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防治卵孢小奥德蘑蛛网病生防菌筛选及其基因组分析
《微生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孢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raphanipes)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但其易受到异形枝葡霉(Cladobotryum varium)引起的蛛网病侵害。【目的】获得能够生物防控蛛网病且促进卵孢小奥德蘑生长的覆土细菌。【方法】从卵孢小奥德蘑覆土中分离细菌,检测其对卵孢小奥德蘑及蛛网病菌的拮抗活性,筛选出具有防病促生的多功能菌株,并基于基因组数据分析明确其潜在的生物机制。【结果】从覆土中共分离获得90株细菌,其中38株细菌对异形枝葡霉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且对卵孢小奥德蘑无抑制活性。进一步筛选发现,2株细菌的上清液不仅显著促进卵孢小奥德蘑菌丝的生长,还能显著抑制异形枝葡霉菌丝的生长。基于基因组数据分析,鉴定出上述2株细菌分别为简单近芽孢杆菌(Peribacillus simplex)与根际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rhizosphaerae),且它们含有多种功能基因与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结论】本研究获得2株具有食用菌防病促生功能的细菌,为未来蛛网病的生态防控储备了有益微生物资源。


LED光照射对榆黄蘑生长发育及光谱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已知食用菌出菇期具有一定的光敏感性,但榆黄蘑形态及色泽形成的最适光环境参数尚未明确。本研究在人工光型培养箱中种植榆黄蘑菌菇(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er),以纯白光为对照(CK),设置纯绿光(G)、纯红光(R)、纯蓝光(B)和远红光(Fr)4组LED光处理,分析不同LED光照对榆黄蘑子实体性状和光谱特性的影响,探究适宜榆黄蘑菌菇生长发育的光配方。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R和Fr处理下榆黄蘑菇蕾数量分别增加了0.87%和1.73%,但生长后期R和Fr处理导致榆黄蘑子实体畸形,表现为菌柄细软、菌盖较薄、颜色较浅。B处理抑制了榆黄蘑菇蕾数量和菌柄长度的增加,但显著促进了榆黄蘑菌柄和菌盖直径以及子实体重量的增加,分别较CK处理显著增加35.52%、18.30%和23.66%(P<0.05);B处理下榆黄蘑色泽光谱参量色泽饱和度C值、色相角Hue值分别较CK处理提高2.72%和1.64%,而色泽指数CCI、色泽比a*/b*值分别较CK处理降低44.62%和80.00%,同时B处理下色差△E值较小、模拟色较深。B处理下榆黄蘑菌盖在400-700nm波段区间的反射率低于CK处理,即榆黄蘑菌盖对蓝光吸收更多。因此,综合榆黄蘑子实体性状和光谱特性,蓝光更适宜工厂化榆黄蘑的栽培,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榆黄蘑工厂化生产中光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基于专利网络分析的作物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 2025 CSCD
摘要:明晰作物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对我国部署作物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种源“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具有科学指引价值。本文基于Derwent Innovation专利数据库,从核心技术特征视角出发,构建核心特征测度模型,结合领域专家建议遴选作物生物育种领域核心专利,基于核心专利与核心技术的潜在关联性,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绘制作物生物育种技术关联网络,识别其核心技术领域和核心技术子群,结合专家解析得到八项作物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包括: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RNA干扰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外源基因转化技术体系改进与优化,耐除草剂基因挖掘、鉴定与共表达,综合性状改良基因挖掘及转基因育种等等。结合我国作物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发展现状,对我国未来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关键词: 生物育种 核心专利 核心技术 核心特征测度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不同红蓝LED光质对小白平出菇及矿质营养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环境可控的出菇房种植小白平,基于15μmol·m-2·s-1和7μmol·m-2·s-1的光照强度,设置连续纯红光(R15、R7)、连续纯蓝光(B15、B7)、连续红蓝混合光(R7B7)、间歇红光(R-7)、间歇蓝光(B-7)共7个处理,以光强度1μmol·m-2·s-1的室内自然光为对照组(CK),探究不同LED红蓝供光模式对小白平出菇、光谱特性以及矿质营养的影响,以期为工厂化小白平栽培的光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B7和B15处理下小白平成菇率分别较对照提高37个和23个百分点,B7处理促进菌盖宽度增加,较对照增加13.19%,R15处理促进菌柄长度增加,较对照提高18.24%。B7和B15处理下小白平产量较高,每袋子实体产量分别为295g和300g。(2)与对照相比,B7和B15处理提高了小白平子实体的色泽饱和度(C值)和色相角(Hue值),其中C值较对照分别增加72.00%和53.74%,Hue值较对照分别增加0.23%和0.19%。整体上,蓝光更有利于小白平着色。(3)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提高了小白平菌盖的微量元素含量,其中,P、K、Mg、Mn、Zn的增幅分别为29.55%~107.32%、30.74%~75.60%、16.19%~57.14%、23.72%~93.26%、15.23%~130.42%,其中R7B7处理下5种元素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04.26%、75.6%、55.24%、93.25%和96.31%;各光质处理下小白平菇菌柄中Mg元素均表现为下降,降幅3.33%~27.73%。综上,连续纯蓝光有利于小白平成菇率、菌盖宽度、菌柄直径、子实体产量增加以及小白平着色,而连续红蓝混合光有利于小白平矿质元素积累。因此,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光环境调控,以促进设施小白平的优质高产。


不同栽培模式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影响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水培、土培和基质培)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水培、土培和基质培3 种栽培方式种植'航研791'韭菜,采后放入20℃、相对湿度80%~85%的冷库中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生理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培和基质培栽培方式能够较好地维持韭菜在贮藏期间的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水培韭菜则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都较高,与水培相比,土培和基质培韭菜能够较好地维持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较高的膳食纤维含量,土培还能促进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含量的积累,基质培韭菜的木质素呈下降趋势,水培韭菜在贮藏过程中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木质素含量则基本不变.韭菜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醛类、醇类、酯类、醚类、杂环类化合物等,α-松油醇、丁酸异戊酯、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醛等物质是3 种韭菜贮藏前后的主要风味物质.土培韭菜能够在贮藏过程中更好地维持韭菜的品质和风味物质,耐贮性最强,其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以衰老为主,基质培次之,水培韭菜则耐贮性最差,品质劣变以软化腐烂为主.


