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罗非鱼酶解物矿物离子结合能力及其结合物抗氧化活性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胰蛋白酶对罗非鱼肉进行酶解,研究酶解产物对Ca~(2+)、Fe~(2+)、Zn~(2+)的结合活性,比较了酶解产物与矿物离子结合后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水解度为7.41%的酶解产物具有最高的矿物离子结合能力,Ca~(2+)的结合率为78.71%,Fe~(2+)的结合率为73.84%,Zn~(2+)的结合率为71.09%;同时,结合物显示了一定的抗氧化活性,Ca~(2+)结合物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7.35%,羟自由基清除率为32.51%,还原力为0.29,均显著高于Fe~(2+)、Zn~(2+)结合物(p<0.05);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具有高矿物离子结合活性的罗非鱼酶解产物中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含量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以海南新村港为例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近海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分布,以海南陵水新村港为例,对新村港近海区域设置取样监测点,分析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d、Pb、As、Cu、Hg和Zn)含量,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海水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Cd、Pb、As、Cu和Zn的含量(μg/L)范围分别为0~0.58μg/L、0~3.85μg/L、0.6~4.15μg/L、0.55~4.7μg/L和0~48μg/L,年均含量分别为0.073μg/L、0.87μg/L、1.67μg/L、1.90μg/L和14.49μg/L,Hg未检出。表层沉积物Cu、Zn、Cd、Pb、As和Hg的年均含量分别为15.37 mg/kg、63.97 mg/kg、0.175 mg/kg、18.32 mg/kg、8.05 mg/kg和0.097 mg/kg。海水中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海水未受到重金属的污染;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大于10,呈现较高污染状况,主要是由海水养殖和船舶运输造成的。通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中等水平,重金属的危害大小顺序是Hg﹥Cd﹥As﹥Cu﹥Pb﹥Zn。
关键词: 重金属 海水 沉积物 综合污染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生态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长腹剑水蚤系统进化关系
《海洋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腹剑水蚤属(Oithona)是广泛分布于海洋近岸和外海海域的中小型桡足类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由于个体小且形态差异微小,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对其进行准确鉴定难度较大。本文对南海分布的长腹剑水蚤属内的5个种,即瘦长腹剑水蚤(O.tenuis)、羽长腹剑水蚤(O.plumifera)、刺长腹剑水蚤(O.setigera)、伪长腹剑水蚤(O.fallax)和长刺长腹剑水蚤(O.longispina)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以及DNA数据库中长腹剑水蚤属其他地区种类COⅠ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ABGD(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和GMYC(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模型进行物种界定,分析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ABGD和GMYC模型均可以很好地对长腹剑水蚤进行种类划分;种内遗传距离为0.0%~1.6%,种间遗传距离为17.7%~44.5%(Kimura 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表明种间出现较高的分化;贝叶斯系统树和最大似然树进化树结果均表明,简长腹剑水蚤(O.simplex)与其他种类相距较远,羽长腹剑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O.similis)中存在隐种的分化,分别是我国南海海域和地中海的羽长腹剑水蚤以及朝鲜海峡和北海的拟长腹剑水蚤,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8.6%、22.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溶解氧对仿刺参存活、代谢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温度和溶解氧(DO)对仿刺参存活、代谢及运动能力的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水温为15°C、DO浓度为(1.0±0.1)mg/L低氧胁迫条件下大规格仿刺参[(39.35±0.40)g]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和体表面积的变化;测算了水温15°C(适宜温度)、20°C和25°C条件下,2种规格[大(32.70±4.46)g、小(10.31±2.03)g]仿刺参在(1.0±0.1)mg/L低氧胁迫下的半致死时间(LT50),比较分析了3个温度水平(15、20及25°C)和3个DO水平[(1.0±0.1)、(3.0±0.1)及6.5 mg/L(正常DO含量)]交互作用下2种规格仿刺参的呼吸代谢强度。结果显示,水温15°C、(1.0±0.1)mg/L低氧胁迫下,随胁迫时间的增加,仿刺参运动速度总体呈现降低趋势,至胁迫72 h全部死亡;体表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整个胁迫期间,身体均处于伸长状态,至死亡仍显著高于对照组。(1.0±0.1)mg/L低氧胁迫时,水温15°C条件下大规格仿刺参半致死时间(LT50)为54.0 h,小规格为44.7 h;水温20°C条件下大规格仿刺参LT50为48.9 h,小规格为39.3 h;水温25°C条件下大规格仿刺参LT50为33.4 h,小规格为28.9 h。15°C组大小2种规格仿刺参的半致死时间均高于对应的20°C和25°C组,且大规格个体的低氧耐受能力高于小规格个体。相对于20°C和25°C组,在3个DO水平下,15°C组2种规格仿刺参的呼吸代谢均最为活跃,但与15°C常氧组相比,(1.0±0.1)mg/L低氧胁迫时仿刺参的呼吸代谢强度均受到明显抑制。研究表明,低氧胁迫下,仿刺参可能会通过拉长身体增加体表面积来增加氧气摄入量,并以减少运动、降低代谢强度等策略来应对低氧环境,延长存活时间。
关键词: 仿刺参 温度 溶解氧 运动 体表面积 半致死时间 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影响的新证据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要介绍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研究历史.在此基础上,选择两个分别来自长江下游和黄河口的钻孔沉积记录,探索百年以来沉积物粒径变化对PDO波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来自河口附近的两个钻孔沉积物粒径变化与PDO波动有显著的相关性.主要原因是PDO在年代际尺度上影响了东亚季风区的降水,进而改变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水动力条件,并最终体现在沉积物粒度的变化上.进一步分析显示,PDO处于不同位相时期,受降雨中心移动的影响,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粒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同时,本文还选择中国东部其他代表性高分辨率地质环境替代指标,如石笋和树轮,对比研究多种环境指标对PDO波动响应的差异.结合重建的PDO数据,本文发现近二百年以来钻孔沉积物粒度对PDO波动同样有一定的响应,未来可以作为研究PDO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影响的新证据.