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欧盟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举措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 2013
摘要:科技创新在欧盟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欧盟也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城镇化带来的社会挑战,欧盟依托科技创新,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质量,包括:实施智能城市与社会创新伙伴计划,实施智慧型区域创新专业化战略,发展创新集群等。在分析欧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科技创新举措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包括: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城镇化的制度创新,加强中国和欧盟的城镇化创新合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玉米小斑病菌毒素活性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种不同的毒素活性检测方法 (离体叶片针刺法、根冠细胞染色法和游离原生质体染色法)检测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的毒素生物活性,比较其检测效果,用以探讨HMC毒素致病机理。结果表明:离体叶片针刺法虽能简便地测出毒素的活性,但不能做定量分析,仅从宏观上检测出病斑的形成。根冠细胞染色法,不仅定性还可定量分析毒素的活性。游离原生质体染色法,对HMC毒素活性的测定,虽同样准确可靠,但其费用较高。相较而言,根冠细胞染色法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抗性鉴定是一种简便、快捷、实用的检测方法,且能快速筛选出抗病体,为加速抗病育种提供资源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严重冬春干旱年型不同水分运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的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在冬季干旱年份的水分运筹方式,于2010-2011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12个灌水方式的小麦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冬春干旱年型,增加灌水次数可实现小麦增产1 200~4 200 kg/hm2,冬前灌溉分蘖水、越冬水的产量明显高于春季灌水,其中以早灌分蘖水的小麦产量较高,早灌起身水可较延迟灌水小麦产量提高3%,全生育期小麦灌溉分蘖+拔节+开花+灌浆4水的产量最高,灌溉越冬+拔节+开花+灌浆的产量次之,而灌溉分蘖/越冬+拔节+开花3水的小麦产量可达到或超过春后4水的产量,但从节水角度,实现小麦的高产应以灌水3次为宜,可同步实现小麦的高产和高水效的统一。不同品种对灌水处理的反应存在较大差异,衡4399旱作产量较高,稳产性好,济麦22和冀585增加灌水产量增加明显,具有较高的丰产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枣’自然三倍体倍性的发现与鉴定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枣品种‘苹果枣’进行了核型分析,其核型公式为:2n=3x=36=21m+15sm(2SAT),核型为2A型,是迄今为止新发现的第2个栆自然三倍体品种。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结果表明,‘苹果枣’分裂不规则,终变期出现单价体、二价体和三价体,其中三价体约占57.5%,最少含有7个三价体,最多则含10个三价体,3个染色体组之间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不均等分离现象;末期Ⅱ一些细胞还产生少数三分体及极少数五分体,形成不等孢子,导致配子体高度不育,由此可判断‘苹果枣’为同源三倍体。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苹果枣’和已知的三倍体品种‘赞皇大枣’进行分子鉴定,两者分子指纹有显著差异,为不同的两个自然三倍体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肥对黄芩产量、养分吸收及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氮、磷、钾肥对黄芩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及黄芩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2O5、K2O用量分别在0~225,0~270,0~270 kg/hm2时,黄芩根产量及黄芩苷含量随着氮、磷、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氮肥对黄芩产量的增加效应最大,磷、钾肥次之;施用氮肥黄芩产量提高幅度可达73.61%~105.10%。在本试验条件下,当N、P2O5、K2O用量分别为225,270,270 kg/hm2时,N∶P2O5∶K2O的比例为1∶1.2∶1.2时,黄芩根产量达到7 158.00~7 403.55 kg/hm2;黄芩苷为9.92%~11.24%,高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9.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 2013
摘要: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储备及战略安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以推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而有效地增加粮食生产、农民收入。为研究黑龙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面板数据,借助Eviews 7.0计量软件,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农户购机投入、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从而带动了全省农机总动力的提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刺激了农业生产消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锌、铅和镉复合污染对番茄生长和重金属累积规律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温室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铜、锌、铅和镉复合污染对番茄生长和重金属累积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加入铜、锌、铅和镉含量的增加,番茄根中铜、锌、铅和镉的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茎叶中锌和镉的含量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铜和铅的含量增加幅度不大,果实中铜、锌、铅和镉的含量增加幅度也不大。番茄茎叶铜、锌、铅和镉的吸收量远远大于果实和根系的吸收量。当土壤加入铜、锌、铅和镉含量较高时,茎叶铜和铅的吸收量随生物量下降而降低。番茄茎叶铜、锌和铅的吸收量随着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番茄茎叶镉的吸收量随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呈一直上升的趋势。随着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果实中的铜、锌、铅和镉的吸收量变化不明显,根中铜和铅的吸收量呈一直增加的趋势,而锌和镉的吸收量变化幅度不大。在同一土壤重金属处理条件下,番茄各部位对铜、锌、铅和镉的富集能力大小顺序为镉>锌>铜>铅。相同土壤重金属处理条件下,番茄对同一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顺序为根>茎叶>果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制氢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厌氧情况下从牛胃里提取的厌氧菌种——肺炎克氏杆菌,在用蔗糖作为诱导物质的条件下,保持一定温度和pH值,在自行研发制造的厌氧流化床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产生氢气。结果表明,该细菌不仅有产氢能力,还能在反应器中吸附的活性炭上形成白色细菌颗粒。当细菌颗粒形成之后,在保持液压恒定的情况下,反应进行3 d之后,细菌会在蔗糖的诱导作用下,利用甜高粱秸秆产生氢气。肺炎克氏杆菌的最佳生长代时为10 h,产氢温度和pH值分别为37℃和6.0。反应过程中液压恒定时间由9.3 h维持14 d之后降低为4.6 h,试验证明,细菌利用甜高粱秸秆阶段的氢气产量明显高于直接利用蔗糖阶段的氢气产量,整个实验过程中氢气含量最高达到2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