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中国养殖中华绒螯蟹中镉的残留现状及膳食风险评估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中镉的污染现状及膳食风险,于2017年中华绒螯蟹养殖收获期(9-10月),在中国中华绒螯主要养殖区(辽宁、山东和江苏,产量占比为60%)采集了86份(每份30只,公母各半,合计2 580个个体)样本,利用ICP-MS测定其全部可食部分中镉的含量,并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和膳食风险评估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显示:所有样本中均检出镉,其质量分数范围为0.029-5.105 mg?kg~(-1)(湿重,下同),均值为0.154 mg?kg~(-1);81份样品处于未污染和轻微污染水平,4份样品处于中度污染水平,1份样品为重度污染并超出国家限量标准。从养殖地区来看,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镉的残留量表现为江苏>山东>辽宁,但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江苏地区中,太湖和阳澄湖中华绒螯蟹镉残留差异显著。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86份样品的风险值均小于1。综合表明,中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虽存在一定的镉残留,但其膳食风险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暴露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DNA甲基化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个群体的全甲基化率均大于半甲基化率.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DNA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呈负相关,杂交F1 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形成快速生长等杂种优势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F1 DNA甲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绥芬河大麻哈鱼的生长分析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绥芬河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的年龄、 生长以及初次性成熟叉长情况.通过对20152017年采捕到的绥芬河大麻哈鱼洄游群体241个样本的鳞片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将其分为1+、2+、3+、4+、5+五个年龄组,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模拟了大麻哈鱼不同性成熟年龄以及雌、 雄个体间的生长,通过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的参数.残差平方和分析(ARSS)显示,绥芬河大麻哈鱼雌、 雄个体间以及不同性成熟年龄组(2+,3+)间的生长差异显著.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了绥芬河大麻哈鱼的性成熟概率曲线,结果显示大麻哈鱼雌性个体的50%初次性成熟叉长(L50)比雄性大,ARS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雌、 雄个体的性成熟概率差异极其显著.此外,调查结果显示绥芬河大麻哈鱼的平均叉长有减小的趋势,且出现低龄(1+龄)个体.

关键词: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绥芬河 年龄与生长 性成熟概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甲醛纤维研究进展及其在渔业中的应用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聚甲醛是一种高密度、高结晶性的线性聚合物,属于工程塑料。聚甲醛纤维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化学性、耐气候性、自润滑性能及抗生物附着性能。综述了聚甲醛及聚甲醛纤维的结构与性能,重点介绍了熔融纺丝法制备聚甲醛纤维,该法通过将聚甲醛熔融后从喷丝孔挤出,再经高倍热拉伸、定形制得高强度聚甲醛纤维。并对聚甲醛纤维在渔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分析了当前渔用合成纤维的不足及聚甲醛纤维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大型远洋拖网、大型围网、高强度绳索、深远海养殖网箱等,对实现我国渔业调结构转方式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聚甲醛纤维 熔融纺丝法 渔业领域 高强度 耐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水温条件下吉富罗非鱼对两种工艺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的比较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相同的基础饲料配方,制成膨化浮性饲料(D1)和沉性颗粒饲料(D2),以0.1%的TiO2为外源指示剂,以平均初始体重为(54.21±0.47)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在22℃和28℃两种温度条件下比较研究其对这两种工艺饲料中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在22℃条件下,D1组和D2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对饲料中粗蛋白和氨基酸(除苯丙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而D1组的摄食率、饲料系数显著低于D2组;D1组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D2组.在28℃条件下,D1组粗脂肪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D2组.与28℃组相比,22℃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以及对饲料中干物质、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增大,而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膨化浮性饲料显著提高了两种温度下吉富罗非鱼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而22℃的温度条件下,降低了吉富罗非鱼对两种饲料中的干物质、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

