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关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黑龙江档案 2018

摘要: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管理好农业科技档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一、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宣传,致使很多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GE-biplot的大豆耐低磷资源筛选

大豆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准确评价大豆耐低磷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采用GGE双标图,通过4种评价指标数据计算耐性因子GGE双标图数学模型对前期鉴定、评价获得的7个大豆耐低磷种质资源分别进行不同环境下耐低磷能力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耐低磷性强且多环境下稳定性较好的品种为丰收24。以地下部干重计算耐性因子双标图显示垦鉴27表现出多环境下稳定的耐低磷性,而以地上部干重为评价指标则显示其耐低磷性较好但并不稳定;同样,以单株磷含量为评价指标显示克交05-1397同样表现出多环境下较稳定的耐低磷性,而以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评价指标显示其耐低磷性较好但不稳定。因此在利用GGE-biplot筛选耐低磷大豆资源时应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研究结果对适于黑龙江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耐低磷大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豆 耐低磷 GGE双标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切根和施氮对退化羊草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切根施氮在松嫩退化羊草草地开展连续2年的二裂式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井字型切根(Q40)较条形切根方式(Q20)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切根条件下,施氮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在所有切根施氮组合中,组合Q40N4(井字型切根宽度40cm方式下施氮4kg·亩~(-1))产量为310.91±10.623g·m~(-2),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其中Q40N2处理的产量最少,为208.10±14.326g·m~(-2)。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理化因子对草地生物量的实际贡献仅为34.23%。经蒙特卡罗置换检验表明,这种解释是可信的,且磷(P)元素是显著影响该区域草地全年产量的主要土壤限制因子。因此,在提高该区域羊草草地生物量方面,建议加大对磷肥的使用量,解除该区域草地土壤存在的长期磷限制,以获得较高的草地生物量。

关键词: 切根 施氮 退化羊草草地 土壤理化性质 草地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硒对不同作物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黑龙江省主栽作物(水稻、大豆、玉米和小麦)叶面喷硒的效果。结果表明:原始籽粒含硒量以大豆最高,玉米最低,顺序为大豆>小麦>水稻>玉米;而施入等量的硒后,4种作物籽粒硒含量都有明显的提升,提升幅度与喷硒量呈正相关,其中以小麦和水稻增加最高,大豆次之,玉米最少,且硒含量均在安全补硒值的范围之内。叶面喷硒后作物增产效果不明显。确定了叶面喷硒的浓度范围为11.25~22.50 g·hm~(-2),即可使水稻、大豆、玉米和小麦籽粒中硒含量满足低硒区居民补硒的需要;施硒时期综合比较,水稻的最佳喷硒时期是在扬花后期,玉米的最佳喷硒时期是在抽雄期,大豆是在初花期,小麦是在孕穗期。腐植酸硒降低了高浓度硒对作物的毒害作用,在生产实际中更具有安全性。

关键词: 作物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抗性鉴定以及抗病相关QTL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引起的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是影响大豆稳产、高产的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然而关于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抗性相关QTL标记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利用细菌性斑疹病致病菌在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室内接种的发病表型结果,定位得到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相关的QTL,为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的抗病育种提供指导。致病菌‘Xagneau001’(分离于佳木斯地区大面积发病的大豆叶片)接种到‘Charleston9’(♀)ב东农594’(♂)杂交衍生高世代重组自交系。并基于该RIL群体构建的SNP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winQTLcart2.5遗传模型定位相关的QTL,并对每一个标记中基因的功能进行注释,揭示候选基因在大豆防御病原菌入侵的过程中参与的信号通路。针对定位到的3个大豆抗细菌斑疹病相关的QTL。对每个QTL位点上下1 Mb区间基因注释,分析注释结果筛选得到7个可能与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相关的基因,并对候选基因的结构域和同源基因做了更进一步的注释分析。研究结果对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抗病基因的挖掘以及抗病品种筛选的分子辅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细菌性斑疹病 大豆 抗病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与建议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近年来,为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国家针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相继出台若干政策。从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出发,结合科研院所经费的现状,分析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让国家政策落实到位,提出科研项目费管理的建议,使财政资金更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

关键词: 新形势 农业科研项目 经费管理 问题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绥棱地区树莓栽培技术

北方果树 2018

摘要:树莓(Raspberry)也称托盘、覆盆子,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植物,是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实为聚合浆果,柔嫩多汁、色泽鲜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可用于加工。因其具特殊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被称为第三代水果,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1]。绥棱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全县总面积4 238 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27°30′44″~127°43′00″,北纬47°3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及寄主专化性分析

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不同地理种群、不同田间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了解不同种群间是否产生寄主专化性和遗传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双向测序法测定了采自中国东北3种主要寄主植物(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olor和谷子Setaria italica)上的23个地理种群400头亚洲玉米螟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COI)基因的1 034 bp序列;利用DnaSP 5. 0和Arlequin3. 5. 1. 2等软件对亚洲玉米螟不同寄主种群以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系统进化发育和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400条长度为1 034 bp的亚洲玉米螟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包含60个单倍型。亚洲玉米螟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d)为0. 793±0. 01,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0. 916±0. 041之间。总基因交流水平较高(Nm=2. 67),总的群体Fst为0. 1579,不同地理种群的Fst范围在-0. 046~0. 627之间。总种群的Tajima’s D为-1. 73602,检验结果不显著,说明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未曾在近期经历种群扩张,群体大小稳定。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大(Fst=0. 16236,P <0. 0001),83. 76%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为16. 24%,不同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Fct=0. 01568,P> 0. 05)很小,遗传变异仅占1. 57%,说明亚洲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非其地理种群间或寄主种群间。各寄主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和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种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和寄主分布格局。【结论】亚洲玉米螟较强的迁飞能力(或随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使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虽其寄主范围较广,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以玉米、高粱和谷子为寄主的种群尚未产生寄主专化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的差异。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线粒体COI基因 寄主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猪粪沼气发酵工艺

中国沼气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猪粪沼气发酵的产气效率,试验应用响应面法对其沼气发酵工艺进行优化,通过Design-Express8.0.6.1软件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以原料产气率为响应值,研究发酵温度、总固体浓度(TS)和搅拌转速3个因素对猪粪产气效率的影响,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降维优化分析,最后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和TS两因素对于猪粪产气效率的影响表现为极显著。最优工艺条件TS为5.8%,发酵温度为29℃,搅拌转速为92 r·min~(-1)时,理论原料产气率为160.09 mL·g~(-1)TS,试验原料产气率为154.83 mL·g~(-1)TS,试验值与理论值接近,二者相对偏差为3.21%。可见,所建模型能较好的优化沼气发酵工艺参数。

关键词: 猪粪 沼气发酵 沼气 响应面 工艺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醇醚糖苷(AEG)乳化剂制备5%戊酸氰醚酯微乳剂的探讨

化学与黏合 2018

摘要:以新型绿色功能性表面活性剂醇醚糖苷(AEG)作为乳化剂,研制5%戊酸氰醚酯微乳剂,筛选配制该微乳剂的最佳配制工艺和方法。对复配得到的制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的测定,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和配方,实验结果表明:以AEG作为乳化剂的戊酸氰醚酯微乳剂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各项质量技术指标均达到该类微乳剂产品的国家标准。

关键词: 醇醚糖苷 戊酸氰醚酯 微乳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