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边际性土地能源植物种植潜力适宜性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是发展液体生物能源产业,解决产业原料供应瓶颈问题和缓解碳减排压力,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准确评价边际土地能源植物的种植潜力是合理利用边际性土地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边际性土地能源植物适宜性评价模型多以线性为主,容易造成单生态因子的评价结果的高估或低估问题。该文建立了边际土地开发非线性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该模型引入了专家知识,利用高斯曲线去拟合边际土地利用的现实生态位与能源植物种植需求生态位的匹配关系,利用最佳生态位值及限制性生态因子,以贴近度作为适宜性划分的标准测度各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来界定能源作物的边际土地的种植潜力。将模型应用于广东省,选取木薯、麻疯树、油桐和黄连木4种广东省最具潜力的液体生物能源植物进行边际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边际性土地资源丰富,良好的水热,土壤等生境条件使得其具有较高开发适宜性。适合4种能源植物的边际土地为62.15×104 hm2,占总边际土地面积的58.44%。麻疯树和黄连木2种植物生态适宜度最高,并且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在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其次是油桐树;木薯在4种能源植物中高适宜度范围最小,主要适合种植在粤西台地平原和粤东滨海丘陵台地地区。
关键词: 植物 种植 土地利用 边际性土地 生态适宜度模型 适宜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对诺氟沙星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蔗渣为前驱材料,在3种温度(350、450、550℃)下制备不同碳化度的生物炭(分别记为BC350、BC450、BC550),研究其对诺氟沙星在砖红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砖红壤和生物炭土壤上(W/W,1.0%)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和缓慢两个阶段,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砖红壤和生物炭土壤吸附诺氟沙星的动力学过程(r≥0.963,P<0.01);添加质量浓度分别为0.1%、0.2%、0.5%、0.8%、1.0%的3种生物炭提高了砖红壤对诺氟沙星的吸附量,且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增加,添加生物炭后砖红壤对诺氟沙星的单点吸附值是砖红壤的1.04~2.34倍。诺氟沙星在生物炭土壤中的吸附过程能够采用Freundlich模型、Langmuir模型和Tekmin模型进行较好的拟合(r≥0.910,P<0.05);生物炭土壤对诺氟沙星的非线性吸附过程主要受到表面吸附作用、分配作用和其他微弱作用力共同影响。生物炭的施入可以提高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从而降低有机污染物的生态环境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直链淀粉共混物相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现代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由于壳聚糖和淀粉在机械、力学及热学特性上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研究两者组分之间的共混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预测壳聚糖与淀粉的共混相容性,本文在恒温恒压(NPT)系统和COMPASS力场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直链淀粉/壳聚糖(完全脱乙酰化)在不同质量比下的Flory-Huggins参数χ、原子对之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及聚合物链的扩散系数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在298 K下,相对直链淀粉/壳聚糖质量比为70/30和50/50而言,质量比为30/70时,其共混体系的χ值最小,分子链的分子间作用力最大,两者聚合物链段的扩散系数都为最大,表明此时的共混相容性要优于质量比为70/30和质量比为50/50的共混体系;直链淀粉能够降低壳聚糖体系中链段的弛豫速率和结晶速率,从而抑制其聚合物链的分子流动性。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壳聚糖 直链淀粉 径向分布函数 Flory-Huggins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拮抗椰子茎泻血病菌的链霉菌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文昌椰子园土壤分离筛选到一株对椰子泻血病菌奇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paradoxa)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放线菌FXJ-258,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孢子方形至长圆形,表面光滑,在高氏培养基上,气丝初期白色,随着时间渐变为浅灰色,基丝无鉴别色素,无可溶性色素;能利用L-阿拉伯糖,D-半乳糖,D-葡萄糖,D-甘露糖,D-木糖,D-核糖,L-鼠李糖等碳源,不能利用D-果糖,肌醇,蔗糖,水杨苷等。以16S r 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菌株FXJ-258的系统发育树,其与模式链霉菌株的16S r 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64%,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Streptomyces murin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入侵害虫椰子织蛾对海南椰子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中国南方果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2012—2014年野外调查结果,评估椰子织蛾可能给海南省椰子生产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当椰子织蛾对椰子为害率介于5%~40%之间时,每年对海南省椰子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80亿~17.00亿元之间。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18亿~9.46亿元,间接经济损失0.55亿~6.99亿元,防治费用682万~5 456万元。
关键词: 椰子织蛾:经济损失评估 海南 椰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MiLCYB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果树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杧果Mi LCYB2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方法】应用染色体步移方法克隆了991 bp的Mi LCYB2基因启动子序列。【结果】用在线软件Plant CARE分析表明,该序列除含有启动子基本元件,如TATA-BOX、CAAT-BOX外,还含有ABA、GA、Auxin、SA、Me JA多种植物激素响应元件,以及参与生理周期调控、MYBHv1结合位点和光响应元件等一些其他的调控序列,推测Mi LCYB2基因的表达受多种植物激素、光照、生理周期、MYBHv1转录因子等的调控。【结论】杧果Mi LCYB2基因启动子的分离与序列分析为进一步探究杧果类胡萝卜素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暗条件下木薯叶绿体比较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华南8号"木薯叶绿体为研究材料,采用改进酚抽法提取总蛋白,通过一维和二维电泳,经Image Master分析,得到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表明:改进酚抽法可以从木薯叶绿体中提取高质量总蛋白;获得分离性好、分辨率及重复性较高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黑暗条件下1,3,5 d木薯叶绿体的蛋白质表达谱,发现186个差异表达蛋白点;经MALDI-TOF MS质谱鉴定,获得28个差异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碳固定、能量代谢、脯氨酸代谢、胁迫防御等代谢途径。本研究初步阐述了木薯叶绿体在黑暗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变化,在蛋白质水平上鉴定出部分蛋白质的表达可能受光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瓣崖摩化学成分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楝科崖摩属植物四瓣崖摩的树枝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2ξ-hydroxytirucalla-7,24-dien-3,23-dione(1)、dymacrin D(2)、泽屋萜(3)、α-菠菜甾醇(4)、8-hydroxy-6-methoxy-3-pentylisocoumarin(5)、ichenxanthone(6)、10-oxo-isodauc-3-en-15-al(7)、(+)-ent-ficusol(8)、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9)、香草醛(10)、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11)、2-羟基-4-甲氧基-6-丙基苯甲酸甲酯(12)、2,4-二羟基-6-甲基苯甲酸甲酯(13)和琥珀酸甲酯(14),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崖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Elman比色法对全部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1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遗传图谱9号连锁群NS701、NS272标记的物理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认Rabbi等2012年发表的木薯遗传图谱9号连锁群与染色体核型的对应关系,本研究利用荧光原位PCR技术将9号连锁群两端的NS701、NS272标记定位到9号染色体上。结果表明,这两个标记均能在华南6号木薯不同分裂期的细胞上检测到1个信号,对其中期细胞进行核型分析,依次将NS701、NS272两个标记分别定位到9号染色体短臂与长臂上,两个标记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70.66与30.11。NS701、NS272标记均位于木薯9号染色体两端,进一步证实9号连锁群对应9号染色体,本研究为木薯其他连锁群与染色体核型的整合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
关键词: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物理定位 遗传图谱 荧光原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