关键词: 水温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表观消化率 膨化浮性饲料 沉性颗粒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余姚市主要内河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余姚市主要内河(余姚江、临周江、长泠江和湖塘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受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于201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进行4次调查,分析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以及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鉴定浮游甲壳动物39属67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32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秋季最低,春、夏、冬季稍高且季节波动变化不大,但空间分布上具有差异.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上,春季与其他季节差异显著,长泠江与其他江差异显著.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仅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四季共有优势种.溶解氧、水温和浮游植物密度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余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2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舟形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该研究设计不同温度梯度(10、15、20、25、30和35℃)和舟形藻与铜绿微囊藻不同初始密度比(1∶10、1∶1、10∶1),研究不同条件对2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种培养条件下,随温度升高,舟形藻细胞密度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大藻细胞密度为3.883*10~5个/mL;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5℃达到最大值(4.813*10~6个/mL).(2)混合培养条件下,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两者生长均产生影响,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能力随舟形藻初始密度增大而增强,温度25℃、初始密度比10∶1处理条件下,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作用最为明显.(3)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推断,高温(30~35℃)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占有优势;低温(10~20℃)条件、初始密度比为1∶10的舟形藻与铜绿微囊藻稳定共存;初始密度比为1∶1和10∶1时舟形藻占有优势,且在舟形藻最适生长条件(25℃)下两者不稳定共存.

关键词: 舟形藻 铜绿微囊藻 温度 初始密度比 种间竞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黑素皮质素3型受体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素皮质素3型受体(MC3R)系统与动物摄食行为以及能量调控密切相关。为丰富鱼类MC3R相关基础研究,探索鱼类摄食行为与能量调控机制,本研究克隆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mc3r基因,采用分子生物信息学和相对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对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组织表达分布和禁食条件下的表达变化等开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团头鲂mc3r基因编码区全长984 bp,编码327个氨基酸,与现有报道的MC3R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具有典型的7次跨膜结构域。组织表达图谱分析表明,mc3rmRNA在下丘脑、垂体、肝脏和卵巢有相对较高的表达。禁食试验结果显示,下丘脑和垂体中的转录变化与周期性摄食信号相关,其中下丘脑mc3r mRNA在禁食72 h和14 d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垂体mc3r mRNA在禁食72 h和禁食72 h后恢复投喂6 h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肝脏中mc3r mRNA在禁食48 h和14 d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此外,对血液皮质醇和血糖的监测结果显示,两者均在禁食14 d有显著变化,其中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本研究结果表明,MC3R在鲤科鱼类中具有高度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域;在组织中的转录表达变化与食物摄取有明显相关性,对调控鱼体摄食行为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团头鲂 黑素皮质素3型受体 基因克隆 组织分布 禁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菱鲆幼鱼肠道及其养殖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肠道及其养殖水体、生物饵料中细菌种类及丰度进行研究。测序结果显示,养殖水体、生物饵料和大菱鲆幼鱼肠道等1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547621条,可聚类于3771个可分类操作单元(OTUs),归属于养殖水体、生物饵料、健康幼鱼和发病幼鱼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个数分别为3038、1090、87和777,其中,健康幼鱼与生物饵料、健康幼鱼与养殖水体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57和0,发病幼鱼与生物饵料、发病幼鱼与养殖水体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481和31。表明幼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饵料密切相关。根据细菌注释结果,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大菱鲆幼鱼肠道中占优势地位,其中,健康幼鱼肠道微生物共聚类为8个门,发病幼鱼的肠道微生物可聚类为19个门。与健康幼鱼相比,发病幼鱼肠道门水平上的3种主要优势菌群落结构出现失衡。此外,对各样品中丰度最高的100位OTU分析显示,幼鱼肠道优势菌种类与生物饵料中的优势菌种类密切相关,而每个发病幼鱼肠道优势菌种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研究旨在为大菱鲆健康养殖和微生态调控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大菱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增氧方式对盐碱养殖池塘pH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盐碱池塘水体为研究对象,比较叶轮+底增的复合增氧方式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下盐碱池塘水体pH的变化趋势,以探讨复合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的影响。试验包括室内和野外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为通气量和叶绿素a浓度交互作用下对室内普通水体pH的影响,野外试验为复合增氧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显示,通气可以显著降低水体pH值(P<0.05),且降低值(ΔpH)随通气量增大而增大。野外试验结果显示,开机时,不同天气条件下复合增氧池塘pH均显著低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复合增氧池塘DO和CO_2浓度均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不开机时阴天和雨天条件下两者差异亦显著(P<0.05)。整个养殖期复合增氧池塘DO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而pH值下降及CO_2浓度上升较明显,且均在第45天后低于和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复合增氧与单一叶轮增氧方式下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pH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13和0.738。以上结果表明,复合增氧方式能够增加水-气接触面积,有效提高盐碱池塘水体DO和CO_2浓度,降低池塘水体pH值。

关键词: 盐碱池塘 复合增氧 pH 叶绿素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