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053条记录
适时去雄对笋玉米采笋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笋玉米采笋量的多少,采笋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笋户的当年收益,也影响到制罐厂家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于1989~1990年在省农科院高粱所(榆次)、品种资源所(太原)试验地进行了适时去雄对笋玉米采笋量的影响的研究,并于1990~1991年在闻喜县郭家庄、襄汾县南贾镇设置了中心示范点。结果表明,适时去雄是笋玉米增加采笋量,提高笋质量的一项应用技术。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报道如下。1 试验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材料为笋杂1号、笋杂2号、晋甜玉1号、太笋杂1号、甜笋杂1号、卫士等6个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膜棉田红蜘蛛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山西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1984~1985年对晋南9县1市棉田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棉红蜘蛛在塑膜棉田发生为害地块达50%以上,为害程度也明显重于露地棉田。1986~1990年我们在永济县棉田进行了棉红蜘蛛发生规律研究和综合防治示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棉红蜘蛛发生消长规律4年定点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棉红蜘蛛发生消长总趋势在塑膜田与露地基本相似,均为发生早、发展慢、波动少。但塑膜田内发生数量和受害程度明显重于露地。棉花出苗后齐苗不久,棉红蜘蛛就从田边地头的越冬场所首先侵入棉田边行,形成初发生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谷核不育小麦子粒标记蓝粒的研究

种子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作者采用杂交加辐射的方法,促使不育基因与蓝粒基因易位连锁,以便在种子阶段即可将可育的与不育的区别开来,使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成为可能。本文介绍了诱变1代至3代的试验结果。并分析讨论了M_1蓝粒不育株回交的与M_2蓝粒不育株回交的育性、粒色及染色体构型的关系;蓝粒不育小麦的类型及其预测;蓝粒标记性状与显性不育基因发生连锁的措施。

关键词: 小麦 核不育基因 蓝粒基因 连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化学杀雄及杂种多代利用的探讨

山西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3个化学杀雄杂交组合F_1~F_3 9份材料的产量结果比较表明:参试材料比对照晋谷10号增产9.62%~37.56%,增产幅度随世代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经产量差异显著性分析,大部分组合比对照增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

关键词: 谷子 化学杀雄 多代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作马铃薯营养体对块茎膨大速度及其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马铃薯地上部营养体是形成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块茎膨大速度呈曲线正相关。营养体的形成随株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趋势,品种不同则上升的程度也不同。块茎膨大速度从蕾期至成熟一直呈直线上升,品种不同则膨大速度不同。营养体与产量呈直线正相关。据此,根据营养体的量变数据可预测旱作马铃薯块茎产量的高低,同时也可作为选育丰产型品种的一个重要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 营养体 块茎膨大速度 块茎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主要亲本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小麦主要亲本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性状的遗传,除加性效应外,同时存在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其余各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株高为部分显性,千粒重为部分显性到完全显性,单株分蘖、单株成穗数和主穗粒数为显性到超显性.除株高的特殊配合力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显著水准.从遗传模型和配合力分析两个角度考察,对各亲本在育种中的利用作了评估.

关键词: 冬小麦 双列杂交 遗传模型 基因 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小麦麦秸覆盖量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3年旱地小麦麦秸覆盖量和覆盖后的土壤水分、养分动态的研究。最佳覆盖量为每亩300公斤.旱地小麦麦秸覆盖高产稳产的机制是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和降水利用率的提高.

关键词: 麦秸覆盖 株间蒸发 覆盖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锌硼肥对白菜的增产效果及机理的研究

化肥工业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介绍了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某一种作物的相互影响。微量元素的配合施用,要根据土壤的丰缺程度、作物的需求,并了解和运用其相互关系和影响,才能有效地发挥各种营养元素的效应,达到增产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黑茎苗”的诊断及其防治研究

