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半滑舌鳎长链非编码RNA的初步鉴定与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病家系与易感家系半滑舌鳎为材料,进行哈维弧菌感染实验,并对易感家系感染前(CsSU)、易感家系感染后(CsSC)、抗病家系感染前(CsRU)、抗病家系感染后(CsRC)4组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RNA-seq数据挖掘半滑舌鳎长链非编码RNA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抗哈维弧菌病相关的差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结果显示,共识别出4 584个lncRNA座位,包含5 714个转录本;其基本特征与编码基因的比较分析,lncRNA的GC含量低于编码基因,单外显子基因数多于编码基因,转录本的平均长度长于编码基因,基因表达量低于编码基因。对4组样品进行两两比较(CsRU vs CsSU、CsRC vs CsSC、CsRC vs CsRU、CsSC vs CsSU)分别筛选出818、813、261、140个差异表达lncRNA,其中CsRU与CsSU之间、CsRC与CsSC之间lncRNA数目差异最多,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各实验组的表达模式之间的联系,CsRU与CsSU之间的表达模式最为相近。通过共表达分析,预测出lncRNA和274个编码基因可能存在14 539种相互关系,并进行了功能注释,进而筛选出7个关键lncRNA。qRT-PCR结果显示,差异表达lncRNAs的表达模式和转录组数据得到的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揭示lncRNA在半滑舌鳎抗哈维弧菌免疫调控反应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哈维弧菌 长链非编码RNA 免疫调控 差异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出肉率高,2017年世界养殖产量超过520万t,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虾产业链条完备,对优质种苗的需求迫切,是水产种业的一个典型代表种.对虾繁殖力强、性成熟周期短,室内全人工养殖、繁育技术成熟,易于开展遗传改良工作,但选种和配种技术对选育进展和可持续性影响大.以规模化家系为基础的多性状综合选育技术,是支撑当前对虾种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对虾生长、抗性、饲料转化效率、繁殖力等经济性状的测试与遗传评估方法,并对其遗传参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和选择反应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基因组选择,间接遗传效应分析等方法的最新结果,以期为精准、高效和可持续对虾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对虾 家系 选择育种 遗传评估 遗传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沉积物生态毒理效应指示种筛选

海洋渔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口沉积物生态毒性效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根据2015年1月至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沉积物生态毒性效应区域进行指示种筛选,旨在为河口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结果表明,珠江口5月、8月—11月沉积物总氮含量为599.28μg·g-1至868.61μg·g-1,都处在最低级别生态毒性效应和严重级别之间,沉积物总氮具有生态毒性效应;整个调查期间沉积物总磷的浓度变化范围为614.88~721.881μg·g-1,全部高于600μg·g-1.沉积物总有机碳变化范围为1.00% ~1.33%,大部分月份都高于1.00%.说明沉积物总磷的浓度和沉积物总有机碳浓度具有生态毒性效应.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单叶沙蚕(Namalycastis aibiuma)、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日本旋卷蜾蠃蜚(Corophium volutator)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运用指示种方法结合沉积物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底层水温、盐度、pH、溶解氧和溶解性固体总量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旋卷蜾蠃蜚、寡鳃齿吻沙蚕和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分别是珠江口具有沉积物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生态毒性效应区域的指示种(P<0.05).

关键词: 珠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优势种 指示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橄榄蛏蚌繁殖类型与性腺发育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淮河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 Heude)繁殖类型和性腺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橄榄蛏蚌为短期孵育型,繁殖期从3月至6月初, 3-5月为繁殖高峰期,发现的最小怀幼雌蚌为2+龄;雌蚌内外2对鳃丝均可作为育儿囊,属于外鳃类的四生型,一次怀幼数量在134.9万~402.1万只.以雌蚌怀幼为第一判断标准,并结合卵巢组织切片,确认中国橄榄蛏蚌为一个繁殖周期内多次排卵繁殖类型.雌雄生长未见显著差异.橄榄蛏蚌性腺发育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及休止期5个时期,卵巢和精巢发育基本同步.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均显示,卵母细胞通过直径约5μm的卵柄与滤泡壁相连;早期卵母细胞(直径小于17μm)表面无细胞膜,而后期卵母细胞(约40μm)表面出现明显的卵黄膜.橄榄蛏蚌精子为鞭毛型,头颈部呈子弹头形,最宽约2μm;受精卵表面存在明显的卵膜孔,直径约1μm,表明精子不能通过卵膜孔全部进入卵母细胞而受精.本研究成果为实现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及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珍稀濒危蚌类的繁育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 橄榄蛏蚌 繁殖类型 性腺发育 怀幼雌蚌 卵膜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尼梯田稻鲤共作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哈尼梯田稻鲤共作模式(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菌落结构特征,本实验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稻鲤共作(RC)与稻田单作(CK)2种模式下水体、表层以及根系土壤及鲤肠道细菌(16S rDNA)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复合生态系统中主要细菌门类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及硝化螺旋菌门等。与CK相比,RC表层土壤中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主要显著增加的优势菌属为厌氧绳菌(Anaerolineaceae_norank)、Aminicenantes_p_norank、未定义的绿弯菌(Chloroflexi_P_unclassified)、梭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梭菌(C._sensu_stricto_12)、互营菌(Syntrophaceae_f_norank)、芽单胞菌(Gemmatimonadaceae_f_norank);RC根系土壤中绿弯菌门含量显著高于CK组,主要是Anaerolineaceae_norank、Sideroxydans、Aminicenantes_p_norank、Chloroflexi_p_unclassified、Gemmatimonadaceae_f_norank优势菌属显著增加。RC模式中鲤肠道优势菌主要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58.59%,超过一半的丰度。RC模式组相比CK组,土壤的有机质、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都有所降低,其中pH、总磷和速效磷显著降低;稻田表层和根系土壤的细菌Sobs指数及PD指数也均增加,其中稻田表层土壤组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增加鲤养殖后,稻田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根系和养殖生物肠道的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本研究初步揭示了RC复合生态系统优于CK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基础。

