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不同玉米群体间主要籽粒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由8份特异玉米地方品种(D1-D8)与2份玉米自交系(郑58、昌7-2)组配的不同遗传群体籽粒的品质性状,旨在发掘其优异基因。结果表明,这些特异玉米地方品种中籽粒蛋白质和油分含量较高,且不同后代群体间籽粒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导入D1和D2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而导入D7和D4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籽粒油分含量。可通过与其杂交、回交和自交等手段,经多代选择改良玉米自交系的相关品质性状。在对这些籽粒品质性状的选择上,应重点考虑遗传背景的作用,并适当结合世代的影响。

关键词: 玉米 地方品种 群体 籽粒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在梨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河北农业科学 2014

摘要:对分子标记在梨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农艺性状基因标记与定位、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种质资源研究4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梨树研究领域分子标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旨为梨分子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分子标记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晾种时间对极早熟杏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种子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找出极早熟杏种子常规处理不发芽的原因,以极早熟杏宇宙红的种子为试材,在经过不同时间晾种后,再进行冷藏和赤霉素浸泡种仁以打破种子的休眠。结果表明:晾种70 d后冷藏、晾种60 d后赤霉素浸泡种仁的发芽率分别为38.10%和20.00%,分别比鲜种的冷藏和赤霉素浸泡种仁降低61.06%和73.68%。晾种90 d后,种子彻底失去生命力。晾种后再冷藏,种子的发芽时间相对集中。各处理均在冷藏后的41~102 d内发芽,而鲜种冷藏的种子到冷藏后150 d仍有部分种子发芽,说明鲜种生命力保持时间更长。种子干燥50 d以内再冷藏或赤霉素浸泡种仁,仍能培育成苗,但干燥的时间越长,幼苗的生长时间越短,尤其是冷藏的种子,长出的幼苗细弱。极早熟杏种子常规处理不发芽,是因为种子发育不充分,再经采后到冬季的长期干燥,种子已经失去生命力,但种子经短期干燥,仍然保持一定的发芽力,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发芽力也明显降低至直失去发芽力。

关键词: 晾种时间 极早熟 种子 发芽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潮土长期定位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1992-2012年共2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对河北省典型潮土区土壤钾肥力的影响,并对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全钾含量、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以及农田钾素平衡对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连续20年不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并未对河北省潮土的土壤全钾造成影响;秸秆还田(NPSt)、增施钾肥(NPK)和增施钾肥基础上秸秆还田(NPKSt)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幅度在44.2%~79.1%;而增施钾肥(NPK)和增施钾肥基础上秸秆还田(NPKSt)显著提高了土壤缓效钾含量,提高幅度在7.66%~37.3%。单施氮磷肥(NP)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单施氮磷(NP)和秸秆还田(NPSt)的土壤缓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20.8,9.8 mg/kg。增施钾肥基础上秸秆还田(NPKSt)的农田钾素平衡处于盈余状态,每盈余K2O 100 kg/hm2,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增加2.71,24.4 mg/kg。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对于提高农田土壤钾肥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钾肥 潮土 秸秆还田 土壤钾素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田蝼蛄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农村科技 2014

摘要:蝼蛄和地老虎、蛴螬、金针虫一样属于主要的地下害虫,对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蝼蛄又叫拉拉蛄,土狗子,属于直翅目蝼蛄科,为多食性害虫。在我国的北方以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为主。1形态特征蝼蛄的虫态分为成虫、若虫和卵三种,其成虫与若虫形态十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若虫翅未长成,触角节数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冀玉18及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 2014

摘要:冀玉1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培育的玉米新品种,亲本组合为H58×R5,2013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玉2013032号)。通过近几年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布点示范种植,表现为高产、耐密、穗大、稳产、多抗等优良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狠抓“一机两改一保障” 促进玉米产业发展

现代农村科技 2014

摘要:针对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一机两改一保障"为核心的现代玉米产业技术发展战略,并在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中积极落实,为玉米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一机两改一保障"核心内容"一机两改一保障"是对一系列具有增产、增效、节本和生态友好效应的玉米生产综合管理技术的高度概括。"一机"指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既是缓解玉米生产过程劳动力缺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控条件下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品种、密度、化控剂三因素试验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化控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郑单958适宜密度75 000~82 500株/hm2,先玉335为67 500~75 000株/hm2,化控剂的使用并不能改变品种的适宜密度;化控条件下穗长、穗粗、行粒数与密度呈负相关,秃尖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先玉335穗行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郑单958穗行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先增后减;化控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穗位高增高、植株重心高度先增后降;先玉335株高降低,郑单958株高先增后降。化控剂可有效降低穗位高、植株重心、株高,降低穗位高进而降低植株重心高度增强抗倒能力是密植稳产关键因素。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产量 化控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滨海盐碱地棉田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规律及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以滨海盐碱地不同盐度和植被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雨养条件下水盐变化规律及对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生长的影响。根据棉花的出苗情况分别选取出苗正常(A)、棉苗生长受抑制(B)、无苗裸地(C)和无棉杂草区(D),对土壤的含水量、盐分含量和棉花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样地土壤的全盐和电导率测定,建立两者回归关系,得到试验区域内含盐量(x)与电导率(y)的直线回归方程y=0.358 6x-0.110 1,R2=0.989 2,棉田中的含水量和含盐量变化主要受降雨量、蒸发量、土壤结构、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盐胁迫对棉花生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苗期,中度盐碱地棉花的开花、吐絮期提前,易早衰。

关键词: 雨养条件 滨海盐碱地 棉花 生长发育 水盐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探讨

陕西农业科学 2014

摘要:目前,在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媒体、大众、政府等共同关注的同时,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也令政府和民众担忧,农药中毒事件频繁发生,发达国家用农药残留的技术贸易壁垒阻止我国农产品走出国门,不但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的形象。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中国,人们想吃不敢吃,因此,治理农药残留迫在眉睫。从法律、政策、技术措施、政府监管、借鉴国外经验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 农药残留 控制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