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资源抗疮痂病鉴定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马铃薯资源的疮痂病抗性水平和遗传背景,本研究利用孢悬液灌根法鉴定了 70份马铃薯资源的疮痂病抗性,选用9对SSR标记引物,对70份马铃薯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70份马铃薯资源中,疮痂病高抗资源5份,中抗资源18份,低感资源24份,中感资源10份,高感资源5份,重感资源8份;9对SSR引物对70份资源可扩增得到9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条带83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7.4%;UPGMA聚类表明,70份资源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3~0.97之间,以阈值0.53分为2大类群,Aquila、LBr-33、Z2843份高抗资源分布在第一类群;redsen和fita 2份高抗资源分布在第二类群.5份高抗和18份中抗马铃薯资源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273~0.879之间,其中中抗品种'悄悄黄'和中抗资源D26-27间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小为0.273,中抗品种'Desince'和中抗品种'fink'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879.该研究筛选出了疮痂病抗性资源,明确了抗性资源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马铃薯疮痂病抗病育种亲本选配提供了材料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种质资源;疮痂病;遗传多样性


不同饲用燕麦品种苗期生理抗旱性鉴定评价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燕麦(Avena sativa)品种苗期的生理抗旱性。研究以7个饲用燕麦品种为材料,分别在苗期连续干旱0、7、14 d后测定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参数。结果显示:7个饲用燕麦品种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供试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存在品种间差异,其中牧乐思品种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其余品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7个饲用燕麦品种的生理抗旱性排序为禾王>莫妮达>喜越>丹燕444>牧乐思>固原大燕麦>牧王。
关键词: 燕麦 苗期 生理抗旱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抗旱性度量值


不同施肥水平对长期麦豆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施肥对长期轮作下土壤氮素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氮素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施肥方案,对关中地区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土壤中氮素各组分含量均表现为表层土高于下层土,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平均含量及铵态氮层化比、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比值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硝态氮层化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与不施肥相比,优化施肥促进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提升,而常规施肥导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下降.试验连续运行9 a后,施肥导致土壤pH和水分含量下降,对小麦、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大豆平均增产50.20%、45.29%.麦豆长期轮作种植模式下优化施肥在基本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土壤中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苜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及干草产量比较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个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连续4年(2015-2018年)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草产量比较,探究苜蓿农艺性状与草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苜蓿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株高与干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54;分枝数、茎粗、叶片数、节间距、叶宽、鲜干比、叶茎比与干草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0.264、0.284、-0.064、0.344、-0.110和0.153,相关性较低且不显著(P>0.05).株高可作为苜蓿草产量预测评价指标,国外品种WL354、康赛、标靶、岩石、挑战者、大银河和WL343在4年中干草产量突出,达80 000kg/hm2以上,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雨养娃娃菜水肥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适合宁南山区雨养娃娃菜的最佳生物质炭添加量,以金皇后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8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雨养娃娃菜水肥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的处理相比,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可以降低结球期-收获期土壤阶段耗水量.T7(施N肥,添加生物质炭20 t?hm-2)处理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T8(施N肥,添加生物质炭30 t?hm-2)处理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施等量氮肥条件下,氮素利用效率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加而逐渐升高,而产量随生物质炭施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T7处理娃娃菜的单株净重(1431.33 g)和经济产量(114.56 t?hm-2)和产值(137476.86元?hm-2)均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处理也提高了17.00%~56.31%.综合考量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及生物质炭的长期效应,选择T7处理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灌溉频率对日光温室早春茬黄瓜果实发育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节水灌溉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制定宁夏引黄灌区日光温室早春茬黄瓜水分灌溉制度,基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灌溉频率下日光温室黄瓜果实发育及根系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黄瓜茎蔓、叶片数和果实发育均呈现慢-快-慢的"S"形生长趋势,中频灌溉处理TR2可以促进株高、叶片数量和坐果数量的同步增加,同时利于果实膨大和单果重的增加.日光温室早春茬黄瓜根系干物质量在0~20 cm土层中占总根系量85%以上.不同生育阶段各灌溉频率对黄瓜根系生长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在黄瓜生育中早阶段,随着灌溉间隔的加大,0~2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增加,但在黄瓜生育后期,低频灌溉处理TR3的根系生物量显著下降,中频灌溉处理TR2根系生物量最高,同时果实产量最高达到115365 kg/hm2.因此,在宁夏地区引黄灌区日光温室早春茬黄瓜生产中,平均日均温约22℃,单次灌水定额70.05 m3/hm2的条件下,黄瓜结果期的灌溉间隔以2~3 d为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高达11536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42.51 kg/m3.
关键词: 早春茬黄瓜;灌溉频率;果实发育;根系分布;水分管理


