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环境中的抗生素与毒物兴奋效应综述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毒物兴奋效应的出现、作用机制、普遍性及其对风险评估的影响,以及从细菌、藻类、植物、动物等不同水平对抗生素的毒物兴奋效应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抗生素 毒物兴奋效应 风险评估 双相剂量-响应 混合物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菌蛋白激酶基因突变体⊿CCK1的互补载体构建及转化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蛋白激酶CCK1在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中的致病相关功能,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PCR扩增,获得了该基因1 604 bp的5'端片段(L-C5)和131 bp的3'端片段(L-C3),同时以p CAMBIA3300质粒为模板扩增获得了552 bp抗性标记基因(L-Bar),并用In-FusionHD Cloning Kit将L-Bar基因反向插入了L-C5和L-C3序列之间,克隆至p UC19载体上,成功构建了⊿CCK1突变体的互补载体p⊿CCK1-C。再从该载体上扩增互补片段,借助PEG介导法转化⊿CCK1突变体的原生质体,经Basta平板筛选、PCR检测和测序鉴定表明,获得了⊿CCK1突变体的互补转化子。为进一步明确CCK1基因在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中的致病相关功能打下了材料基础。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蛋白激酶基因CCK1 ⊿CCK1突变体 互补载体 互补转化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理生化性状和病情指数评价苦瓜种质资源的白粉病抗性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苦瓜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21份苦瓜种质的病情指数及15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份种质资源表现抗病的材料有6份,6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抗,7份种质表现为感病,2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为高感;各指标在不同种质间表现出了极显著的差异,变异系数较大,21份种质资源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病情指数与SOD、CAT活性、叶绿素a、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叶绿素b含量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是评价苦瓜白粉病抗性的最佳指标。因子分析将16个指标简化成6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3.91%。对21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分为5类,其对白粉病的抗感表现和苦瓜种质资源田间白粉病抗性鉴定基本一致。在进行苦瓜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遗传多样性评价时应以病情指数和光合色素含量为主要因子,结合其他因子,鉴定效果较好。

关键词: 苦瓜 白粉病抗性 生理生化指标 聚类分析 病情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柱花草种子超干贮藏的效果及其遗传稳定性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柱花草是一类优良的热带豆科牧草,它主要以种子繁殖。超干贮藏是一项节能、简便、有效的种子贮藏技术。为了研究柱花草种子超干贮藏的效果及其对遗传的影响,该研究以贮藏10 a的热研5号柱花草种子为材料,对种子超干、-20℃和常温(25~35℃)贮藏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超干长期贮藏对种子发芽率、生活力、植物物候期、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及遗传稳定性的影响。含水率为3.17%的超干种子贮藏10 a、含水率为8.70%的种子分别在-20℃和常温(25~35℃)贮藏10 a后,其发芽势分别为77.9%、71.3%、18.5%,活力指数分别为60.10、50.79、4.98;超干处理与-20℃贮存10 a的处理发芽势和活力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与常温贮存10 a的处理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柱花草种子超干长期贮藏效果好。通过植物形态特征观察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技术检测分析,柱花草种子超干贮藏不会引起种苗在植物形态表型变化和AFLP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将为柱花草种子超干贮藏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贮藏 干燥 种子 柱花草种子 超干 贮藏效果 遗传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HbPPC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橡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的部分序列设计引物,运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其家族成员的1个全长cDNA,命名为HbPPC1,长度3025bp,包含5′-UTR34bp,3′-UTR93bp,开放阅读框2898bp,编码965个氨基酸。预测HbPPC1分子量为110.34ku,理论等电点为6.09。HbPPC1具有C3型PEPC的结构特征,其N端第9~17位残基是可逆磷酸化的不变序列-X-X-SIDAQLR,C端倒数第4位残基为谷氨酰胺(Q),第774位残基为丙氨酸(A)。HbPPC1与5条大戟科植物的PEPC序列(其中木薯2条、蓖麻2条、麻风树1条)的同源性达到9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PPC1与这5条序列聚在同一个进化支中。HbPPC1包含2个酶活性位点和7种类型的Motifs,二级结构以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Real-timeRT-PCR结果表明,HbPPC1在橡胶树胶乳、叶片、树皮和花中均表达,在胶乳中的表达量最高;胶乳HbPPC1的表达受乙烯利刺激影响,在乙烯利刺激4~72h后胶乳HbPPC1表达明显下调,表明HbPPC1在胶乳pH值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HbPPC1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橡胶树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cDNA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热带果树叶子甲醇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核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热带果树的抗氧化活性,以木菠萝、人心果和龙眼叶为原料,经75%甲醇超声辅助提取,得到3种提取物。分别采用Folin-Ciocalteau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以维生素C为对照,分别测定各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自由基阳离子(ABTS+·)、铁离子和钼离子的还原能力及金属螯合能力。结果表明:人心果叶、木菠萝叶和龙眼叶都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对铁离子和钼离子还原能力和金属螯合能力,其中人心果叶活性最强,龙眼叶最弱,且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人心果叶、木菠萝叶和龙眼叶是较好的抗氧化原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利用前景。

