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磷肥及密度对超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11
摘要:以陇薯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氮磷肥及密度对超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干物质含量的影响。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原理建立了氮肥(X1)、磷肥(X2)和栽培密度(X3)与陇薯8号干物质含量(Y)的回归方程:Y=32.09642-0.88509 X12-1.21213 X22-1.40128 X32。分析结果表明,三因子对干物质含量(Y)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磷肥>栽培密度>氮肥;单因素效应表明都是在0水平时干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三个因子中任意两个因子的互作效应都是在-1.682~0水平时,干物质含量随着二因子水平的增加而提高,二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0水平之后,干物质含量则随着二因子水平的增加而下降;三因子作用下干物质含量大于29.7%的栽培方案为:纯N 113.20~186.86 kg/hm2,P2O5 109.30~160.68 kg/hm2,栽培密度为48 219~56 781株/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KH_2PO_4对温室油桃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设施栽培4 a生艳光油桃为试材,研究喷施w=0.3%的KH2PO4对油桃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KH2PO4后,油桃的光饱和点(LSP)、光饱和时的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产额(AQY)均升高,光补偿点(LCP)则有所降低;CO2补偿点(CCP)降低,而CO2饱和点(CSP)、CO2饱和时的光合速率以及羧化效率(CE)升高;净光合日变化曲线处理和对照均为"双峰"曲线,喷施处理后日平均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喷施KH2PO4提高油桃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对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抗丰产优质冬小麦品种陇鉴386的选育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小麦新品种陇鉴386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于1995年用抗锈丰产亲本1321作母本,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旱、抗寒、抗锈好的陇鉴127作父本,在连续旱作条件下经6年选育而成,原系号959-5-1-2-3。2001~2002年度参加新品系鉴定试验,较对照增产13.4%;2002~2004年度参加新品系比较试验,2004~2006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较对照品种增产4.7%;2006~2007年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10.72%,证明是高抗丰产优质的更新换代品种,适宜在甘肃陇东旱塬及同类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药剂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及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试质量分数为3%的阿维菌素EC、质量分数为10%的噻唑膦GR、质量分数为15%的灌根阿维.毒EC及质量分数为1.8%的阿维.丁硫克百威EC在不同质量浓度和时间处理下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卵孵化及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均对线虫卵、卵囊孵化起抑制作用,对2龄幼虫有致死作用。随着药剂质量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线虫卵、卵囊孵化的抑制率,2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提高。其中10%噻唑膦GR 25 mg/L对线虫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最好,处理8 h抑制率达76.9%,16 h后达100%;3%阿维菌素EC 10 mg/L对线虫卵孵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处理8 h达80.9%,16 h后达100%,同时不同药剂对2龄幼虫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阿维菌素EC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杀灭活性较强,其LC50为1.970 1 mg/L,15%灌根阿维.毒EC的活性最弱,LC50为919.878 1 mg/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小麦芒的遗传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采用常规杂交方法,分别以品种陇鉴9343、陇鉴9811、咸农4号、93保4-4、兰天17号、IR35和陇鉴338为母本,铭贤169和cp20-35-1-2为父本,进行常规杂交,F1代种子单粒播种,在F2代成株期进行芒的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有芒小麦和无芒小麦杂交,各组合无芒与有芒的分离比均符合理论比3∶1,说明小麦无芒受一对显性基因的控制,其中无芒对有芒呈显性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株高、粒重及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国家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子标记对来自21个国家的745份小麦品种的株高(Rht-B1b和Rht-D1b)、粒重相关基因(TaCwi-A1a和Hap-6A-A)和Lr34/Yr18/Pm38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745份品种中,42.1%和28.7%的材料分别携带Rht-B1b和Rht-D1b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在不同国家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来自同一个国家的材料主要携带矮秆基因Rht-B1b或Rht-D1b之一,只有意大利和澳大利亚这两种矮秆基因的频率均较高,而高纬度地区如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对株高要求不严,矮秆基因分布频率很低;(2)78.4%的材料携带TaCwi-A1a等位变异,除日本(50.0%)、德国(45.3%)和智利(48.8%)外,其他国家材料中TaCwi-A1a分布频率均很高。29.3%的材料在TaGW2-6A位点携带Hap-6A-A等位变异,主要分布在春性和弱冬性小麦品种中,而冬性和强冬性品种中Hap-6A-G分布较为广泛;(3)22.1%的材料携带Lr34/Yr18/Pm38,美国(18.5%)、乌克兰(28.6%)、俄罗斯(26.1%)、伊朗(20.0%)、土耳其(34.8%)、匈牙利(50.0%)、保加利亚(38.9%)、罗马尼亚(87.0%)、日本(80.0%)、加拿大(34.6%)和澳大利亚(44.6%)分布频率较高;(4)TaCwi-A1的分子标记CWI21和CWI22能很好区分等位变异TaCwi-A1a和TaCwi-A1b,TaGW2-6A的CAPS标记能很好区分Hap-6A-A和Hap-6A-G,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作为千粒重选择的有效标记。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矮秆基因 千粒重基因 Lr34/Yr18/Pm38 分子检测
马铃薯新品种陇薯9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陇薯9号是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杂交创新资源材料93-10-237为母本,以大同G-13-1为父本组配杂交,从其杂交组合中经系统定向选择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中晚熟,生育期118d(天)左右。薯块扁圆形,皮肉淡黄,薯皮粗糙,芽眼较浅,大中薯率一般95%以上。薯块干物质含量26.18%,淀粉20.39%,粗蛋白2.840%,VC131.8mg·kg-1,还原糖0.201%。每667m2产量1944.0kg左右,适宜甘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