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糖脂比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及肝胰腺代谢酶活性、脂肪酸转运和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脂比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及肝胰腺代谢酶活性、脂肪酸转运和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糖脂比分别为1. 12 (CL1)、2. 00 (CL2)、3. 56(CL3)、7.10(CL4)、24.12(CL5)的5种等氮(粗蛋白质含量为39%)试验饲料,对日本沼虾[(0.104±0.003) g]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将试验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结果显示:当糖脂比从1.12增加到7.10时,日本沼虾增重率变化不显著(P>0.05),但糖脂比继续增加到24.12时,日本沼虾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各组日本沼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 CL5组肝胰腺糖原含量显著高于CL4组(P<0.05); CL4组肝胰腺己糖激酶(HK)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最高,其HK活性显著高于CL1组(P<0.05),PK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 <0. 05);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各组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但CL1和CL2组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L4和CL5组(P<0.05); CL1组肝胰腺中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和脂肪酸转运蛋白4(FATP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但较高糖脂比组(CL4组)肝胰腺中脂肪酸结合蛋白10 (FABP10)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较低糖脂比组(CL1、CL2和CL3组)(P <0.05); CL3组肝胰腺中Toll样受体3(TLR3)、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激酶7(MAP3K7)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由此可见,日本沼虾对饲料糖脂比有较大的适应性,但过高的糖脂比(24.12)会抑制其生长,增加肝糖原的累积;饲料糖脂比可调节日本沼虾肝胰腺脂肪酸转运和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的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浒苔孢子在不同材料基质上的附着萌发差异性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针对黄海绿潮早期发生过程,以浒苔生殖细胞附着生长特征为切入点,以其主要原因藻种浒苔(Ulva prolifera)为材料,对比研究了不同材料附着基质对浒苔孢子附着萌发的影响。发现孢子在2—6h内的附着率达到80%,尤其是在前2h内的附着速率最快,而且在不同材料的基质上都能完成附着萌发,但萌发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性,孢子在紫菜养殖筏架相关材料(塑料、竹片、尼龙网衣、塑料网衣)上的萌发率显著高于浅滩、礁石和养殖池相关材料(细砂、海泥、石块)。浒苔孢子还可以在藻段上完成附着萌发,而橡胶和鱼粉袋相关材料对浒苔孢子的萌发存在抑制作用。对比浒苔孢子和配子的萌发特性发现两者有异同点,两者在塑料、竹片等筏架相关材料上萌发率均较高,而孢子在藻段以及橡胶浸出液和鱼粉溶液中的萌发数均显著高于配子。本研究发现紫菜养殖筏架更有利于浒苔孢子的附着萌发,这进一步说明苏北浅滩数十万亩的紫菜养殖筏架在绿潮早期形成过程中为浒苔孢子提供了重要的附着基质。本研究结果将为探讨紫菜养殖筏架在绿潮早期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养殖筏架防附着材料的选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下滑翔机的中尺度涡观测方法
《海洋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了一种水下滑翔机对中尺度涡进行水文学、运动学原位观测的方法,以航行过程与观测过程分离为原则。在硬件改进上,为水下滑翔机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水下滑翔机的运动加速度,特别是中性悬停时随着水体运动的加速度,加速度积分计算得到运动速度。在观测方法上,通过海表高度异常资料判断待测中尺度涡的位置、范围和移动方向,利用2台水下滑翔机分别在中尺度涡移动方向和移动方向法向的路径上做正交路径的剖面观测,进行中尺度涡的温盐测量;对温盐测量结果进行即时分析,得到上均匀层、强跃层、下均匀层的位置,控制4台水下滑翔机在这些水层中性悬停,做无滑脱随流运动,进行同步针对性观测。论述了浮力的精确控制方法、由水下滑翔机随流运动速度推导海流速度的过程。本方法不仅测量中尺度涡的温盐分布,还对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做系统的运动学观测,对中尺度涡观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下滑翔机 中尺度涡 拉格朗日法 原位观测 运动学观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对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的影响
《海洋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厄尔尼诺事件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根据海表温度时空演化特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即东部型、中部型。通过对再分析资料进行分析,指出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期,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Wyrtki Jet,WJ)具有显著不同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厄尔尼诺东部型事件发生期间,印度洋秋季WJ显著减弱,赤道印度洋表层海流表现为弱西向流;厄尔尼诺中部型事件发生期间,印度洋秋季WJ较历史同期水平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通过影响印-太海区大气沃克环流系统,调制了秋季赤道印度洋海表风场,进而调制了印度洋秋季WJ发生和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期观测揭示的热带印度洋环流多尺度变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带印度洋环流是由赤道环流体系、近赤道海域及边缘海环流和涡旋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动力调整过程受到印度季风和印度洋偶极子(IOD)驱动,具有复杂的多尺度变异特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热带印度洋开展的大面积水文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其初步揭示了热带印度洋环流的多尺度演变特征及其控制机理.研究表明:(1)赤道风场直接驱动的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及赤道印度洋东边界反射的罗斯贝波调控着赤道潜流(EUC)和赤道中层流(EIC)的形成和演变;(2)赤道风生动力过程是东印度洋上升流温跃层年际变异的主要控制因素;(3)赤道波动将大量能量以沿岸开尔文波和辐射自由罗斯贝波的形式输送至孟加拉湾,调制该海域环流和涡旋的变异特征.本文亦探讨了动量平衡和海盆共振对赤道环流体系变异的可能影响,以及赤道风场通过风生动力过程调控东印度洋上升流演变时间等尚未解决的问题.文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印度洋联合调查计划,为更好服务于热带印度洋环流多尺度变率研究,保障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洋环境安全提供充足的数据和科研储备.
