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皂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18 CSCD

摘要:目的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内皂苷类成分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研究纯化皂苷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以鲜仿刺参为原材料,选用60%的乙醇溶液从海参中提取出海参皂苷,然后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大孔树脂法、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海参皂苷,采用LTQ Orbitrap XL质谱、Jeol JNM-ECP 600核磁技术对得到的海参皂苷进行结构鉴定,以人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肺腺癌细胞(NCI-H1975)和正常肝细胞(L-02)为对象对纯化皂苷抗肿瘤细胞毒活性进行研究。结果从鲜仿刺参同时得到3种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Holotoxin D、Holotoxin B1和Holotoxin A1。3种皂苷的细胞毒活性具有一致性,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率,抑制率均随皂苷单体浓度增大而增大,且到达一定浓度后趋于稳定,均呈现弱效抑制作用。结论从鲜仿刺参中同时纯化得到Holotoxin D,Holotoxin B1和Holotoxin A1,比例为1∶7.97∶14.94。3种皂苷单体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Holotoxin D抗肿瘤活性为首次报道,本研究为以后的肿瘤药物的筛选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仿刺参 海参皂苷 分离鉴定 细胞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对SPE-HPLC-ESI-Q-TOF-MS检测海水中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影响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溶解有机物(dissolvedorganicmatter,DOM)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作用巨大,但因缺乏适合的分离提取方法而严重阻碍了对其不同组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探索。固相萃取法对富集提取海水DOM十分有效,在用其提取海水DOM时,海水pH对活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很大,但目前针对海水的这种影响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天然近海海水作为基质,探究不同pH条件下用亲水-疏水平衡(hydrophilic-lipophilicbalanced,HLB)固相萃取小柱萃取海水中活性分子的提取效率,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在负离子(ESI-)模式下检测解析提取物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当海水样品pH为中性和强酸性时都能获得较好的提取效率,随着pH的降低,提取物质谱的整体响应值降低,但可识别的谱峰数目增加,提取出有机物的分子量和性质差异都更广泛。分析提取物分子在范克雷维伦(van Krevelen)图和质荷比-氢碳比(m/z-H/C)图上的分布发现,中性条件适合提取饱和度较高的小分子化合物,而具有生物活性的带有不饱和基团的化合物及蛋白质、糖类等生物大分子在强酸性提取条件时提取效果和分辨率更好。综合提取效率、有效峰数目和分子组成特征考虑,用HLB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近海海水中的小分子活性物质时,将海水样品pH调节为2较为适宜。

关键词: 有机小分子活性物质 固相萃取分离 海水pH影响 HPLC-ESI-Q-TOF-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宽幅InSAR观测阿尔金断裂带西段震间应变累积的研究

测绘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左旋走滑断裂带,关于该断裂带如何控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变形、如何吸收调整印亚会聚的作用是争论的焦点,其中断裂带走滑速率是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关于该断裂带走滑速率的讨论集中在中段和东段,西段(84°E以西)大部分地区属于高海拔无人区,仍然缺少传统大地测量学、地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吊臂被动补偿装置的抗冲击性能研究

船舶工程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构建吊臂及被动补偿装置数学模型与试验研究蓄能器介入后吊臂油缸的抗冲击性能。通过实验验证得知:在油缸缩回阶段,蓄能器存储吊臂摇摆能量,缓解油缸运动冲击产生的压力波动,发挥明显的抗冲击性能;在油缸伸出阶段,蓄能器的释放油液导致油缸先加速后减速,减少泵的供油,降低系统能耗,但同时加剧了系统振动,降低了电液控制精度,根据蓄能器释能特性降低输出控制信号限制泵的供油量的方法可有效缓解超调响应,提升控制精度。

关键词: 蓄能器 抗冲击性能 数学模型 试验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俯冲带形成机制的可检验假说和检验方案

地学前缘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十年前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为理解地球如何运作构建了基本框架。过去五十年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告诉我们地质过程最终都是地球热损失的结果。例如,大洋岩石圈板块在洋中脊形成,其运动和增生以及最终通过俯冲带进入地幔导致地幔冷却降温,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地幔对流。亦即,板块构造的直接驱动力是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的下沉力。因此,没有俯冲带就没有板块构造,但是俯冲带如何开始仍然有争议。对俯冲起始的研究从未中断,有数值模拟也有地质推断。2014年在西太平洋用三个IODP航次(350、351和352)来检验"自发"和"诱发"俯冲开始的想法。所有这些努力都值得肯定,但这些是无法检验的想法。无法检验意味着没有结果。本文介绍至今唯一可用地质学方法检验的假说,亦即"岩石圈内横向物质组成差异导致的浮力差是俯冲带形成的起因"。这种浮力差位于海底高原的边部和被动大陆边缘,因此这些部位是未来俯冲带起始的必然轨迹。在远离这些部位的正常洋盆内因缺乏浮力差而俯冲带不可能起始。换句话说,"所有岛弧一定有大陆(或海底高原)基底",这可以通过采集和研究岛弧基底岩石来验证。

关键词: 完善板块构造理论 俯冲带的成因 被动大陆边缘 海底高原边缘 岛弧基底岩石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集合卡尔曼变换的东中国海声学敏感区判定方法

