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国外种质对河南大豆育种的遗传贡献分析

大豆科技 2014

摘要:10个国外大豆种质被广泛应用于河南大豆育种研究,共衍生出57个大豆品种,占河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77.0%。国外种质在河南省大豆育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值为5.098,细胞质遗传贡献值为4。

关键词: 国外种质 大豆育种 遗传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花生网斑病是由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侵染所致。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以PDA培养基最为适合;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低于5℃或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50℃作用10min可将病原菌致死;在pH值4~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7;光暗交替能促进菌丝生长。病菌在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多,在水琼脂培养基上不能产孢,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光暗交替有利于病菌产孢。总之,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PDA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值分别为7和6,光暗交替既能促进菌丝生长,又有利于病原菌产孢。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 鉴定 菌丝生长 产孢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哒螨灵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现代农药 2014

摘要:研究了哒螨灵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哒螨灵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2.36%~113.94%,相对标准偏差为1.76%~8.07%。其最小检出量为1×10-11 g,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2011和2012年在河南省和湖南省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哒螨灵在棉花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84~2.5 d,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5.7~7.3 d;哒螨灵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采用10%哒螨灵微乳剂防治红蜘蛛,最高有效成分用量为112.5 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关键词: 哒螨灵 棉花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西瓜早熟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

中国瓜菜 201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工程在葡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简述了葡萄常规育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葡萄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和基因功能研究2个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葡萄基因工程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并对葡萄基因工程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为葡萄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葡萄育种学家以此为契机,将会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 葡萄 基因工程 转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气候下圆黄梨采前黑心病因初探

中国果菜 2014

摘要:本文开展了对高温胁迫条件下圆黄梨采前黑心情况的调查,从果实乙醇、呼吸和乙烯代谢、Vc和电导率、种子颜色观察、感官品尝以及N、P、K、Ca、Mg、B、Fe、Cu、Mn和Zn元素含量等各项指标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发生在河南郑州和武陟圆黄梨采前果实黑心为生理衰老造成。

关键词: 高温 圆黄梨 黑心 衰老

中药复方对鸡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试验

中兽医学杂志 2014

摘要:随着我国畜禽饲养产业的发展,饲料添加剂已成为饲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化学合成药物和抗生素类的添加剂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大量的使用,甚至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同时药物残留也越来越严重,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以其独有的天然性、低抗药性、低药残、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中草药添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植物保护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全蚀病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小麦根部病害,该病在河南省发生普遍并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成为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小麦全蚀病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引起。该病菌不仅在培养特性和致病力上存在分化,在基因型上也存在T1/T2、N/R、A1/A2、G1/G2、A/B、S1-S5的分化[1-2]。其中T1/T2和N/R通过RFLP标记区分,N/R、A1/A2和G1/G2通过RAPD标记区分,N/R、A/B和S1-S5与核糖体r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和保墒措施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耕作保墒措施下冬小麦生育期间光合生理特征及其增产机理,采用田间试验,以常规耕作为对照,采用深松、秸秆覆盖、免耕、施用有机肥及保水剂等措施,研究了不同耕作和保墒措施对冬小麦生育期间光合作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以孕穗期最高,而灌浆期最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以扬花期最高。对不同处理而言,在各生育时期均以深松处理的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秸秆覆盖处理。在拔节期、孕穗期和扬花期以有机肥处理的蒸腾速率最高,而灌浆期以秸秆覆盖的蒸腾速率较高,在全生育期对照的蒸腾速率均较低。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表现规律基本一致。不同耕作、保墒措施均提高了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以及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降低了小麦总耗水量;各处理中以深松处理的效果最佳,其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19.6%和38.3%。相关分析表明:各时期的小麦光合速率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与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呈正相关,且随生育期的推进,其相关性增强,特别在扬花期,光合速率对于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 冬小麦 耕作 保墒措施 生育时期 光合作用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食作物育种方向的选择

种业导刊 2014

摘要:优良品种是粮食增产的基础,而正确的育种方向对选育优良品种至关重要。根据河南省情和粮食生产实际,利用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总产增长主要是依赖粮食单产的增长,而且主要是由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气象灾害频繁,抗灾能力不强;化肥投入过量,物质转化效率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耕地质量和分布不平衡,中低产田具有增产潜力。作物育种过程中重视产量性状,忽视相关性状;种质资源狭窄,导致主导品种单一。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种粮人数减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产性、高效性、适应性、抗逆性、专用性和安全性的作物育种方向。通过育种方向的调整,提高粮食作物育种水平,培育优良品种,实现粮食生产的土地集约利用、物质集约节本、劳动集约替代、环境集约减损、技术集约高效,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粮食作物 育种 产量 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