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荧光标记SSR的CID法快速鉴定福建茶树品种
《茶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品种真实性鉴定是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在茶树基因组上按照均匀分布的原则选择45个SSR标记合成荧光标记引物,利用这些标记引物对54个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PCR扩增,标记基因型分型后进一步筛选出9个SSR标记核心引物。这批核心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均大于0.5,等位位点数在3~5之间,基因型数在5~10之间,属于高度多态性引物且方便进行基因型数据统计,适宜用来进行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真实性鉴定。利用其中的6个标记核心引物建立了54个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的品种鉴别图(Cultivar identification diagram,CID),该CID能直观地提供对其中任意品种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标记引物以及相应的标记基因型,且能够方便地进行扩容以用来对更多的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利用该方法对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操作方便、快速准确、稳定性高、实用性强。本实验所获得的茶树品种鉴定图(CID)对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促进茶树品种选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茶树 SSR 品种鉴别图(CID) 品种鉴定


Geobacillus sp.CHB1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淀粉结合位点N623饱和突变对催化效率与产物特异性的影响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来源于Geobacillus sp.CHB1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的催化效率和产物特异性,对其氨基酸序列和模拟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其淀粉结合位点2处第623位氨基酸残基的构象可能影响其催化效率。运用重叠PCR技术,在其淀粉结合位点2处第623位(N623)进行定点饱和突变,构建19种不同氨基酸残基突变体。将突变基因与p ET-28a(+)-omp A载体连接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以可溶性淀粉为底物进行酶催化实验,HPLC分析反应产物中的环糊精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野生型CGTase,突变酶N623T的催化效率明显提高,总环化活力提高了58.6%,α-环化活力提高了64%,β-环化活力提高了80.5%,而γ-环化活力降低了35.3%。产物特异性方面,相比野生型CGTase,突变酶N623T的淀粉总转化率从11.3%提高至39.7%,提高了251.3%,其中α-环糊精、γ-环糊精所占比例缩减为32.8%和7.7%,β-环糊精提高至59.5%。分析其可能机制为:与野生型CGTase相比,突变体N623T中苏氨酸残基代替了天冬酰胺,造成淀粉结合位点2处的构象发生了变化,该构象优化底物作用方向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了酶的催化效率。
关键词: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饱和突变 催化效率 产物特异性


荷兰鸢尾商品球培育技术
《福建农业科技 》 2016
摘要:在多年种球复壮栽培基础上,从品种选择、生产条件、子球处理、培育技术、田间管理、种球采收分级及贮藏处理等方面,总结荷兰鸢尾商品球培育技术。


农业科研院所人才现状及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福建农业科技 》 2016
摘要:调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2011年以来人才引进现状,以及人才结构的组成,分析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水平高速发展下的农业科研院所人才建设思路。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鳗鲡各组织中的乙酰甲喹残留量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鳗鲡各组织中乙酰甲喹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为:采用SunFireTM C_(18)柱(4.6mm×150mm,3.5μm),柱温35℃;以甲醇∶水(40∶60,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1);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239nm。结果表明:在0.05~2.5μg·mL~(-1)范围内,乙酰甲喹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含量与峰面积的相关系数达0.999以上;乙酰甲喹在鳗鲡肌肉、肾、肝和血浆中的检出限分别为3μg·kg~(-1)、15μg·kg~(-1)、15μg·kg~(-1)、15μg·L~(-1),鳗鲡各组织中乙酰甲喹回收率在76%~9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n=6)。本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满足鳗鲡各组织基质内乙酰甲喹残留量的快速定量分析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