不同种类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谷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干旱半干旱区,设置渗水地膜(T1)、生物降解地膜(T2)和普通地膜(T3)3种地膜覆盖处理,以露地(T4)种植为对照,研究不同种类地膜覆盖对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温度和谷子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干旱半干旱区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T4处理相比,T1和T3处理各生育时期均提早,生育期缩短2d,T2处理生育期延长5 d;地膜覆盖处理土壤含水量表现为T1>T3>T2>T4,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T1>T3>T2>T4;总体上地膜覆盖处理各生育时期土壤温度均高于T4处理;总体上,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提高.与T4处理相比,T1、T2、T3处理谷子叶片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以T1处理最高,T3处理次之;T1、T2、T3处理的株高、穗长、穗颈长、穗码数、主穗粒质量、主穗质量、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总体以T1处理表现最好,T3处理次之.其中,产量具体表现为T1>T3>T2>T4,T1、T3、T2处理分别较T4处理显著增产22.08%、21.77%、12.30%,T1和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T2处理.产投比表现为T1=T3>T4>T2,纯收入表现为T1>T3>T4>T2,T1处理产投比为1.81,纯收入为9 210.6元/hm2,较T4处理提高28.69%.综上,谷子地膜覆盖以T1处理最优,T3处理次之.
关键词: 谷子 渗水地膜 生物降解地膜 普通地膜 土壤水温 水分利用效率


黄瓜花挥发性化学物质鉴定及其对西花蓟马行为反应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出黄瓜(品种'L–1')花挥发性化合物共81种,包括醇类、醛类、酯类等16大类,主要成分有叶醇、(S)–氧化芳樟醇、正己醛和乙酸癸酯等.应用自制"Y"形嗅觉仪测定了11种挥发性化合物不同梯度(10、102、103、104、105)稀释后对西花蓟马行为的影响,发现西花蓟马对苯甲醛(10~105)、1–辛烯3–醇(10~105)、月桂烯(102)、1–戊烯–3–醇(102、105)、芳樟醇(10、103、104)、乙酸癸酯(10、102、104)、叶醇(10、103、105)、异戊醛(10、104、105)、异戊醇(102)有明显的正趋向反应;对月桂烯(10、104、105)、苯甲醇(10)、苯乙醛(102、104)、1–戊烯–3–醇(10)、芳樟醇(10)和乙酸癸酯(103)有较强的驱避反应.


7种禾本科牧草抗旱性研究与评价
《草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蒙古冰草-宁夏、蒙古冰草-内蒙古、沙生冰草、扁穗冰草、细茎冰草、格兰马草、老芒麦)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农艺性状(绿叶数和株高)收益与土壤水分收益的权衡关系,将权衡值(RMSD)与土壤含水量作为分位数模型变量,确定维持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含水量的响应阈值,同时研究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综合评价值,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程度越高,牧草的绿叶数和株高受到的负面影响就越大;2)不同牧草对干旱胁迫的耐受程度和范围有差异,其中,细茎冰草和格兰马草的绿叶数-土壤含水量阈值分别为9.1%和9.7%,细茎冰草、格兰马草和蒙古冰草-宁夏的株高-土壤含水量阈值分别为4.6%、5.6%和13.0%,其余牧草分位数模型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通过7项生理指标评价分析,7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抗旱性强弱表现为:蒙古冰草-宁夏>格兰马草>细茎冰草>蒙古冰草-内蒙古>沙生冰草>扁穗冰草>老芒麦;4)综合土壤含水量阈值与抗旱生理评价,细茎冰草与格兰马草可作为中度干旱区的引选牧草。


水稻垩白QTL位点qCG5的定位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水稻外观品质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以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于2019-2021年进行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粒型表型数据采集及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外观品质性状相关QTL 12个,其中垩白粒率相关的QTL 4个,分别位于第5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3.53%、18.32%、13.97%和5.62%;垩白度相关的QTL 3个,分别位于第5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5.64%、12.29%和6.27%;粒形相关QTL 5个,分别位于第5号和第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 42.56%、46.75%、55.50%、3.86 和 4.30%,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共定位区间 Marker49932~Marker160033(qCGP-5-2、qCGP-5-3和qCGG-5-1)的贡献率超过10%,遗传距离较小(0.833cM).经过对比,Marker49932~Marker160033区间是一个新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主效QTL区域,可进一步进行精细定位,对水稻品质育种将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