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低磷饲粮添加植酸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排泄量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低磷饲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植酸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粪便中矿物元素排泄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12头初始重为35~40 kg的健康长×大二元杂交生长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生长猪。阳性对照组饲喂常磷饲粮,阴性对照组饲喂低磷饲粮,试验组在低磷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500、1 000 U/kg的植酸酶。结果表明:相比于不添加植酸酶的低磷饲粮组,低磷饲粮+植酸酶组显著提高了生长猪的日增重、降低了耗料增重比(P<0.05),显著提高了灰分和磷的表观消化率、苯丙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了铜、铁、锰、镁和钴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降低了粪便中磷、铜、铁、锰和钴的排泄量(P<0.05)。由此可知,玉米-豆粕型低磷饲粮中添加植酸酶能够显著改善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减少粪便中矿物元素的排泄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生长猪饲喂有效磷2.4 g/kg的玉米-豆粕型饲粮时,添加500 U/kg植酸酶可达到与常磷饲粮相同的生长性能,添加1 000 U/kg植酸酶时养分表观消化率提高更明显。

关键词: 低磷饲粮 植酸酶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矿物元素排泄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人机载高光谱空间尺度优化的大豆育种产量估算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无人机载高光谱空间尺度对大豆产量预测精度的影响,该文以山东嘉祥圣丰大豆为研究对象,设计以多旋翼无人机为平台搭载Cubert UHD185成像高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遥感农情监测系统,获取了大豆多个生育期的无人机高光谱数据。首先,该研究利用盛荚期-始粒期(R4-R5期)的高光谱影像,由21个不同光谱空间尺度提取的高光谱数据构建植被指数,通过植被指数方差分析结果可知所选冠层植被指数与不同品种大豆植株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但是不同空间尺度下的F值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次,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产量与不同空间尺度的植被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模型方程估算精度的曲线变化趋势进一步将最优空间尺度面积确认至9.03~10.13 m2,即当采样空间尺度区域长、宽与小区总长、宽比例介于4.25:5和4.5:5时,所得到的冠层光谱能够尽可能准确地估测大豆产量,此时估算产量和实测产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811 7,参与建模的样本个数270)。该研究可为使用高、低空高光谱影像进行作物表型信息解析和估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 传感器 无人机成像光谱仪 采样范围 大豆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凯氏定氮仪联合液相色谱法测定香菇中甲醛含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

摘要:目的建立全自动定氮仪和液相色谱仪检测分析香菇中甲醛的含量。方法利用全自动定氮仪全封闭的有利条件,利用水浴方法析出香菇中甲醛,利用液相色谱仪测定甲醛含量。结果香菇中甲醛的检测优化条件为蒸馏4 min,水浴温度为60℃,水浴时间为60 min。当甲醛浓度为0.0~10.0 mg/kg时,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5,加标回收率为73.0%~107.3%。结论凯氏定氮仪联合液相色谱法能够快速检测香菇中甲醛含量,并且准确度高。

关键词: 香菇 甲醛 定氮仪 液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西山不同海拔油松林PM_(2.5)浓度及叶片吸附量变化规律

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北京西山不同海拔梯度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油松林PM_(2.5)浓度变化和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分析,并应用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海拔油松叶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阐释叶片吸附PM_(2.5)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PM_(2.5)质量浓度逐渐降低,不同海拔油松林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7:00和19:00是一天的两个峰值,最小值出现在13:00—15:00左右;从不同月份看,不同海拔油松林PM_(2.5)质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2月,最低值在8月;不同海拔油松林PM_(2.5)质量浓度全年均值为84 m((102.28±18.44)μg/m~3)>110 m((94.18±18.34)μg/m~3)>160 m((81.53±19.23)μg/m~3)>230 m((75.39±15.71)μg/m~3);随着海拔升高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逐渐减小,每升高50 m,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降低23.25%,每公顷PM_(2.5)吸附量下降26.43%,不同海拔油松林每公顷PM_(2.5)吸附量全年均值为84 m((8.61±1.08)kg/hm~2)>110 m((7.30±0.94)kg/hm~2)>160 m((6.35±0.99)kg/hm~2)>230 m((4.34±1.14)kg/hm~2);处于低海拔的油松叶表面较粗糙,气孔内部和周围聚集大量颗粒物,在叶面形态上更有利于吸附PM_(2.5),高海拔则相反。高海拔空气质量优于低海拔,低海拔的植物吸附颗粒物多于高海拔。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造林和森林净化大气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不同海拔 油松林 PM2.5浓度 PM2.5吸附量 叶表面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穴盘茄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茄子浸种处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最佳浓度,试验采用穴盘育苗,以圆茄‘京茄一号’和长茄‘京茄黑龙王’为试材,设置多效唑(100、150 mg/L)、缩节胺(600、800 mg/L)2种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浸种处理。结果表明:多效唑比缩节胺更有效降低2种茄子幼苗的下胚轴和株高,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幼苗的地下部干鲜重、壮苗指数、G值、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相对于圆茄,多效唑和缩节胺对长茄的抑制效果更大。因此在茄子穴盘育苗下,适宜圆茄‘京茄一号’浸种处理的是150 mg/L浓度的多效唑,适宜长茄‘京茄黑龙王’浸种处理的是100 mg/L浓度的多效唑。