关键词: 哈尼梯田 稻鲤共作模式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体长频率数据的西江封开段赤眼鳟可捕规格与资源保护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于2014年在西江封开段进行了8个月的渔获物调查,采集了526尾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赤眼鳟生长、死亡参数,并分析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结果显示,赤眼鳟体长-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参数a=0.0288,b=2.8582.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渐近体长Linf=74 cm,生长系数K=0.1,自然死亡系数M=0.19,总死亡系数Z=1.51,捕捞死亡系数F=1.32,开发率E=0.88.渔业资源量分析显示,2014年西江封开段赤眼鳟资源量为2234652尾、428.558 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YPR)模型分析显示,当前赤眼鳟首次开捕体长为12.3 cm,F为1.32,YPR为1.89 g;当首次开捕体长调整为27.8 cm、F调整为0.45时,可获得YPR 7.76 g.当前赤眼鳟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开捕体长设为27.8 cm,将捕捞强度降至0.45.

关键词: 赤眼鳟 体长频率 可捕规格 资源保护 西江封开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必需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水产饲料的支撑,而蛋白质(氨基酸)作为水产饲料中最昂贵的成分,一直是水产营养与饲料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本文主要就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ocephala)饲料必需氨基酸需求、氨基酸对团头鲂的营养生理与代谢调控机制及免疫功能、氨基酸平衡饲料的开发及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更加优质、绿色、高效的团头鲂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团头鲂 氨基酸 代谢 免疫 调节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杂交鳢品种耐寒能力的比较

水产养殖 2020

摘要:通过对3种杂交鳢品种成鱼进行低温胁迫处理(4℃),评估其耐寒能力,结果表明,全雄乌斑鳢的抗寒能力明显优于乌斑杂交鳢和斑乌杂交鳢,整体上看大规格个体具有更强的抗寒能力,为生鱼的养殖推广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

关键词: 全雄乌斑鳢 乌斑杂交鳢 斑乌杂交鳢 耐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算法的市售南极磷虾油品质分析模型构建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价市售南极磷虾油产品营养品质,为南极磷虾油的质量监管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市售18个南极磷虾油产品的功能性成分(4个指标)、挥发性风味物质(14个指标)和色泽(3个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算法的南极磷虾油品质分析模型.[结果]通过PCA算法对功能性成分、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色泽3类指标进行数据降维至每类1个主成分指标,3个主成分指标的贡献率分别为93.23%、94.32%和95.49%,均能较好地代表对应多个指标的特征.建立了市售南极磷虾油产品品质的分析和对比模型,该模型包括三部分,分别为基于现有18个样品的基础模型、现有18个样品的品质指标基础数据库和实现数据库相关及PCA相关的Python程序模块.由模型分析可知,样品2和样品7的功能性成分指标相对于其余样品较为突出,18个样品的色泽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指标能够在模型中得到显著区分.[结论]建立的市售南极磷虾油产品品质分析和对比模型能够实现对南极磷虾油产品品质进行分析并与市售同类产品进行对比,且可在分析新样本时,通过基于Python的程序语言模块根据新样本对模型自身进行优化.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功能性成分 挥发性风味物质 色泽 主成分分析(PCA) 品质分析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船姿态导航图形化界面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目前船舶自主航行和姿态导航信息快速交互的需要,借鉴航空多功能显示器显示理念,开展了一种基于姿态球和导航罗盘的多功能船舶姿态导航图形化显示界面研究与设计.基于OpenGL开放图形库技术编制了界面图形产生算法、视口控制算法、汉字显示算法、用色优选等;使用Lab Windows CVI开发平台对所述算法进行绘制,完成了界面输出,优化调整了软件效率与细节体验等.结果显示,所述界面能以姿态球的形式与渔船载体随动指示平台摇摆数据,能以罗盘旋转的形式指示航向信息,能以刻度尺平移的形式指示速度当前值信息、变化趋势、变化速率等,达到设计目标.经论证,该软件界面具有信息表述容量大、交互效率高、人机功效好等优点,可用作渔船数字座舱及无人驾驶渔船遥控基站的基础配套部件,具有较强实用价值.

关键词: 船舶显示器 渔船导航 姿态导航 OpenGL开放图形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