中国蔬菜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的为害一般是指在番茄生育中后期,茎叶果上出现轮纹状病斑或枯叶层,大大减少了光合作用面积,使植株早衰而减产,损失约15%~26 %。但近年来,除上述症状外,山西大部分菜区出现的番茄茎基黑斑型症状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轻者缺苗断垄,严重的往往造成改种或毁种,其产量损失比茎叶果部位的感染更大,菜农称这种症状叫番茄“黑茎苗”。据在山西省的长治、临汾、晋中、太原等8个地市调查,发生“黑茎苗”苗床约占苗床总数的一半以上,一般发病率10%~30%,严重的达70%以上;在太原市南、北部,清徐县等老菜区为害更甚。 早疫病的这种症状,据报道多发生在江苏、浙江等南方菜区[4,5],北方则很少发生,菜农对这种发病症状了解甚少,仅根据其危害状误认为是根腐病、碎倒病或立枯病。由于对病原病因的错误诊断,不能对症用药,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防效,也造成人力物力浪费。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症状的病原及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笔者进行了如下试验。 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的分离 用常规方法,取番茄“黑茎苗”(早疫病)叶、病茎、病果、马铃薯早疫病叶,在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面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得到4个纯菌株。 二、分生拖子的大量产生与回接 用朱宗源产抱法(‘),分别将所得4个菌株在室内大量诱发产生分生抱子。分别刮取分生抱子制成悬浮液。 回接:一种以悬浮液直接喷雾接种于番茄茎叶、果实上,保温24小时后,让其在温室内自然发病。另一种方法是将悬浮液与消过毒的河砂混合,用堆放法,接种于番茄茎基部。每个菌株,每种方法各处理3盆(6株),共24盆(48株)。接种后分别于5、7、10、15天检查症状显现情况。 三、病原的比较及鉴定 各株分别在显微镜下测量50个分生抱子的长宽,像长宽,横纵隔数,比较4种抱子测微值,视差异情况及Alter。aria sofa。i种的特征,确定其分类归属。 四、“黑茎苗”症状观察及苗床药剂防治 对定植前后的秧苗症状进行定点系统观察,记载死苗类型、逐日死苗数等。用7010代森锰锌500倍、1:1:200波尔多液进行苗期喷雾防治,从分苗或间苗开始,10天1次,连续2~3次。 试验结果与分析 一、“黑茎苗”的症状 4个分离物编号及接种情况见表1和表2。 喷雾接种的茎叶、果实于第14天出现症状(幼果接种未发病,以后在大田选取已膨大但未着色的果实,用同样方法接种,仅9天全部发病)。叶上病班深褐色,点状或圆形,轮纹明显,直径5~10mml茎上病斑椭圆形、梭形、 8~ISnim X 6~smin;果实病斑多在蒂部,椭圆形15~20mm,上面覆盖紫黑色霉层,即病原的分生抱子层。 砂土接种10天,所有接种株茎基部全部出现褐色病斑,呈圆形、椭圆形,具不明显的同心轮纹,下部叶片发黄萎蔫,生长缓慢。 定植后的“黑茎苗”,在土壤高温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环绕茎周,大部分不能缓苗就萎蔫枯死;有部分秧苗虽然病斑切断了茎部,但从病斑以上的茎部长出大量不定根,靠不定根的辅助吸收而得以成活,但植株严重衰弱,矮化,黄化或萎蔫,早晚尚可恢复,10~20天后才萎蔫干枯。少数可结果,但不能膨大,不能成熟。据观察:“黑茎苗”定植后不能缓苗即萎蔫枯死的占501o~60拓,缓苗后逐渐枯死的占30畅~40畅,在生产上危害最大。因为在定植起苗时,由于浇起苗水,病斑很易被土粒、草梗等杂物遮盖,不易发现,待症状逐渐明显后,想再补苗为时已晚。 二、“黑茎苗‘’的病原及鉴定 接种试验表明,从危害番茄茎叶果和马铃薯叶的早疫病分离的病原,在番茄茎基接种,都可造成“黑茎苗”,由番茄“黑茎苗”分离所得病原也可造成番茄茎叶果的侵染,产生典型的病斑和枯叶,说明“黑茎苗”及造成茎叶果侵染的病原并无生理分化现象,“黑茎苗”实际上是番茄早疫病的一种苗期侵染症状。 4种分离物培养性状基本一致:初为白色绒毛状菌丝,4~5天后变成白色,在POA培养基上有时出现鲜褐色素反应。分生抱子单生于梗的顶端,倒棍棒形,黄褐色,横隔5~11个(平均8.3个),纵隔0~5个(平均0.95个),咀抱细长,逐渐变狭细,少数咀抱有分枝,分枝咀抱占抱子总数的8%左右,咀抱和抱子本体等长或更长,根据以上测微结果,4个分离物属同一病原为Alternaria solani(Elf.et Mart.)Jones etGrout(z, 3, ’)。 三、嘿茎苗”形成的时期 表3表明,定植苗中“黑茎苗”数量和定植后一个月死苗近似,说明“黑茎苗”形成期主要在苗床期,定植后,在非接种情况下,不会再形成“黑茎苗”。 四、“黑塞苗”的防治 表4表明,用701O代森锰锌500倍苗床喷施2~3次,防效显著,可省去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换土、土壤处理等繁琐劳动。定植前,还要细心地进行病菌淘汰,据榆次、清徐两 (下转35页)地统计,人工淘汰苗率可达37.5%左右。已经定植的病菌可借鉴西安、包头的经验,在症状显现初期,挖开病斑部土壤,敷上一定量的多菌灵配成的药土或70qo代森锰锌200倍液涂抹病斑部,再结合中耕,进行高培土,可使植株长势得以恢复。 1988~1989年在大同、榆次等地用上述方法进行大面积示范,有效的控制了“黑茎苗”的危害。番茄“黑茎苗”的诊断及其防治研究@林忠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太原市030031 @赵子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太原市030031 @张殿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太原市0300311朱宗源,黄晓敏,吕云华.诱导茄链格孢菌人生孢子形成的新技术.真菌学报,1985,4( 3): 180~184 2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487 3吕佩风邵玉琴.番茄早疫病的发生与防治.农业科技通讯,1985(3):25 4华中农学院、东北农学院主编.蔬菜病理学.农业出版社,1979,139 5浙江农业大学编著.农业植物病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144 6 Ellis, M. B. Dematiaceous Hyphomycetes。Commonwealth Mycol.Inst.hew.. 197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双变气调贮藏中气体指标参数的确定

山西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苹果双变气调贮藏(TDCA)是在产地简易气调贮藏基础上总结发展形成的一项新的气调贮藏技术和理论。本文以红星、金冠苹果为试材,通过严格对比试验,研究在土窑洞自然温度变化条件下,不同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对果肉硬度、内源乙烯和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初期较高温度(12℃)下.低于12%的二氧化碳和高于6%的氧不能有效抑制果实的后熟衰老;当二氧化碳超过16%和氧低于2%时,提高果肉硬度的效果有限,并将造成生理伤害。同时提出适合红星、金冠苹果的经济有效的气体指标参数。

关键词: 苹果 硬度 乙烯 呼吸强度 双变气调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