关键词: 茄子 浸种 穴盘育苗 多效唑 缩节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对北京市的应用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提出以农业为依托,以产业链延长、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民增收为核心要素农业产业融合概念,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含三个层次的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北京市农村产业融合进程及成效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北京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成长阶段,发展成果惠及农民,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玉米果穗点云分割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果穗的三维点云分割是玉米果穗三维表型特征计算与分析的基础。提出一种玉米果穗三维点云分割方法,采用Smart Scan三维扫描仪获取玉米果穗三维点云数据;对点云进行重采样以实现点云简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果穗点云中各点的法向量,对果穗点云进行收缩变换以增大籽粒点间的欧式距离,通过欧式聚类的方法实现果穗点云的分割。结果表明,果穗点云籽粒分割率可达到90%以上。方法为基于三维点云数据的玉米果穗表型性状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玉米 点云分割 考种 欧式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果蔬品质安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果蔬品质关注度提高。随着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光谱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果蔬产品的快速和非破坏性检测中。高光谱成像技术具有"图谱合一"的优点,可同时检测果蔬的内部、外部品质信息。本文介绍了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果蔬内外部品质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并简要分析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果蔬品质检测中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技术 果蔬 品质 无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玉米冠层原位监测的全生育期叶色建模及其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田间玉米冠层叶色变化难以定量描述问题,该文利用田间原位冠层监测系统,在摄像机自动曝光模式下连续采集多个玉米品种的冠层图像,揭示了复杂天气条件对图像和玉米冠层颜色的影响。利用概率密度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玉米6个关键生育期的冠层亮度-色度分布,并针对冠层色度具有明确变化趋势且分离度较高的冠层亮度区间,建立了全生育期玉米冠层叶色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建立了适合不同玉米生育期的冠层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将玉米全生育期的冠层图像分割精度提升到82.6%,并揭示了不同品种玉米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冠层叶色与叶龄的相关性,利用登海605和农大108的冠层叶色预测出的生育期叶龄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分别为1.14和1.41叶。试验结果表明,该文建立的玉米冠层叶色模型能够较好描述玉米关键生育期的冠层叶色变化规律,对玉米冠层图像分割、生育期估计、玉米品种表型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图像分割 图像分析 颜色 模型 玉米冠层 表型性状 特征提取 机器视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葡萄灰霉病菌形态型和致病力分化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葡萄(Vitis vinifera)种植范围广,葡萄灰霉病(grape gray mold)是危害葡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为了解我国不同葡萄种植气候区灰葡萄孢葡萄分离物的形态型变异和致病力分化情况,本研究对采集自不同葡萄种植气候区的143个灰葡萄孢菌株进行了形态型观察和生长速率测定,并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其对红地球(V.vinifera cv.'Redglobe')、马奶葡萄(V.vinifera cv.'Mare Nipple')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叶片的致病力。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的形态型可以分为菌丝型和菌核型两类,其中40.56%为菌丝型,59.44%为菌核型,在菌丝型中有M1、M2、M3、M4、M5和M6等6个亚型,以M6亚型菌株最多,在菌核型中有S1、S2、S3、S4和S6等5个亚型,以S3亚型菌株最多;14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变化范围较大,从4.76mm/d到12.91 mm/d,聚类分析可以分为3个等级;所有菌对红地球和马奶均具有致病性,但是致病力分化严重,病斑面积分别在46.03~258.55 mm2和14.80~385.34mm2之间,聚类分析都可以分为4个等级;65个菌株中有62个灰葡萄孢菌株对油菜叶片具有致病性,致病半径在2.88~16.63 mm之间。菌株形态型、致病力与采集地、气候区、寄主来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与采集地地理距离、寄主葡萄种类不具有明显相关性,但是与气候区来源具有一定相关性。菌株形态型、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灰葡萄孢对红地球、马奶和油菜的致病力两两之间具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菌株生长速率与对红地球的致病力具有不显著的弱负相关关系,与对马奶和油菜的致病力具有较显著的弱正相关关系,而灰葡萄孢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与菌株形态型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对灰葡萄孢新的形态型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对灰葡萄孢致病力分化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灰葡萄孢多样性研究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葡萄 灰葡萄孢 形态型 生长速率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