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乌龙茶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浸出及安全性
《分析试验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梯度浓度,含有杀螨剂、有机磷、噻二嗪酮类、拟除虫菊酯类7种农药的乌龙茶为对象;通过测定茶粉、整叶茶两种形态,经100℃开水浸泡获取的茶汤农药残留量,来研究茶叶形态、农药属性、背景浓度对农药浸出的影响,并评价茶汤中农药残留饮用安全性。结果表明,3个浓度的整、碎乌龙茶中,7种农药的浸出率分别为2.0%~16.7%和0.3%~9.7%。整叶茶农药的浸出量仅为茶粉的9.2%~58.1%。农药浸出率受农药溶解度和辛醇-水分配系数影响。除了三唑磷超标外,乌龙茶中其它浸出农药残留值均达到中国和日本限量标准要求。3个梯度浓度乌龙茶茶粉、整叶茶浸出的农药残留单点单项风险指数(SRI)、整体风险指数(TRI)均小于1,饮用较安全。


双孢蘑菇液体菌种应用研究初探
《福建轻纺 》 2016
摘要:对双孢蘑菇新菌株W38液体菌种在栽培种生产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研究。液体菌种为原种转接固体培养基培养,以固体菌种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液体菌种在PDA上的菌丝生长速度与固体菌种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麦粒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速度与固体菌种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满袋时间短于固体菌种,两者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液体菌种为原种扩繁袋装麦粒栽培种的接种量为10m L,菌丝萌发率达100%;采用恒流泵接种方式接种效率最高,达到300袋·h~(-1);栽培种的成品率达到98%,比固体菌种为原种扩繁栽培种的成品率96%高,但两者的差异不显著(P>0.05);液体菌种扩繁栽培种的平均单产14.52kg·m~(-2),较固体菌种扩繁栽培种的平均单产14.49kg·m~(-2)高,两者的差异不显著(P>0.05)。双孢蘑菇液体菌种在栽培种生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技术
《福建农业 》 2016
摘要:铁皮石斛又名黑节草,属兰科植物,为我国药典记载的5种药用石斛之一,是传统名贵药材,其药用价值极高。因其自然条件下生长缓慢,繁殖率低,采用规模化组织培养和人工种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本文结合铁皮石斛特性,从炼苗出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方式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铁皮石斛整个规模化生产过程,为铁皮石斛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基于色差技术的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发酵等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TES-135色差仪对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场的160份垫料样本进行色度分析,采用亨特(Hunter)色差公式:△E=[(△L)2+(△a)2+(△b)2]1/2对样本间的色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STDEV算法,根据样本的色差相对于平均值(μ)的离散程度(σ),将垫料的发酵等级分为4级:0<△E≤μ-2σ为发酵1级;μ-2σ<△E≤μ为发酵2级;μ<△E≤μ+2σ为发酵3级;△E>μ+2σ为发酵4级。通过表观颜色、干湿度、味道、腐烂程度等对不同发酵等级的垫料样本进行表观描述,结果显示垫料的色度分析能准确反应垫料的发酵等级。这为垫料发酵等级的快速鉴定奠定理论基础。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榕母管蓟马毒力的相关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与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毒力的相关性,为榕母管蓟马优质高效生防菌株的初步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蜡蚧轮枝菌V07、V16063、V3450和Vp28 4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其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毒力,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4株蜡蚧轮枝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异同,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但V3450菌株生长速度最快,孢子GT50最短;V16063和Vp28菌株生长速度较快,孢子GT50较短;V07菌株生长速度最慢,孢子GT50最长。榕母管蓟马成虫受供试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均随菌剂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但不同菌剂中的变幅则明显不同,侵染致死效果依次为V3450>V16063>Vp28>V07,LT50依次为V345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药新品种芹峰淮山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芹峰淮山是采用系统选育方法,从福建省泉州市收集的淮山地方资源材料寸金薯中筛选出06-33优良品系培育而成。中晚熟,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旺盛,块茎表皮褐色,长圆柱形,薯长50~130cm,单薯质量500~1100g,薯味清香,品质优良,每667m~2产量2500kg左右,适宜在福建省及周边地区种植。


不同甘薯品种小象甲的危害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福薯8号、金山57、泉薯12号等8个不同的甘薯种质,按随机区组排列连续3年种植在同一甘薯小象甲危害较重的地块,在收获前通过对象甲危害指数、产量损失率、拐头(薯蒂)危害率等3项指标调查和鉴定,结合品质检测和田间降水量统计开展各指标间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以危害指数为主要指标,从高到低依次是金山57、福薯8号、广薯87、泉薯12、福薯88、福薯90、福薯9号、福薯2号,其中金山57的危害指数最高,受危害最重,产量损失率也较高,后面的品种依次降低,综合危害指数、拐头危害率和产量损失率发现,金山57、福薯8号2个品种遭受小象甲的危害最重,而福薯2号遭受小象甲危害的程度最低;不同年份间小象甲对甘薯的危害指数、拐头侵染率和产量损失率之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其中产量损失率与危害指数相关性最高,拐头侵染率与危害指数相关性中等,拐头侵染率与产量损失率相关性最低。3年的试验结果结合降水量、品质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象甲发生较重的丘陵地区,天气持续干旱少雨是造成甘薯象甲大面积爆发的重要因素,甘薯的某些品质相关性状如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与小象甲危害的3个指标中的2个指标达到显著性相关。


猪伪狂犬病毒gB基因序列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2011年以来我国多省免疫猪伪狂犬病毒gE基因缺失苗猪场出现变异型猪伪狂犬病毒(PRV)感染,经典猪伪狂犬病毒疫苗(Bartha-k61)对该病无法提供100%有效保护,已有研究发现变异型PRV和经典PRV gE基因存在特征性变异。为明确变异型PRVgB基因特征,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部分PRV代表株gB基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经典型和变异型PRV在gB蛋白氨基酸编码区第395位、453位、562位和739位存在特征性差异,但不同来源PRVgB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8.1%~100%和96.1%~100%。从相互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可以看出,PRV遗传进化出现两个大的遗传分支,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新发变异型和经典型PRV在中国PRV遗传进化分支上呈现各自独立进化小分支;我国近年分离的貉源和约克夏梗犬源与新发变异型PRV则处于同一进化小分支。


李的孢粉学初步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李的起源,应用扫描电镜对7份李(Prunus salicina L.var.cordata Y.He)、2份中国李(P.salicina Lindl.var.salicina)、1份樱桃李(P.cerasifera Ehrhart.)及3份杂种李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和聚类分析,开展李的孢粉学研究。结果表明,这13份李属植物的花粉具条纹-穴状或脑纹-穴状纹饰,花粉形状均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条萌发沟,萌发沟以等间距环状分布,属N3P4C5类型。李的P/E(1.82~2.02)、花粉大小(823.70~970.42μm2)介于供试的其他6份李属植物之间,但其穿孔密度(0.520~1.141μm–2)除早圆油和早熟油外均远大于其他6份李材料;李花粉外壁具条脊,表面均形成大小、疏密不等的穿孔,且在条脊隆起、脊沟深窄等方面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其中油早熟品系和晚熟品系的花粉纹饰、穿孔密度等还表现出了2种特征,因此,李的孢粉学特征可作为分类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在遗传距离6.19水平上,13份李属植物可以分为3个类群,每个类群中均有李分布,李与李属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综合李花粉形态特征和聚类分析结果,推测李具起源于李属杂交后代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