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越冬处理对苹果幼树抽条和黄酮质量分数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士和金富苹果为材料,采用建造阳畦、缠薄膜、"小温室"越冬等方法,调查不同越冬方式对2a生苹果幼树越冬抽条的影响,测定越冬期枝条电导率和黄酮质量分数变化。结果表明,苹果幼树越冬期枝条电导率呈先降再升的趋势,最低值在12月下旬,萌芽前最高,萌芽前枝条电导率的高低与幼树抽条呈正相关;枝条黄酮质量分数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值在2月下旬,萌芽前最低,越冬期幼树抽条率与枝条韧皮部黄酮质量分数变化幅度呈正相关。"小温室"与树体缠膜幼树越冬抽条率低,其枝条电解质渗出率和黄酮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阳畦和对照。不同品种间,富士枝条电导率稍低于金富,但变幅较大,其黄酮变幅高于金富。树体缠薄膜和"小温室"方法是目前甘肃沿黄地区苹果幼树安全越冬最有效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要点及栽培特点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以畜牧业(牛、羊养殖)和"灌溉农业"或者"河谷农业"(青稞、小麦、豌豆种植)为主,粪草原料丰富,具有发展双孢蘑菇产业的自然优势条件。近年来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变玉米行距种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优势明显,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玉米种植行距在0~80 cm区间改变时对体系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增大,产量先增后降,且玉米种植行距与体系混合产量和间作玉米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产量峰值出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为40 cm时,间作玉米产量达10 118 kg.hm 2。玉米行距变化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间作体系产量主要受间作玉米产量影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明显改变了玉米的产量性状,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行距为60 cm时,穗粒数最大,达549粒。种间相对竞争力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的增大玉米相对于豌豆在产量形成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玉米行距0~60 cm之间,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相对竞争力均<0,表明竞争力玉米强于豌豆,而当玉米行距为80 cm时,种间竞争力为0.14,表明此时豌豆竞争力强于玉米。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种植行距从而提高间作玉米产量有利于提高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整体产量。
关键词: 改变玉米行距 豌豆/玉米间作体系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 竞争力 种间互作 土地当量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9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 2012
摘要:春小麦是甘肃河西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30万hm2左右,是我国重要的春小麦高产区和商品粮产区。过去近30年间,区内春小麦生产上持续推广种植的当家品种宁春4号,表现高产、稳产、广适、优质(标准的优质中筋面条、馒头加工用品种),满足了区域内不同时期生产及消费市场对小麦品种特征特性的不同要求。能够替代或局部替换宁春4号的接班品种选育,是春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的具体目标。甘肃省农科院小麦所在选育超高产、优质中筋面条馒头专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比例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模式的增产效应。在农业部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对一年生牧草燕麦和箭筈豌豆进行了混播试验。结果表明:丹麦444燕麦50%和333/A春箭筈豌豆50%的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种子产量及0~50cm的地上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22193.33、4776.67、11792.90kg/hm2,且与其他混播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该混播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可在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不同温度下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生命表
《植物保护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15、20、25、28、31、34℃的恒温条件下,测定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产卵量,组建了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生命表,以探讨温度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5~31℃范围内,苹果蠹蛾各阶段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在15、20、25、28、31℃时分别为112.0、46.8、33.3、29.6、26.2天;在34℃时,苹果蠹蛾发育受阻,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延长为31.4天。成虫寿命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在25℃时最高,为92.7粒;在15和34℃条件下,没有有效卵产生。生命表分析显示,种群趋势指数(I)在20~31℃时均大于1,25℃时苹果蠹蛾种群内禀增长率(rm)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分别为0.0972和39.70。研究表明,25℃左右是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温度过高或偏低均不利于苹果蠹蛾的生长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组培快繁数量计算及影响因子分析
《作物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马铃薯组培快繁有关指标数量计(或预)算方法进行数学推导、归纳和总结,结果发现这些相关指标数量增殖方式是以等比数列规律循环递增,提出可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表示各相关指标数量的递增过程,用求和公式表示各相关指标累计数量。对马铃薯组培快繁数量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影响因子包括接种人员数量、起始基础苗数量、继代增殖倍数、污染率等。同时,针对不同因子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为种薯企业制定组培苗年生产任务、加强组培苗生产过程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企业目标效益预计以及经营者投资决策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 组培快繁 脱毒组培苗 数量计算 起始基础苗 污染 增殖倍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