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高泉流域为例
《中国水土保持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对高泉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目标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据此认为: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治理,经生态建设、农业建设和经济建设3个阶段,可初步完成生态系统由恢复重建到巩固稳定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今后应重视政策的长期性、人口素质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叶矮樱不同基质育苗比较试验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炉渣、锯末、菇渣废料、鸡粪、羊粪、田园土分别按照不同体积比配制9种供试基质,对紫叶矮樱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基质养分对紫叶矮樱苗木株高及成品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6基质(田园土∶炉渣∶菇渣废料∶鸡粪=6∶3∶0.5∶0.5)为最佳栽培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不同层次活性碳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0,~7.5 cm土层的活性有机碳平均比7.5~15 cm、15~30 cm、30~50 cm高出6.6%、23.4%、57.1%。施肥均可以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指数。单施有机肥培肥土壤和有机肥、化肥的配合施肥对提高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作用较单纯施用化肥更为显著。施肥除了绿+N、秸+N、农+绿+N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降低外,其它各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均有所增加。农业生产中必须重视有机肥的合理施用,使土壤碳库处于良性状态,最终才有可能维持土壤的可持续性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果宝对“世纪无核”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世纪无核"葡萄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大果宝对果实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5~20日是"世纪无核"葡萄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10~15d,用大果宝每包兑水7.5L+海藻素浸果的使用效果最佳,表现为单穗重最重,硬度最大,主穗梗最粗,果粒大小适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明显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剂和添加氮源对马铃薯淀粉渣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选用3种发酵菌种进行了马铃薯淀粉干渣发酵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活力99、EM、RW 3种发酵菌均能提高发酵物的粗蛋白含量,其中活力99(15 g)+玉米面(1 kg)+马铃薯干渣(12.5 kg)发酵7 d效果较好,可使粗蛋白含量较发酵前增长2.05百分点,增长率达29.67%。添加氮源发酵可明显增加发酵物的粗蛋白含量,以活力99为发酵菌种,添加尿素5%发酵马铃薯淀粉干渣的效果最好,可使发酵物的粗蛋白含量提高13.1百分点,增长率达133.6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半干旱区大豆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56和1.30),间作优势明显;间作模式下公顷纯收益较大豆单作分别增加了13 139.55元和10 282.56元,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马铃薯‖大豆间作效益最高,与3种作物单作纯收益差异极显著,值得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粒径砂砾石覆盖对砂田西瓜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长江蔬菜 》 2011
摘要:为分析不同粒径砂砾石覆盖对砂田西瓜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2010年在位于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境内进行了不同粒径砂砾石覆盖土壤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露地对照相比,砂砾石覆盖明显改善土壤中的根际微生物区系,显著提高各类微生物数量,增强酶活性;各粒径砂砾石覆盖下的土壤微生物数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数;豆砂覆盖(处理B)下细菌数最多,毛砂覆盖(处理A)下放线菌和真菌数最多,卵石覆盖(处理C)下各微生物量均最少。各粒径砂砾石覆盖均为氨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菌,以毛砂覆盖下,3种菌的数量最多,豆砂次之,卵石最少。脲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以豆砂覆盖后的最高,毛砂次之,卵石最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黄绵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调控的关键技术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对甘肃省黄绵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调控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黄绵土土壤养分含量低,且因干旱和瘠薄在1999-2001年以后开始下降,土壤质量处于退化状态。以提高自然降水拦蓄率、保蓄率和利用率为治旱突破口,提出集成田间沟垄微集水耕作与地膜、秸秆、沙草二元覆盖等抑蒸技术的治旱耕作关键技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保肥、供肥能力为治薄突破口,提出化肥秋深施、有机无机绿肥配施、秸秆堆腐还田和首选豌豆、扁豆为轮作豆科作物为主的治薄耕作关键技术,通过抗旱作物+治旱技术+治薄技术组配形式,建立黄绵土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