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6952条记录
氨基酸调控猪免疫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酸在免疫细胞的增殖、发育和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总结了氨基酸对仔猪肠道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和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精氨酸和色氨酸调控免疫细胞命运的作用机制,并系统综述了氨基酸通过重塑免疫细胞代谢、调控信号通路活化和表观遗传修饰等途径调控免疫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为通过营养(氨基酸)策略改善仔猪肠道免疫功能,降低仔猪死淘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氨基酸 免疫细胞 肠道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lMYC2在卷丹微鳞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YC2(myelocytomatosis protein 2)转录因子是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 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是茉莉酸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过程。本研究通过克隆卷丹(Lilium lancifolium)LlMYC2基因,对其基因功能和表达进行分析,以初步探究LlMYC2基因调节卷丹微鳞茎(小鳞茎和珠芽)膨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LlMYC2基因编码区全长2 148 bp,编码71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7.745 kDa,含1个典型的MYC结构域,无跨膜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LlMYC2蛋白与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和杂交百合(Lilium hybrids divisionⅦ)的MYC2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LlMYC2定位于细胞核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LlMYC2在卷丹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在子房、成熟珠芽和成熟小鳞茎中的表达量次之;LlMYC2表达量在微鳞茎生长发育过程中有2次明显上调。基因功能验证结果表明,沉默卷丹微鳞茎中LlMYC2后,其珠芽和小鳞茎的膨大均受到抑制。茉莉酸甲酯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水杨酸羟肟酸处理成熟珠芽时,会影响LlMYC2的表达。综上所述,LlMYC2参与卷丹微鳞茎的发育,同时促进卷丹微鳞茎的膨大。

关键词: LlMYC2 卷丹 微鳞茎 膨大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施沸石和有机肥对砂质农田春玉米土壤CO2排放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沸石与有机肥增施对作物增产及土壤CO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各自特征及二者协同效应,为华北砂质潮土固碳、增产的高效农田管理模式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大兴区砂质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微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增施沸石(T2)、增施有机肥(T3)、增施沸石和有机肥(T4) 5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土壤CO2排放、土壤碳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了18.25%。在玉米生长初期和施肥后,各处理土壤CO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趋势。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T3>T1>T4>T2>CK,与T1处理相比,T2、T4和T3处理其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9.44%、2.39%和增加了6.78%;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其排放量显著增加了15.19%。与T1处理相比,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土壤固碳潜力,增幅分别为15.13%、25.45%和17.97%、19.92%,而使作物碳排放速率分别显著降低了20.93%和22.73%。相关分析表明,增施沸石与有机肥处理通过增加土壤湿度及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而降低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增加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由此,增施沸石与有机肥处理可以作为华北砂质潮土春玉米固碳、增产的适宜农田管理模式。

关键词: 砂质土壤 CO2排放 玉米 产量 沸石 碳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肠弯曲菌鞭毛Ⅲ型分泌系统及其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细菌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感染人和动物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别是家禽感染后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成为人感染的主要来源,解析该菌在宿主体内的感染和定殖机制对其防控具有关键作用。空肠弯曲菌通过鞭毛Ⅲ型分泌系统分泌效应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与细胞内蛋白结合,调控宿主细胞信号通路,改变宿主细胞防御机制,在空肠弯曲菌感染和定殖宿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空肠弯曲菌鞭毛Ⅲ型分泌系统分泌效应蛋白的种类及作用机制,以及在解析该菌致病和定殖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对深入理解空肠弯曲菌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鞭毛Ⅲ型分泌系统 细菌效应蛋白 弯曲菌入侵抗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贪夜蛾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灾害性农业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之初,采取应急化学药剂防控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如今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呈常态化周年发生态势,其防治工作必将是一场持久战。纵观世界虫害防治历史,使用化学药剂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有关于草地贪夜蛾出现抗药性的报道。因此,为减少化学药剂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害虫抗药性产生的风险,我国急需将化学防治策略转变为绿色、高效、精准的可持续防控策略。农业农村部在分区治理策略和联防联控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生态和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底线的防治原则,这明确了我国可持续防控的主体方向。基于此,本文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等角度详细阐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技术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生物防治相关内容,并提出了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和破局瓶颈的思路,以期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昆虫病原微生菌 天敌 植物源制剂 生态调控 抗虫育种 理化诱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CESat-2/ATLAS数据的龙竹地上生物量估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对大型丛生竹类地上生物量(AGB)的反演潜力,以期利用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准确预测区域尺度丛生竹的地上生物量。【方法】以云南省新平县的龙竹为研究对象,以ICESat-2/ATLAS星载激光雷达为数据源,通过提取林地内的ATLAS光斑及其参数,使用空间插值技术实现光斑数据在空间上的连续分布。采用随机森林回归(RFR)、K-近邻法(KNN)、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区域尺度的AGB预测模型,以实现研究区龙竹AGB的遥感估测。【结果】1)在提取的23个ATLAS参数指标中,经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dem_h、n_ca_photons、h_mean_canopy_abs等11个特征变量与龙竹AGB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2)采用KNN、RFR、GBRT 3种算法构建AGB估测模型,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43、0.93、0.96,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95、9.35、6.74 t·hm-2,总体预测精度(P)分别为68.68%、86.03%、89.92%。3)采用GBRT模型估测研究区龙竹的总AGB为1 005 714.91 t,平均AGB为69.13 t·hm-2。【结论】基于龙竹林地内ICESat-2/ATLAS光斑的克里金插值结果,采用GBRT算法构建龙竹地上生物量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研究区内龙竹的地上生物量,该法可为星载激光雷达估测丛生竹地上生物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ICESat-2/ATLAS 地上生物量 竹林 机器学习 空间插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瘟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DPV)TaqMan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基于DPV US6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DPV-US6标准品,对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应用于DP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增殖及人工感染鸭器官组织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DPV 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10 copies·μL-1,与番鸭细小病毒、鸭圆环病毒、鸭坦布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鸭甲型肝炎病毒(I型和III型)和鸭衣原体均无交叉反应,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2.0%。DPV-AX株感染CEF细胞后,病毒核酸拷贝数检测结果表明,4~8 h病毒增殖缓慢,12~60 h迅速上升,60 h达到最高峰,72~144 h逐渐下降,与TCID50法测定的病毒滴度相比,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相关性,可实现拷贝数替代TCID50。DPV人工感染鸭组织脏器的病毒载量分布检测表明,肝脏中的病毒载量最高。本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为研究DPV-AX株在CEF上的增殖规律提供工具。