关键词: 赤道潜流 赤道中层流 东印度洋上升流 孟加拉湾环流 多尺度变率 赤道动力学 观测和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现状及展望
《测绘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波束测深系统在与航迹垂直的平面内一次能够给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深度,获得一条一定宽度的全覆盖水深条带,大大提高了海底地形探测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波束测深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然后系统介绍了L3 ELAC Nautik、Teledyne(原ATLAS)和Kongsberg等公司的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并以中科院声学所深水多波束系统为例,分析了国内发展情况,最后展望了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发展趋势是更高的测深分辨率、更高的测深精度、更大的覆盖范围、更强的水体探测和更便捷的探测成图。
关键词: 多波束 深水 SeaBeam 3012 HydroSweep DS EM12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微生态制剂对南美白对虾育苗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芽孢杆菌、乳酸菌在南美白对虾育苗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在南美白对虾育苗期间,定期向育苗水体添加不同剂量的芽孢杆菌制剂(活菌量为1.2×109cfu/g)和乳酸菌制剂(活菌量为1.0×108cfu/g)。试验设对照(C)组、添加不同剂量芽孢杆菌制剂处理(Y1、Y2、Y3)组和添加不同剂量乳酸菌制剂处理(R1、R2、R3)组等7个组,每隔5 d分别向育苗水体添加芽孢杆菌、乳酸菌,Y1、Y2和Y3组水体芽孢杆菌制剂分别达到10 g/m3、15 g/m3和20 g/m3,R1、R2和R3组水体乳酸菌制剂分别达到20 g/m3、25 g/m3和30 g/m3,C组不添加微生态制剂,测定不同微生态制剂对南美白对虾虾苗生长性能及抗逆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Y3组的虾苗体质量最大,较C组显著提高27.18%,R3组次之;R3组虾苗的出苗率最高,较C组显著提高34.86%;R3组虾苗在淡水中60 min的存活率和温度突变5℃条件下的平均存活率均较高,较C组分别显著提高14.88%和10.38%。综上,南美白对虾育苗期间,在育苗水体内适当添加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提高虾苗的生长性能和抗逆性,以添加30 g/m3乳酸菌效果较好。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微生态制剂 育苗 体质量 存活率 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鲈irak4基因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oll样受体家族信号通路参与了机体特异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过程,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 (IRAK4)是Toll样受体家族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该研究克隆了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 lmirak4序列,并分析了其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及亚细胞定位。Lmirak4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RF)全长942 bp,编码313个氨基酸,含有1个N端死亡结构域和1个中央蛋白激酶结构域。推导的Lmirak4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Irak4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组织分布结果显示,lmirak4在各组织中表达具有差异性,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与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后,花鲈头肾、肝脏和脾脏中lmirak4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亚细胞定位显示,外源性Lmirak4主要分布于HEK-293T细胞质中,在花鲈头肾原代培养细胞中成功表达但无明显分布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色碳汇,准确把握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状况,辨识不同人为干扰下蓝碳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以近30a(1987年、1995年、2005年、2016—2017年)为时间尺度,通过遥感手段和现场调查,对黄河三角洲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近30年来研究区NPP均值和总量呈现先下降又略微增长的特征,2016—2017年度NPP平均值为294.38g C m~(-2)a~(-1),总量为710.05Gg C/a,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2)研究区NPP在各行政区、保护区和地表覆盖类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分异性;2016—2017年度NPP分区结果显示,不同分区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中生产力区(49.5%)、低生产力区(38.3%)和高生产力区(12.1%)。(3)研究区NPP的时空分异性是地表覆盖类型和植被生长状况共同影响的结果,海陆交互作用、开发利用活动和近年来的生态建设是NPP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湿地植被和农田是研究区碳汇的主要贡献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者NPP均值逐渐上升,在2016—2016年度分别达570.28g C m~(-2)a~(-1)和335.92g C m~(-2)a~(-1);近30年来,湿地植被NPP总量逐渐减少,农田NPP总量则逐渐增加。湿地植被是海岸带蓝碳的典型载体,农田作为位于滨海地区、由湿地植被转化而来、本身具有较高固碳能力和潜力的碳汇类型,可作为海岸带蓝碳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海岸带蓝色碳汇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特征 人类活动 黄河三角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下扬子区奥陶纪晚期古地理演变及华南“台-坡-盆”格局的打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收集和整理了下扬子区120条上奥陶统剖面的综合地层资料,并基于统一的生物带序列对其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进而在统一的时间框架下,针对每一个笔石带,圈定各岩石地层单元的分布范围,勾勒海陆边界,重建下扬子区奥陶纪晚期的古地理格局.结果表明,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开始,随着"江南古陆"抬升并露出水面,其影响范围自南向北不断扩展,逐步截断了江南斜坡带和上、下扬子区,使得华南奥陶纪凯迪中期之前长期存在的"台-坡-盆"古地理格局消失.这一事件造成奥陶纪晚期"江南古陆"两侧的沉积分异,其西侧江西武宁、修水地区由斜坡相转变为台地相,沉积了与上扬子台地基本类似的五峰组-新开岭层的连续地层序列;而"江南古陆"东侧则转变为西、南较浅,向东北方向变深的新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了从浅水台地相到较深水斜坡相的多种巨厚、近陆源的岩石地层组合.这一事件同时还封闭了上扬子海盆的东南出口,使其形成了半封闭和局限滞留的沉积环境,为奥陶纪末高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发育创造了条件.下扬子区奥陶纪晚期一系列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控因素前后不同,在凯迪晚期,其东、西两侧沉积分异主要受到华南区域性构造运动——广西运动的影响;而在赫南特期,各个沉积相区水体普遍变浅,则主要受控于冈瓦纳冰川凝聚事件导致的全球性海平面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