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茶花品种形态特征几个描述符量化描述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山茶花品种描述工作刚刚起步,为了解决目前描述工作中的描述误差,提高描述准确度,该文以山茶花叶片长度、宽度和叶片形态的描述为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将量化指标引入定性判断中,增加描述的准确性。


赤霉素对菊花桃物候期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采用HOBO温湿度记录仪测定菊花桃0~7.2℃低温累积值,当菊花桃需冷量达到760、780h即2月下旬时,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喷施,观察其物候期、生物学性状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赤霉素100mg/L喷施效果显著,可促使萌芽期延迟、花期提前且延长,提高开花的整齐度和正常开花,改善菊花桃在福建存在花期短、花量少、开花不整齐或不能正常开花、花叶同开等问题,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6个杧果品种耐寒性的研究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杧果易受冬季低温寒害,造成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杧果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杧果不同品种耐寒性的研究,为杧果耐寒品种选育及栽培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妃’‘凯特’‘红玉’‘金煌’‘热品6号’和‘台农2号’为试材,测定了低温胁迫下其叶片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低温胁迫下,杧果叶片各指标均高于对照,且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温度下降及时间延长,6个杧果品种REC和MDA含量不断升高,CAT活性先升后降;不同品种SOD和POD活性变化不同,‘凯特’‘红玉’和‘金煌’3者活性先升后降,‘贵妃’和‘台农2号’SOD活性呈2种不同变化,‘热品6号’SOD活性先升后降,‘贵妃’和‘台农2号’POD活性呈降-升-降变化,‘热品6号’呈3种不同变化。【结论】低温胁迫过程中杧果叶片REC、MDA含量升高,SOD、POD和CAT活性先升后降,6个品种的耐寒性由弱到强依次为‘台农2号’(-0.97℃)<‘贵妃’(-1.68℃)<‘热品6号’(-2.11℃)<‘凯特’(-2.32℃)<‘金煌’(-4.04℃)<‘红玉’(-5.14℃)。


2种提取工艺粗茶叶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清香乌龙茶为原料,采用先65%醇洗+后水提和先水提+后65%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制得粗茶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及相应的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分析比较其组成含量、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先65%醇洗+后水提制得的粗茶多糖中多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其他组分来看,乙醚浸提茶叶有助于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类、咖啡碱等小分子物质的浸出,水提醇沉则对茶叶内含成分的分离富集效果较差。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2种提取方式制备的粗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的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显著弱于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表达与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茶多糖、总黄酮和咖啡碱则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茶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其活性弱于茶叶中的多酚类。


27个麦类饲草品种在闽北引种生产性能研究初报
《福建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为了丰富福建冷季青饲料品种,引进27个麦类饲草在闽北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花22、扬麦14号、扬麦158号、小黑麦和闽诱3号等5个品种表现较优,其中花22表现特别优异,产量最高,并具有抗冻害、抗倒伏等优点。


狼尾草属牧草青贮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狼尾草属牧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牧草,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是当地养牛业的重要饲草之一。青贮是狼尾草属牧草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有利于狼尾草属牧草季节性均衡供应和提高其利用效率。本文对目前狼尾草属牧草常用的青贮技术进行综述,分析了各种狼尾草属牧草青贮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狼尾草属牧草青贮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狼尾草属牧草畜牧利用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8个适宜机采乌龙茶品种各叶位节间长与展叶角度分析
《茶叶学报 》 2017
摘要:为了解适宜机械采摘的乌龙茶品种不同叶位节间长和各叶位展叶角度,2014、2015年春、夏、秋3季分别对丹桂、黄观音、白芽奇兰、金观音、悦茗香、黄棪、福建水仙、金牡丹8个较适宜机采的乌龙茶品种的节间长和展叶角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8个适宜机采品种2年平均二、三叶节间长2.30~2.95cm,三、四叶节间长2.99~3.87cm,四、五叶节间长3.36~4.53cm,从节间长看:春季黄观音、水仙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黄棪、白芽奇兰适宜一芽二叶标准的机采;夏季水仙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秋季金牡丹、水仙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黄观音适宜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8个适宜机采品种第三叶展叶角度32.27~40.80°,第四叶展叶角度33.65~43.65°,第五叶展叶角度37.50~47.73°;从展叶角度看:春季黄棪和白芽奇兰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黄观音、茗科1号(金观音)适宜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夏季黄棪、悦茗香、白芽奇兰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秋季白芽奇兰、金观音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


“猪—沼—葡萄”生态循环模式构建与分析
《东南园艺 》 2017
摘要:为解决生猪养殖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满足葡萄产业安全优质的需求,本文以福建省古田县卓洋乡高优农业示范园为例,探讨"猪—沼—葡萄"生态循环模式的构建,通过生猪健康养殖、排泄废弃物回收处理及葡萄优质栽培,形成良性循环圈,最终实现产业高效、环境友好。


植物茸毛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理功能
《科学通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植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茸毛作为植物抵御自然灾害的一道天然屏障,对于抵御紫外线辐射、病原菌侵袭、食草动物取食及水分过度蒸腾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不同植物体茸毛的形成受多类型、多基因共同调控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在拟南芥中茸毛的形成调控还存在一系列的竞争机制对基因的活性进行促进和抑制.茸毛在发育过程中还能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如对光的反射和光量子辐射拦截,叶片的热量平衡,水分蒸发和气体交换等.而且茸毛对农作物种植和生产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参考意义.本文综述并分析了近年来植物体茸毛形成相关基因调控以及茸毛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茸毛形成相关基因调控植物体茸毛形成的机制以及茸毛在环境相互交互过程中各种生理生化特点,为进一步开展茸毛基因挖掘及其功能特性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