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浓度蓝藻水华在好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
《中国环境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浓度蓝藻水华在曝气形成的好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本文按叶绿素a(Chla)浓度32.5,346.8,1413.7和14250.0μg/L设4个处理组(从低到高编号依次为Ⅰ、Ⅱ、Ⅲ和Ⅳ)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Chla浓度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均未出现发黑或发褐现象;各处理溶氧、pH值、NH_4~+-N浓度和最大光合作用能力F_v/F_m均有一定差异(P<0.05).快速光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α、ETRmax和Ik表明,处理Ⅰ、Ⅱ和Ⅲ中出现较高的绿藻、硅/甲藻的光能利用效率(P<0.05),而处理Ⅳ中所有藻类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低(P<0.05).曝气增氧可以防止高浓度蓝藻水华形成黑水团;蓝藻水华初始Chla浓度约为32.5、346.8、1413.7μg/L时,在曝气形成的好氧条件下,蓝藻水华中会出现其它藻类如绿藻、硅/甲藻的生长,即藻类群落结构朝着多样化变化,对蓝藻水华形成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乌贼幼体弧菌性坏死病的病原、组织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青岛市黄岛区人工繁育金乌贼(Sepia esculenta)苗种大规模坏死病进行了病原、组织病理、传播途径和防控药物研究。发病金乌贼幼体不摄食,生长缓慢,体色发黑;体表、肌肉、口腕、触腕及内脏团大面积溃烂,死亡率高达90%;组织病理学显示:患病金乌贼皮肤色素细胞崩解,肌丝断裂,鳃丝崩解,肝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肠道微绒毛脱落;从患病金乌贼分离出3株优势菌(SE-A、SE-B和SE-C),人工感染实验表明,SE-B、SE-C对金乌贼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98×10~6 CFU/mL和8.91×10~5 CFU/mL,有较强致病力,为该病的致病菌;根据细菌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SE-B和SE-C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塔氏弧菌(Vibrio tubiashii)。分析金乌贼幼体、育苗用水和生物饵料糠虾的病原菌来源、分布和优势度,发现致病菌主要由糠虾携带进入育苗系统。分析了2株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SE-B对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耐药;SE-C对氟苯尼考和罗美沙星等敏感,对新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耐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根据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基因组数据库中预测的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 pIgR)序列,通过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半滑舌鳎pIgR基因cDNA,全长为1419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020 bp,编码339个氨基酸,5′UTR区域为109 bp,3′UTR区域为290bp。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半滑舌鳎pIgR蛋白包含1个信号肽,2个免疫球蛋白功能域(Ig-like domain, ILD)和1个跨膜结构域。经蛋白序列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半滑舌鳎pIgR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牙鲆(Paralichthy solivaceus)的pIgR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pIgR基因在健康半滑舌鳎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鳃中表达较高,在肌肉中表达最低。经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病原感染刺激后,pIgR基因在半滑舌鳎的5个组织(肝脏、脾脏、肾脏、肠和鳃)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脾脏和鳃中48 h达到最高值,在肝脏、肾脏和肠中72 h达到峰值。与内脏组织不同的是,pIgR基因在皮肤中呈一直上升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pIgR基因在半滑舌鳎抵御哈维氏弧菌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基因 病原感染 免疫应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斑狗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常规方法测定平均体质量(2 035.7±12.4)g黑斑狗鱼Esox reichrti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黑斑狗鱼肌肉(鲜样)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分别为(20.71±0.54)%、(0.33±0.13)%、(78.57±1.45)%和(1.27±0.07)%;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TAA)为(18.93±1.42)%,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为(8.14±0.52)%,EAA/TAA和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分别为43.00%和75.44%,EAA组成符合FAO/WHO的优质蛋白质标准;按照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评价,黑斑狗鱼的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缬氨酸和蛋+胱氨酸,按照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评价,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蛋+胱氨酸和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5.57,4种鲜味氨基酸(DAA)的含量为(6.63±0.48)%。肌肉中C16∶0和C18∶0含量分别为(14.91±0.65)%和(4.75±0.32)%;5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22∶6n-3(DHA)、C18∶1n-9、C18∶2n-6、C20∶5n-3(EPA)和C18∶3n-3,其中DHA含量高达(24.14±2.07)%。综上所述,黑斑狗鱼肌肉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性腺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条件优化
