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不同覆膜方式对山旱地菜豆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秋季和春季半膜平覆、全膜平覆、全膜双垄沟6种覆膜方式为处理,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山旱地菜豆土壤水分及其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和秋季全膜平覆较春季全膜双垄沟、秋季半膜平覆、春季全膜平覆和对照春季半膜平覆在播种时0~100 cm土层中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7.62%~14.20%、7.44%~14.02%,在7月中旬前0~80 cm土层中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7.39%~16.16%、5.45%~14.06%,相互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秋季全膜双垄沟和秋季全膜平覆山旱地菜豆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19 311.11、17 938.89 kg/hm2和65.45、58.71 kg/(mm.hm2),较对照春季半膜平覆分别提高91.82%、78.20%,81.20%、62.5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秋季全膜双垄沟和秋季全膜平覆栽培能显著提高山旱地菜豆的生长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山旱地 菜豆 覆膜方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草对旱地桃园土壤的水热调控效应

中国果树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麦草覆盖对旱地桃园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变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麦草覆盖显著降低7—8月每天高温时段(13:00—15:00)20 cm土层内土壤温度,降幅3.3~3.5℃;明显提高0~6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幅为18.4%;同时显著提高每667 m2桃产量、果实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

关键词: 覆草 旱地 桃园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性状及施钾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综述

甘肃农业科技 2011

摘要:综述了土壤性状和施钾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力、水分、类型和质地、pH以及施钾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制定品种布局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参数。

关键词: 土壤性状 钾肥 小麦品质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11

摘要: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了水氮互作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和中度干旱条件下,小麦拔节期的株高以中氮处理最高,其它性状均以高氮处理最高。在3个试验水分条件下,千粒重、穗粒数和平均每盆穗粒重均以高氮处理的最大;在供试的3个氮素水平下,千粒重和每盆穗粒重均以中度干旱处理最高。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小麦株高、干物质重量、穗粒数降低。

关键词: 春小麦 水氮互作 植株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再生体系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摘要:以玉米骨干自交系K12、137、87-1和综3的幼胚为外植体,研究基因型、胚龄、继代次数、诱导(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对玉米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保持和植株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玉米幼胚培养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中等大小(1.0~2.0 mm)的幼胚都具有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2,4-D浓度对玉米幼胚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不同基因型的最大诱导率所需的2,4-D浓度也不相同。为防止2,4-D浓度过高引起无性系的变异,本试验确定的诱导培养基的2,4-D浓度为2.0 mg/L。继代培养基中1 mg/L的2,4-D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保持起关键作用。最佳分化培养基为N6盐+B5有机+2.0 mg/L甘氨酸+1 g/L CH+1.0 mg/L 6-BA+30 g/L蔗糖。

关键词: 玉米幼胚 胚龄 胚性愈伤组织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补播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1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补播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影响。【方法】于2006和2007年在甘肃玛曲高寒沙化草地进行禾草补播试验。【结果】补播当年物种丰富度增加,补播第2年物种丰富度下降。补播后,禾草类生物量一直占据主要部分,补播后地上生物量比对照显著增加。2007年生长季各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2006年,3种禾草混播处理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提高最显著。【结论】中华羊茅、草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3种禾草混播的处理可作为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的补播组合。

关键词: 补播 高寒沙化草地 丰富度 地上生物量

陇豌1号在西北豌豆种植区最适密度研究

中国种业 2011

摘要:以陇豌1号为材料,设置每667m24万株、6万株、8万株、10万株、12万株、14万株、16万株和20万株8个密度梯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其株高、单株荚数、双荚率、荚粒数及百粒重均产生影响,且随着密度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陇豌1号在西北豌豆种植区密度为12万株/667m2左右为最适。

关键词: 陇碗1号 密度 产量 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导入Chi-linker-Glu和Bar基因获得抗真菌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

中国种业 2011

摘要: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BIb-CG(含有Chi-linker-Glu融合基因和Bar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携带的Chi-linker-Glu融合基因和Bar基因转化烟草(Nicotiana tobaccumL.)品种红花大金子。经根癌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后,用100mg/L Kan+500mg/L Cef筛选抗性芽,获得30株抗性植株,抗性植株再生率为37%;分别对抗性再生植株中Chi-linker-Glu融合基因和Bar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27株为阳性,占90%。PCR、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离体抑菌试验和除草剂抗性试验表明,转基因烟草植株对木霉菌(Tricho derma viride)、镰刀菌(Fusarium solanif sppisii)和除草剂都表现出一定的抗性。

关键词: 融合基因 几丁质酶基因 β-1,3-葡聚糖酶基因 Bar基因 除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甘肃省设施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考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1

摘要:甘肃省设施农业在我国西部地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西北地区冬春蔬菜生产供应中心。直到2005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从2005年开始陕西、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发展速度超了甘肃省,形成了群雄竞争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年甘肃陇南麦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中国植保导刊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2010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陇南麦区呈中度偏重流行,发生面积约23万hm2,发生较往年偏重,部分严重感病品种田间病级8~9级。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含有Pm8的哺育品种种植面积大、Avr8在田间毒性频率高、秋苗菌源量大、早春及冬季气候条件适宜是导致2010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陇南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抗病品种的筛选与合理布局、应用农业防治技术措施、强化预警系统建设、做好种子拌种剂应急防治的陇南白粉病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与防控策略。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发生特点 防治策略 甘肃陇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