本文从地质学角度比较了PDO与中国东部降水之间的关系,再次印证了前人关于PDO影响中国东部气候环境的研究成果,为PDO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指标,对年代际尺度上中国东部地区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的重建和未来气候预测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沉积记录 石笋氧同位素 降水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东亚季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吻鲈尾部骨骼胚后发育研究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阿尔新蓝—茜素红分染染色法对尖吻鲈仔、稚鱼(1~20日龄)尾部骨骼发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尖吻鲈仔鱼体长为(1.86±0.05)mm时眼睛发育完全、口张开、消化道形成,骨骼开始发育,脊柱出现弯曲,头部与躯干形成139°~149°的夹角;在体长(2.48±0.1)mm时,第一片尾下骨出现;体长(2.58±0.1)mm时,第二片尾下骨和第三片尾下骨同时出现;体长(2.85±0.1)mm时第四片尾下骨、第五片尾下骨和尾下骨旁骨同时出现;体长(3.28±0.1)mm时尾杆骨的上翘逐渐明显,尾下骨变宽,尾杆骨尚未缩短;体长(5.11±0.2)mm时,尾杆骨缩短,尾部骨骼变形完成;体长(10.11±0.5)mm时,胸鳍发育完成,鱼体骨骼发育趋于成熟,变态发育完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东海近海七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3年采自连云港、大丰、崇明、舟山、宁德、厦门和温州的7个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群体共238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3项可量性状以及20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个地理群体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到的4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3.131%、9.328%、4.249%和3.406%,累积贡献率为70.113%,躯干部最能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理种群;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认为7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在形态上不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化现象;通过判别分析得到14个比例变量并构建判别函数,将7个群体的数据代入函数,得到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5.3%,判别准确率P1为62.5%~96.7%(群体判别正确的尾数/群体的实际尾数),P2为78.1%~90.6%(判别正确的尾数/判入该群体的尾数),舟山群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判别准确率较低(P1=62.5%,P2=78.1%)。本研究为棘头梅童鱼地理种群判别、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基础的形态学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崂山湾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时空格局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5—9月对青岛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初步探明了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群落特征、月际更替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内及礁区间不同水深的水流强度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温度差异显著;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26种,隶属于3门17科21属,其中红藻15种,褐藻7种,绿藻4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7.69%、26.92%和15.38%;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海藻种类更替差异显著,酸藻(Desmarestia viridis)、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和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分别是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第一优势种;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三亩前礁区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黄山口礁区,温度变化是造成不同月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月际更替的主要因素,对变量的解释率达到37.64%;水流强度和水深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变量的解释率分别为26.54%和19.13%。研究结果表明,崂山湾人工鱼礁为大型底栖海藻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基;礁区建成5年后大型底栖海藻群落已经发展至顶级群落,群落的季节更替较稳定,具有一定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关键词: 崂山湾 大型底栖海藻 人工鱼礁 水流强度 月际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摄食生态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31尾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60余种,虾类、蟹类、双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和钩虾(Gammarus sp.)等;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体长变化,全年均大量摄食虾类,夏季还摄食一定量的蟹类,秋季摄食多毛类和头足类的比例较高。随着体长的增长,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由小型甲壳类逐渐转变为体型较大的虾类和鱼类。大泷六线鱼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空胃率最高,冬季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体长是影响大泷六线鱼摄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底层水温、叶绿素a和pH。
关键词: 海州湾 大泷六线鱼 摄食生态 食物组成 典范对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春季皮氏叫姑鱼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海洋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及2013—2015年春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以及资源密度等数据,开展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栖息地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皮氏叫姑鱼幼体最适栖息的底层水温为17.4~18.0℃,底层盐度为29.2~30.8,水深为7m以浅;成体最适栖息的底层水温为17.3~18.0℃,底层盐度为28.8~30.8,水深为12m以浅。根据BRT模型的输出结果显示,对皮氏叫姑鱼幼体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水深,其次是底层盐度和底层水温;对成体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底层水温,其次是水深和底层盐度。通过交叉验证发现,无论幼体还是成体,运用GMM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具有较低的赤池信息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海州湾春季皮氏叫姑鱼的最适栖息地随生长阶段而变化,幼体的最适栖息地(HSI≥0.7)主要分布在7m等深线以浅的山东、江苏沿岸海域;成体的最适栖息主要分布于12m等深线以浅的海域。海州湾春季皮氏叫姑鱼幼体和成体最适栖息地的空间分布与其自身的生态习性、外界环境因子以及黄海冷水团、近岸沿岸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海州湾 皮氏叫姑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权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