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寒冷条件下民猪耐寒表现的比较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民猪的耐寒能力、弄清民猪的耐寒特征,试验选择体重80~90 kg健康民猪和大白猪各10头,饲养于哈尔滨市冬季室外半敞篷舍中,比较民猪和大白猪的存活率、冻伤率、颤栗频率、颤栗间隔时间、行为表现等,试验期为22 d。结果表明:民猪存活率为100%,大白猪为70%;民猪冻伤率为0,大白猪为100%;民猪颤栗频率为85次/min,大白猪为212次/min;民猪颤栗间隔时间为2.50 s,大白猪为1.05 s;民猪挤卧比例为60%,大白猪为100%;民猪弓腰比例为40%,大白猪为100%。说明民猪耐寒能力强于大白猪。
关键词: 民猪 大白猪 耐寒表现 存活率 冻伤率 颤栗频率 挤卧比例


喷杆喷雾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机使用与维修 》 2019
摘要:针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喷杆式喷雾机在生产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药液滴、漏现象,研究实现低损高效喷药的技术问题,并预测未来喷杆式喷雾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为喷杆式喷雾机领域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种植密度与采收时期对复种饲用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东北地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高产优质生产方式,研究种植密度和采收时期对饲用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在饲用条件下华油杂62种植密度和采收时期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种植密度的增加,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单位面积植株生物量增加.当种植密度超过15 kg/hm~2后,单株叶面积变小、下部叶片早衰严重、植株鲜重下降、茎秆变细、木质化程度加重.同时,营养生长受到抑制,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碳水化合物、总热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采收期过早,产量和品质均未达到最佳.抽薹至开花期是物质积累的最大期,营养成分也最高,开花期以后植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采收期过晚,植株木质化程度增加、叶片开始衰老、鲜重产量降低,同时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碳水化合物、总热量等也随之降低.研究确定了播种量在11.25~15.00 kg/hm~2之间,抽薹期至开花期收获时饲用油菜高产优质的最优组合.


氮肥配施增效剂实现寒地水稻增产、提质与增效
《水土保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氮肥增效剂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旨在为制定合理的稻田氮素管理措施及增产、提质和增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和2018年在黑龙江省方正县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对水稻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和转化及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CP和脲酶抑制剂NBPT(N+NI+UI)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017年较氮肥处理(N)水稻籽粒、秸秆和总生物量分别增产6.4%,4.9%和5.8%,2018年分别增产8.8%,7.2%和8.2%。施用氮肥增效剂可以提高寒地水稻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并促进水稻氮素吸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与N处理相比,N+NI+UI处理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5.6%,19.1%和7.6%。CP和NBPT配施对氮素转化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延迟和降低土壤NH4+—N含量峰值,保持水稻生育期较高的NH4+—N含量,延长了氮素供应时间。施用氮肥增效剂可使寒地水稻增收2 499.08元/hm2。可见,寒地水稻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CP与脲酶抑制剂NBPT能够延长氮素释放周期,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增加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 寒地水稻 硝化/脲酶抑制剂 产量 品质 氮素转化利用


北方寒地果蔬保鲜储运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果菜 》 2019
摘要:果蔬在采后贮运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生命活动,消耗营养物质,果蔬品质也在逐渐下降.如采收后不作保鲜处理,由于生理衰老、病虫害及机械损伤等原因,果蔬极易腐烂变质.北方寒地气候冷凉,早晚温差较大,这对当地的果蔬储运极为不利.本文总结了北方果蔬的保鲜储存现状,并针对现阶段果蔬保鲜储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可行的解决措施.


牡丹江地区冬果沙棘产业构架及拓展路径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促进牡丹江地区动过沙棘产业发展,本研究对牡丹江地区冬的果沙棘产业构架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产业拓展路径与方向。结果表明:林口县栽培面积6 500hm~2、结果面积1 200hm~2,在牡丹江地区种植最具规模,主要品种为沈秋红。牡丹江地区冬果沙棘产业应做精做细、做成品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受益、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使其成为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适合树种、气候条件、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市场营销是冬果沙棘产业构建的基础。冬果沙棘的产业框架雏形在规模化与标准化建设、加工企业的跟进、打造沙棘文化产业等方面得以显现。应克服产业框架建设的短板,促进投入扩增、科学规划、加强基础建设、提高配套系统功效、实现良性扩张、强化科技生产力、建立健全新型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优化发展模式和品种结构、加快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冬果沙棘品牌、完善产业链条是牡丹江地区冬果沙棘产业的拓展路径。


土豆饽饽的工艺标准化研究
《中国马铃薯 》 2019
摘要:为响应中国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推进传统特色主食的推广,开展了对"土豆饽饽"加工工艺的标准化研究.以感官评价和质构分析为筛选依据,形成一套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加工技术.结果表明,淀粉添加量对硬度的影响很大,与皮厚度相同,两者对感观评分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适宜的研磨时间、淀粉添加量、皮厚度和蒸煮时间都能改善"土豆饽饽"的品质.试验优化确定"土豆饽饽"最佳工艺参数为淀粉添加量7%,研磨时间20 s,皮厚度0.4 cm,最佳蒸煮时间25 min.最佳配方产品外观良好,颜色淡黄,表皮晶莹,口感黏糯筋道,具有蒸煮马铃薯的独特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