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洋淀“以渔养水”生态修复效果及展望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白洋淀"以渔养水"生态修复效果其发展方式,以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研究进展为依据,分析白洋淀水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白洋淀主要的生态修复措施、取得的效果、以及实施"以渔养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白洋淀"以渔养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启示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可为下一步开展白洋淀"以渔养水"生态修复研究提供思路,也可为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和水域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有机碘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0
摘要:碘是人类所必需的微量矿物质元素,与健康息息相关。食物中的碘以碘化物的形式进入人体甲状腺,先与甲状腺球蛋白中的酪氨酸形成碘酪氨酸,然后参与形成甲状腺激素,维持人体甲状腺的正常功能。研究发现高碘甲状腺肿和无机碘过敏患者对有机碘的吸收利用率比无机碘高,这些特性使富含有机碘的海藻受到较多关注。目前用于海藻中有机碘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法(包括酸提取法和碱提取法)、微波辅助碱性提取法、酶提取法、几种方法结合的提取方法、新兴的提取方法(包括两性表面活性剂萃取法、离子液体萃取法、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法)等。有机碘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及新兴检测方法等。本文综述了现阶段海藻中有机碘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以期为海藻有机碘的科学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海藻 3-碘-L-酪氨酸 L-3,5-二碘酪氨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硝化细菌对加州鲈池塘水质影响及底质净化作用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有益菌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高密度养殖池塘水质及底质的影响,在模拟加州鲈高密度养殖池塘单独施用硝化细菌,通过检测养殖水体pH、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总氮(TN)及总磷(TP)等水质指标,底质沉积物中有机物、全氮及全磷等指标以及池塘浮游动植物量,以评价硝化细菌处理对加州鲈高密度养殖水体水质影响及底质净化作用。结果表明,硝化细菌能够稳定养殖水体pH,降低水体亚硝酸盐氮浓度,减缓养殖水体TN浓度上升,去除底质沉积物中有机物及全磷含量,有机物去除率达54.17%,全磷去除率达43.34%。硝化细菌处理前期浮游动植物总量高于对照池塘,后期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养殖中华绒螯蟹体内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膳食风险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安徽典型池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砷(As)污染水平和膳食风险,该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PLC-ICP-MS)分别检测了安徽8个主要养殖区共计27份中华绒螯蟹样本体内总砷及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6种砷形态水平.结果表明,总砷和6种砷形态总和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73~1.433 mg·kg-1和0.039~0.543 mg·kg-1,且在无为、芜湖、当涂、滁州和蚌埠研究区6种砷形态总和均达到总砷质量分数的60%以上.AsB为砷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在所有研究地区AsB占6种砷形态总和的55%~91%;除安庆、巢湖、宣城和滁州外,AsB占总砷比例均高于50%,且6种砷形态质量分数比较为AsB>AsC>AsⅢ>DMA>MMA>AsⅤ.以无机砷(AsⅢ和AsⅤ)总质量分数和靶标危害系数(THQ)值评价中华绒螯蟹的膳食风险,8个地区27份样本中中华绒螯蟹体内无机砷质量分数为0.004~0.040 mg·kg-1,计算THQ值介于0.006~0.065,远低于标准1,说明该批中华绒螯蟹不存在膳食风险.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砷形态 HPLC-ICP-MS 膳食风险评估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胁迫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水质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40 d养殖实验,研究了4个养殖密度G0(250尾/m~3)、G1(500尾/m~3)、G2(1000尾/m~3)、G3(2000尾/m~3)对体重为0.08 g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生长、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水质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密度胁迫20d时,G1、G2生长和成活率与G0差异不显著(P>0.05),G3显著低于G0(P<0.05);胁迫40d时,G1生长和成活率显著低于G0(P<0.05),G2生长显著低于G0(P<0.05),G2成活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G3生长和成活率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检测血淋巴、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中抗氧化系统指标发现,中国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随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 d时,4种酶的活性在G1和G2中显著高于G0(P<0.05);40 d时,则显著降低(P<0.05)。中国对虾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G3的MD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G0(P<0.05);G1、G2的MDA含量仅在40 d肝胰腺中显著高于G0(P<0.05),其他组织内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pH、DO、NO_2-N、NO_3-N、NH_3-N和COD无显著影响(P>0.05),均在中国对虾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本研究表明,密度胁迫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生长及抗氧化能力,养殖20 d时的适宜密度为1000尾/m~3,40 d时的适宜密度为250尾/m~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区沉积物及有机质变化
《水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航道整治水下工程区不同恢复阶段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特征与变化规律,2017年3月、6月、9月分别对长江中游6个恢复时间分别为2、3、4、5、10、15年的航道整治工程区进行了沉积物采集,室内利用Master size 200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并采用MM_(Fr)矩值法公式计算粒度特征,灼烧法测量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分析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粒度特征参数和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护岸水下工程区沉积物组成主要以砂为主,粘土、粉砂和砂的平均含量分别是(7.34±4.58)%、(24.26±1.00)%和(68.39±14.06)%。表层沉积物的粒径2.43~6.79φ,平均值是3.95φ,中值粒径2.41~6.05φ,平均值为3.65φ,整体上粒径偏小。工程恢复越久,小颗粒组分占比越高,平均粒径越大;有机质含量随工程恢复时间的增长而增高,河流的涨枯期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表层沉积物中粘土和粉砂总含量、平均粒径、中值粒径与有机质含量关系极显著。本研究结果既符合河流纵向沉积物粒度分布规律,也反映了时间尺度对沉积物粒度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鲷营养需求与饲料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黑鲷俗称黑加吉,隶属鲈形目鲷科,系暖温性近海底层杂食性鱼类,肉质口感佳、适应能力强、适温适盐范围广。目前,黑鲷已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以网箱养殖和陆上池塘养殖为主,高效配合饲料的研发对于推进其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国内外有关黑鲷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对有些营养素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黑鲷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营养需求以及蛋白源和脂肪源替代鱼粉和鱼油、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黑鲷的精准营养及优质高效环保型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科学参考,从而推动黑鲷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中华纹胸鮡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对长江上游9个中华纹胸鮡群体(巴南、江津、 合江、 泸州、 南溪、 犍为、 巧家、 宁南和攀枝花)的Cyt b基因和COI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41条Cyt b序列共检测出80个变异位点,65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45和0.007.109条COI序列共检测出31个变异位点,23个单倍型,Hd指数和Pi指数分别为0.774和0.0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FST>0.5,说明中华纹胸鮡采样点群体间出现明显分化.构建的NJ树和单倍型网络结构图显示单倍型聚类形成三个高支持率的分支.
关键词: 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 Cytb COI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