关键词: 叶片 多酚 类黄酮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间下低温胁迫对油棕幼苗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植物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时间的低温胁迫对油棕幼苗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以8个月苗龄的油棕幼苗为材料,根据海南的气温变化规律,设置4个不同的最低温度处理,分别为28℃(CK处理),18℃(T1处理)、12℃(T2处理)、6℃(T3处理),分别处理0、7、14、21 d时取样。结果发现,随着温度的下降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幼苗叶片含水量、SOD活性不断下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H2O2、MDA含量不断升高;POD、CAT、APX活性先上升而后下降;T2、T3处理2周后的幼苗其心叶都变褐色,且生长明显减缓。低温会对油棕幼苗造成了明显地氧化伤害,但油棕幼苗可能通过提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物质的含量,抗氧化酶维持一定活性的适应机制,以抵抗低温造成的氧化伤害,维持其正常生长。

关键词: 油棕 低温 MDA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椒叶片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胡椒属种质蒌叶、墨西哥胡椒、假荜拔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3种种质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及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鉴定出蒌叶、墨西哥胡椒、假荜拔的挥发性成分59种,其中从蒌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36种,其含量较高的有安息香醛、荜澄茄油烯和β-石竹烯,相对含量分别为23.56%、9.36%和8.54%;从墨西哥胡椒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8种,其中含量较高的有肉桂醛、萜品烯和萜品油烯,相对含量分别为77.98%、5.88%和5.11%;而假荜菝叶片挥发性成分有25种,含量较高的有β-石竹烯、罗勒烯和芳樟醇。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在3种胡椒属种质中都不相同,总的相对百分含量也不同,说明不同的种质,叶片挥发性成分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胡椒叶片 挥发性成分 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药毒死蜱和甲萘威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效应

农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毒死蜱和甲萘威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斑马鱼体内对2种农药的敏感指标。[方法]采用半静态暴露法,测定2种农药对斑马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采用生化法测定2种农药单剂及复配剂对斑马鱼体内5种酶:ACh E、SOD、GST、CAT、AKP活性的毒性效应。[结果]急性毒性试验测得2种农药单剂对斑马鱼的毒性分别为高毒和低毒;2种农药复配剂的联合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在24、48、72、96 h相加指数均大于0;生化测定显示2种农药的单剂及复配剂对ACh E活性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其他4种酶活性的影响无明显规律。[结论]2种农药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斑马鱼体内ACh E可作为评价2种农药污染水体环境的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毒死蜱 甲萘威 协同作用 乙酰胆碱酯酶 斑马鱼 生物标志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ake模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甘蔗苗期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能量平衡及分配的角度研究干旱胁迫下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苗期光系统的运转状况,进而为丰富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性评价指标及实现对季节性干旱胁迫的快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通过对基于Lake模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在不同入射光强下变化的动态分析,研究光合电子传递链中能量平衡状态对不同水分梯度(40%、25%、10%、8%)的响应。结果表明:两个供试品种(耐旱品种‘ROC22’和非耐旱品种‘ROC16’)的最大光能利用效率(Fv/Fm)、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 ETR)、光系统II(PSII)量子效率(ΦII)和光化学猝灭(qL)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可调节性能量耗散(ΦNPQ)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ΦNO)则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上升。除ΦNO之外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幅度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而增大。在干旱胁迫的前中期,相对于‘ROC22’,‘ROC16’的PSII反应中心能够维持较高的开放程度;但‘ROC22’调节能量耗散的能力和对干旱胁迫的敏感程度均高于‘ROC16’,说明较强的光保护能力是‘ROC22’的抗旱性高于‘ROC16’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干旱胁迫敏感且在不同PAR下较为稳定的ΦNO可作为甘蔗苗期抗旱性的快速诊断和评价指标。r ETR对递增的PAR的响应表现为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提前出现峰值或下降趋势,但是不同水分梯度下的r ETR在PAR较低时并无显著差异,表明干旱胁迫下光抑制现象的提早出现是造成光系统损伤的首要因素,高光强对干旱胁迫信号起放大作用。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干旱胁迫 Lake模型 甘蔗 抗旱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