关键词: 鸭瘟病毒 US6基因 TaqMan探针 荧光定量PCR 增殖规律 人工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气中耐药基因和致病菌逸散特征与暴露风险-以典型市政污水处理厂为例

中国环境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污水处理厂空气和对应污水中的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和耐药致病菌(ARBs)展开系统研究,分析其在空气中的富集率以及影响因素,评估其日呼吸暴露量.结果显示,空气和污水中的优势ARGs的种类和浓度均存在差异,最高浓度基因分别为Sul1和tetW.两种介质中优势致病菌种类相似,依次为拟杆菌(Bacteroides)、克雷伯菌(Klebsiella)和肠球菌(Enterococcus).污水厂空气中某些ARGs和ARBs存在富集现象,其中富集率最高ARGs和ARBs分别为tetW和巨单胞菌(Megamonas).污水中ARGs和ARBs向空气的转移受到污水水质和曝气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溯源分析结果显示,污水厂空气中细菌约有73.59%±3.61%来自污水.本研究在空气和污水样本中均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发现空气中MRSA的抗生素耐药指数(0.24)远高于污水(0.077±0.045),并且其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能也高于污水中相应分离株.人体呼吸暴露分析结果显示,污水厂工人的细菌日吸入量为(1.9±1.5)×10~5copies/d,ARGs和移动遗传元件(MEGs)的日吸入量分别为(7.4±7.5)×10~4copies/d和(0.8±1.0)×10~4copies/d.

关键词: 市政污水处理厂 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 抗生素耐药致病菌(ARBs)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富集规律 呼吸暴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TaNRT2.1.3-B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硝酸盐转运蛋白(nitrate transporter, NRT) NRT2.1在植物氮转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揭示NRT2.1基因在小麦幼苗期响应氮饥饿中的功能,从小麦中克隆了TaNRT2.1.3-B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aNRT2.1.3-B基因编码区长1 698 bp,编码一个含565个氨基酸的蛋白。进一步预测分析显示,TaNRT2.1.3-B蛋白含有一个保守的MFS_1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膜;其二级结构由α-螺旋(39.47%)、β-折叠(5.49%)、无规卷曲(40.35%)和延伸链(14.69%)组成。不同物种间NRT2.1蛋白进化分析表明,TaNRT2.1.3-B与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中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利用实时定量PCR对TaNRT2.1.3-B基因在苗期不同组织及在氮饥饿条件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aNRT2.1.3-B在根中表达量远高于地上部;在氮饥饿条件下,TaNRT2.1.3-B在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中表达量明显高于低氮低效型小麦品种,推测TaNRT2.1.3-B可能在小麦幼苗响应氮饥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小麦NRT2.1基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为小麦氮高效种质筛选和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硝酸盐转运蛋白 氮饥饿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丘陵山地种植历史最久、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推进整个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该文以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关键技术为“切口”,在梳理国内丘陵山地的特征与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水稻耕、种、收等主要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开展技术前沿与态势分析,剖析国内外水稻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差距,提出不同环节下国内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态势,以期为推动水稻全程全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补齐丘陵山地农机化发展短板、建设现代农业强国提供新思路、新方向。研究表明:1)2022年国内丘陵山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0.8%,并且在不同的环节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与先进国家相比,国内的水稻耕种收机械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晚、基础不牢、产品的综合性能不高,特别是针对丘陵山地的轻量、高效、高稳定性的水稻耕种收机械相对匮乏,发动机高功率低排放设计制造技术、刀具抗损降耗优化设计技术、车架轻量化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攻克;3)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是未来国内丘陵山地水稻生产作业装备发展方向与趋势。

关键词: 丘陵山地 水稻机械化 关键技术 主要挑战 未来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