《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观察不同成分培养基及不同培养方法培养的斑节对虾性腺组织及细胞原代培养生长情况,分析细胞活力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判断3种改良培养基的适用条件,为进一步细胞培养试验提供支持。试验结果表明,以L-15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不同配方的培养效果差距较大,其中机械分离法可成功培养离体斑节对虾性腺组织,而酶解法与3号培养基结合效果较好;在培养过程中可见离体卵母细胞多呈悬浮生长,部分可见分裂相,离体精原细胞多呈贴壁生长,1号、2号培养基中的细胞可维持良好生长状态达一周以上;CCK测试结果表明,机械分离的性腺组织和酶解法分离的性腺细胞分别在1号、3号培养基中有更高的细胞活力,而2号培养基中的性腺组织及细胞在两种培养方法下的活力差别不大。进一步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了离体培养过程中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Ras、c-Mos、MEK1、ERK基因在卵母细胞中表达变化更显著,且c-Mos基因与离体细胞生长发育情况呈正相关。本试验系统性地筛选了适宜斑节对虾性腺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了解培养过程中的生理过程变化提供了相关参考数据。
关键词: 斑节对虾 性腺组织 性腺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 CCK细胞活力检测法 MAPK信号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牡蛎类HBGAs的提取与组织分布以及温度和盐度对其表达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组织血型抗原(HBGAs-like)为长牡蛎富集诺如病毒的重要受体。本研究通过比较5种常用糖蛋白的浸提方法,分别建立长牡蛎内脏和鳃中类HBGAs的提取方法。运用建立的提取方法结合ELISA,对24份(240只)长牡蛎进行类HBGAs组织分布与分型检测,结果发现长牡蛎内脏和鳃中类HBGAs存在多态性的特点,且类A型HBGA在内脏中稳定表达(检出率为100%),类A及Leb型HBGAs在鳃中稳定表达(检出率分别为83.3%和91.7%)。通过改变温度和盐度牡蛎养殖条件,分析长牡蛎内脏和鳃中主要型别类HBGAs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和高盐均能促进牡蛎内脏中类A型HBGA的表达,这与诺如病毒疫情暴发的季节吻合,间接表明诺如病毒疫情暴发的季节性与牡蛎类HBGAs的表达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鮰爱德华氏菌的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其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鮰爱德华氏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构建带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pM DmC herry表达载体,通过电击转化法将载体成功导入鮰爱德华氏菌zbl141菌株中,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鮰爱德华氏菌菌株。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鮰爱德华氏菌显示特异性红色荧光。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标记菌株传至28代,重组质粒稳定率仍为100%。用标记菌株感染斑马鱼仔鱼后,能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实时观察到细菌在鱼体内的分布情况;标记菌株体外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后,也能观察到病原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情况。说明标记菌株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可视性,为鮰爱德华氏菌对宿主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稻蟹中18种微量元素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稻田养殖河蟹的微量元素含量水平和食用安全性,于2017年9月在东北主要养殖区采集稻田养殖河蟹56份,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了河蟹体内1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和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目标危害商值(THQ)法分别评价了其污染程度和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河蟹中检出的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该地区池塘养殖的淡水鱼类;吉林省河蟹体内的Cr、Cd、U等10种微量元素含量与其他两省份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样品的Cu、Pb、Cd和Cr含量均未超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5种重金属(Cu、Zn、Pb、Cd和Cr)的成人每周实际摄入量(AWI)低于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每周可耐受摄入量;5种重金属和其他4种有害微量元素(Ba、U、Ag和Be)的人体每日摄入量(EDI)低于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参考剂量(RfD)。研究表明食用东北稻田养殖河蟹摄入的微量元素对食用人群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在检测的18种微量元素中,Ba、Pb和Cd对复合污染物风险指数(HI)贡献率较高,是主要的风险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和复氧对日本沼虾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氧胁迫及恢复后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抗氧化酶活力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将体重(2.0±0.2) g的日本沼虾暴露于(2.0±0.2) mg/L低氧环境中24 h,设定溶解氧(6.0±0.2) mg/L为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于低氧胁迫0 h、6 h、12 h、24 h及复氧1 h、6 h、12 h、24 h分别采集实验组及对照组鳃、肝胰腺及肌肉组织,测定这些组织的抗氧化酶活力,并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结果表明,低氧胁迫期间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先升高后下降, 3种酶活力在低氧胁迫1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氧阶段肌肉组织中SOD、CAT酶活力呈波动性变化,GPX酶活力在复氧24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鳃组织中SOD、CAT和GPX酶活力在低氧胁迫1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GPX酶活力在复氧24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低氧胁迫期间肝胰腺SOD、CAT和GPX酶活力在低氧6 h均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氧阶段3种酶活力均呈现波动性变化,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在低氧及复氧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氧胁迫及恢复并未对肌肉组织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鳃组织在低氧胁迫期间鳃小片上皮细胞与支柱细胞排列发生紊乱,次级层片发生肥大的现象且有红细胞流入,泌氯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且细胞数目有所增加,但复氧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肝胰腺组织在低氧胁迫期间B细胞数量逐渐降低,胞内运转泡体积减小,复氧阶段B细胞数量及体积恢复明显。结果表明急性低氧胁迫能够导致日本沼虾肝胰腺和鳃组织结构损伤并引起抗氧化酶活力发生显著变化,且24 h恢复期不足以让日本沼虾在低氧胁迫中完全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