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省景泰县胡麻田杂草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通过定点调查,研究了甘肃省景泰县胡麻田一年生杂草的发生消长规律。结果表明:胡麻田杂草从4月5日左右开始出苗,至5月12日全部出齐;杂草在4月28日出现1个出苗高峰,杂草的平均株高在胡麻成熟期达到最高;平均鲜重在胡麻盛花期达到最高。野燕麦的平均株高在胡麻成熟期达到最高,平均鲜重在胡麻盛花期达到最高;藜的平均株高和鲜重在胡麻成熟期达到最高。5月5~12日是防除胡麻田一年生杂草的适宜时期;防除野燕麦的最佳施药时期是4月28日~5月5日;防除藜的最佳施药时期是5月12~19日。
关键词: 胡麻 杂草 发生消长规律 野燕麦 藜 甘肃省景泰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走廊覆膜方式和地块面积对地膜残留量的影响调查
《甘肃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2011年,在河西走廊调查了覆膜方式等因素对农田地膜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下土壤中地膜累积残留量差异非常明显(F=73.98>F0.01=5.82);以累积残留量为指标,评估覆膜方式对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影响程度,大致可以划分成重度、中度和轻度3个级别。不同覆膜方式对当年地膜净残留量影响不大,但当年地膜净残留量与地膜残留系数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89.51%)。地块面积对地膜累积残留量的影响亦非常明显(F=28.67>F0.01=21.20),地块面积越小,累积残膜量越少;面积越大累积残膜量越多。
关键词: 覆膜方式 地块面积 地膜残留量 地膜残留系数 河西走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筛选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对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与5个自交系组配的30个测交组合进行育性和结籽调查,结果表明,当组合中每个单株的育性为3级和4级,单株结果和果实形状正常,单果种子数多时,该组合为恢复组合,相应父本为恢复系。初步确定S7、S9、S10和S19共4个组合为恢复组合,相应父本R12-3、R12-5、R12-6、R22-2为恢复系。这4个恢复组合果实性状表现较好,符合育种需求;其中以恢复组合S19的折合产量最高,为74 478.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椒2号增产36.7%,其余3个恢复组合均较对照减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鉴定及利用评价
《植物保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自然感病的方法,于2009-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128份燕麦品种进行了由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avenae)引起的燕麦白粉病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该地区属于白粉菌病害常发区。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均程度不同地感染燕麦白粉病,无免疫材料,2份材料‘MF9715’、‘4607’表现高抗;8份材料‘QO245-7’、‘白燕2号’、‘VAO-1’、‘709’、‘4663’、‘4641’、‘4628’和‘青永久307’表现中抗;其余118份材料表现中感、高感和极度感病。说明抗燕麦白粉病的材料严重匮乏,可利用的抗性种质资源相对更少。筛选出的高抗和中抗材料对燕麦白粉病有较好抗性,是今后可利用的抗性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雾器喷片孔径对胡麻田杂草的防效
《甘肃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使用不同孔径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片喷雾防除胡麻田一年生阔叶杂草和野燕麦的结果表明,药液在胡麻叶片上的附着率以0.7 mm喷片孔径最高。药后45 d 40%2甲.辛酰溴乳油1 500 mL/hm2对水675kg对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效、8.8%精喹禾灵乳油750 mL/hm2对水675 kg对野燕麦的防效均以0.7 mm孔径喷雾最高,不同孔径之间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 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喷片孔径 胡麻 阔叶杂草 野燕麦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重组近交系群体株高和千粒重的抗旱遗传特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重组近交系(RIL)群体(陇鉴19×Q9086)12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雨养(DS)和灌溉(WW)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株高动态发育和千粒重的遗传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且评价群体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2种水分条件下,小麦RIL群体表型变异广泛且存在超亲分离,对水分环境敏感,拔节期株高具有较高的旱胁迫系数(DSC=0.851).不同发育时期株高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时期相比,拔节期株高与千粒重有较高的相关系数(R2DS=0.32,R2WW=0.28).拔节期株高和开花期株高对千粒重有显著的正向直接作用,但间接总效应为负向作用;抽穗期株高和成熟期株高的作用与此相反.各性状遗传力普遍较低,为0.27~0.60;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控制千粒重的基因对数分别为10和13,控制株高的基因对数分别为3~7和4~14.表型DSC聚类将小麦RIL群体分为5类,群体内表型和对水分敏感程度变异丰富,该群体适合进行抗旱性状数量遗传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