应用声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海洋与水声环境预报质量,针对常规观测成本高、资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将适应性观测方法应用于海洋声学领域。结合海洋-声学耦合模式与集合卡尔曼转换敏感区诊断方法,以东中国海宫古海峡北部区域为验证区,计算并分析不同条件下海洋环境敏感区与声学敏感区分布,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验证适应性观测对验证区预报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敏感区位置随时间间隔增加均向验证区上游移动,海洋环境敏感区相比于声学敏感区分布更为集中,且平移特征更明显;对海洋环境敏感区和声学敏感区添加适应性观测均能提升海洋与水声环境的预报质量,提升效果随时间间隔增加而减小,在某种类型敏感区的适应性观测对相对应参数的预报质量提升效果优于对其他类型敏感区进行观测的效果。

关键词: 适应性观测 海洋声场环境 敏感区诊断 集合卡尔曼变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柴达木盆地东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岩石学报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部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出露有代表原特提斯洋盆的蛇绿岩带、指示大洋俯冲与大陆深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不同性质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带。根据这些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综合地质年龄分布,表现为一条环绕柴达木盆地东缘的连续而弯曲的加里东期造山带。造山带内发育一系列右行走滑断裂和韧性剪切带,与古地磁资料所揭示的柴达木地块在早古生代的相对逆时针旋转息息相关。本文提出,柴达木盆地周缘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它是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和柴达木地块逆时针旋转牵引造山带发生弯曲所致。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弯山构造 加里东运动 原特提斯洋 斜向俯冲 碰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冲绳海槽西部陆坡第四纪沉积地层划分

地质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是认识深海斜坡沉积的重要区域。通过对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海底以下识别出4个主要的地震层序界面,相应地划分出四个主要地震层序,各层序分别对应全新世沉积层(Q4)、晚更新世沉积层(Q3)、中更新世沉积层(Q2)和早更新世沉积层(Q1)。从陆坡上部往下由斜交前积反射结构过渡到杂乱的反射结构,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杂乱的丘形反射单元,是滑塌体和重力流沉积的典型地震反射特征,反映出一种高能的、极不稳定的沉积环境。海槽轴部以平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特征为主,显示了稳定的深海-半深海的沉积环境。地震反射结构的多样性反映了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和沉机作用类型的多样性,沉积地层结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海陆架和冲绳海槽发育相同的第四纪地层垂向序列,同时冲绳海槽西部陆坡与东海陆架第四纪沉积层在层序界面、沉积层厚度、变形程度和产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单靠地震资料来进行两个地区的地层对比存在着不确定性。

关键词: 冲绳海槽 第四系 西部陆坡 地震资料 地层划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沙石岛末次冰期风成沉积序列新划分及其旋回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沙石岛的风成碳酸盐岩是东亚季风末次冰期的产物,以砂丘与古土壤二元旋回的形式记录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干湿变化。利用西石2井钻井岩芯资料结合石岛野外地质剖面的详细考察,对石岛风成沉积序列进行了重新的地层划分,将石岛风成沉积分为三层砂丘与两层古土壤的沉积组合。通过对测年数据及东亚季风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认为石岛末次冰期风成沙丘与古土壤记录与黄土高原L1黄土的5个次级气候阶段一一对应,都是对东亚季风末次冰期气候背景下,气候干、湿变化在岁差尺度的沉积响应,是具有稳定周期的气候旋回。

关键词: 风成沉积 末次冰期 东亚季风 石岛 西沙群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里亚纳海沟浮游病毒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

海洋与湖沼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马里亚纳海沟浮游病毒生态特征的垂直变化规律,本研究于2015年12月采集马里纳亚海沟表层到8727m共六层水样,对浮游病毒丰度,浮游细菌丰度,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以及裂解性浮游病毒生产力进行了分析。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马里亚纳海沟各层浮游病毒丰度范围为1.27×105—1.93×106VLP/mL,其中表层丰度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最低值出现在3699m处。而在深渊海沟区域内病毒丰度略有上升,最深处8727m病毒丰度为2.85×105VLP/mL。马里亚纳海沟裂解性浮游病毒生产力变化范围为2.86×104—4.21×105VLP/(mL·h),其垂直分布呈现出与浮游病毒丰度相似的趋势,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表层,随后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变动,而在深渊海沟区域内随深度略微上升, 8727m处生产力为4.08×104VLP/(mL·h)。同时本文根据假定的研究区域浮游病毒平均裂解量及宿主平均有机物质含量计算出病毒导致的细菌死亡率(VMM)以及相应的有机碳和有机氮释放量,其中VMM变化范围为1.59×103—2.34×104cells/(mL·h),8727m处VMM为2.27×103cells/(mL·h)。而每小时病毒导致的细菌死亡数在总细菌数量中占比在8727m处最低,为4.6%,这表明浮游病毒在深海环境中的侵染活性相对较低,可能由于极端环境下浮游病毒多以溶源状态存在。在深渊海沟内部观察到相对较高的浮游病毒丰度以及相对较低的病毒生产力水平,表明该水域浮游病毒死亡率较低,这或许与海沟内温度极低且环境相对隔离有关。各层浮游病毒丰度及生产力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病毒丰度和生产力均与浮游细菌丰度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P<0.05),同时病毒生产力也表现出与温度的显著正相关性,表明浮游病毒的活跃程度主要依赖于宿主细胞的浓度以及海水温度。

关键词: 马里纳亚海沟 海洋浮游病毒 病毒生产力 流式细胞仪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