散SO_2的作用,同时受风向影响;ρ(SO_2)和温度关系不显著(P=0.05,R<0.40),但和空气相对湿度线性关系显著(α=0.05,Sig=0.00),林内受气象因素影响低于林外.研究显示,城市森林对气态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缓冲、抵抗和吸收能力,因此应重视发展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以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沼渣施用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沼渣施用对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以土壤线虫为指示工具,通过盆栽试验对比沼渣(BR)、有机肥(OR)、化肥(CF)和不施肥(CK)4个处理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评估不同施肥对土壤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可极大地刺激r-策略线虫的增长,使得线虫总数高出其他处理。各处理共获得线虫22个属,以食细菌线虫的种类和比例最高,然而不同处理食细菌线虫功能群的组成差异较大,沼渣处理几乎全部为cp值为1的小杆科线虫,有机处理cp1和cp2线虫比例相当,化肥和对照处理则主要是cp2的线虫。植食性线虫在沼渣处理中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利用线虫群落评价不同施肥后的土壤状况,发现施用沼渣的土壤最优,食物网呈结构化,土壤养分富集;而化肥和不施肥对照土壤则表现出一定胁迫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