红光背景下不同方式介入蓝光对番茄植株的影响效果
《中国农业气象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中,以番茄品种‘丰收74-560RZ F1’为材料,以供光模式可调的LED灯为光源进行试验。试验以纯红光R为对照,设置蓝光补充和蓝光取代两种介入方式,蓝光补充介入即在红光背景光基础上,间隔不同时间补充蓝光B,其中蓝光补充强度分别为32、40、64和80μmol·m-2·s-1,相应试验处理分别记作R/RB32、R/RB40、R/RB64和R/RB80。蓝光取代介入即在红光背景光基础上,分别以20μmol·m-2·s-1光强度的蓝光B间歇取代红光,蓝光取代介入时间间隔分别为0、1min、1h和4h,试验处理分别记作RB、R/RB(1min)、R/RB(1h)和R/RB(4h)。在此背景下探究非连续供光模式对番茄生长发育、抗氧化系统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纯红光对照相比,蓝光补充介入处理降低番茄株高9.94%~19.62%,蓝光取代介入处理提高番茄株高12.29%~36.31%。(2)与对照相比,蓝光的两种介入模式均提高了番茄植株地上部生物量。蓝光补充介入模式中,植株地上部生物量随着蓝光光强的增加、补光时长的减少呈增加趋势,其中,蓝光补充处理R/RB80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干、鲜重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15.45%、198.35%(P<0.05);蓝光取代介入模式中,R/RB(1min)处理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干、鲜重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19.35%和152.31%(P<0.05),且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3)R/RB80处理提高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14.21%和14.15%),且降低了叶片中活性氧(ROS)含量(较对照降低18.23%);R/RB(1min)处理下茎、叶中CAT较对照分别提高2.84%、18.35%,而茎、叶中ROS含量分别降低4.64%、20.80%。(4)与连续红光对照相比,两种蓝光介入模式均提高了Ψ_o[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初级醌受体(QA)以后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_o(潜在光化学效率)、ET_o/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等荧光参数,降低了光合系统热耗散(DI_o/CS),且蓝光补充处理下荧光参数数值大都高于蓝光取代处理;R/RB80处理下TR_o/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ET_o/CS(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和ET_o/RC数值均为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0.5%、0.6%、2.1%,R/RB(1min)处理下PI abs(叶片光合性能指数)、ET_o/RC和Ψ_o分别较对照提高17.02%、9.53%、5.44%。整体而言,红光背景下蓝光介入不同程度提高了番茄叶片光合系统的电子传递效率,有利于幼苗形态建成以及生物量的增加,其中R/RB80和R/RB(1min)处理是本实验的较优处理。


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在设施甜樱桃上的采集行为和授粉效果比较
《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是设施甜樱桃Prunus avium授粉应用最广泛的两个蜂种,二者的生物学特性和采集行为差异较大。本研究旨在在设施甜樱桃上观察比较这两个蜂种的采集行为与授粉效果差异,为更好利用两个蜂种服务于设施樱桃授粉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2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双河果园中对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在甜樱桃初花期和盛花期的晴天和阴天的采集行为进行监测,评价二者对设施甜樱桃的授粉效果;同时监测设施环境下的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动态变化,分析采集频次(出巢频次和携粉巢归频次)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在晴天和阴天,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的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均与温度呈现正相关,在阴天二者的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与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意大利蜜蜂的采集行为比地熊蜂更容易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在晴天和阴天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与光照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而地熊蜂只有在阴天的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与光照强度呈现显著正相关。两种蜂在晴天的采集高峰分别为11:00-12:00和14:00-15:00,在阴天分别为14:00-15:00和15:00-16:00。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在甜樱桃盛花期的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均高于初花期。意大利蜜蜂的每分钟访花数量在全天各时间段均低于地熊蜂,单朵花访问时间高于地熊蜂。两种蜂授粉后的甜樱桃坐果率、单果重、果实生长速率和果形指数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均可作为设施甜樱桃的高效传粉媒介,可根据授粉期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蜂种,或调整设施环境条件,以达到最佳的授粉效果。


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解析马蔺花瓣花青素积累机制
《中国草地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蔺的花色形成与其花瓣中花青素含量密切相关。为解析马蔺花青素积累过程及其基因调控途径,以现蕾期和盛花期两种花色(紫罗兰色和浅蓝色)的马蔺花瓣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高通量RNA测序方法对其进行转录组和花瓣花青素合成相关代谢靶向代谢组测试分析。花青素靶向代谢分析表明,在马蔺花瓣中共鉴定出46种花青素代谢物,现蕾期紫罗兰色-浅蓝色和盛花期紫罗兰色-浅蓝色两个比较组中分别检测出34种和32种差异代谢物。转录组分析表明现蕾期紫罗兰色-浅蓝色和盛花期紫罗兰色-浅蓝色分别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6774个和25371个,参与花青素合成的结构基因有37个,编码8个关键酶。联合分析筛选出11种代谢物和23个基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CHS、CHI、F3H、DFR、3AT、BZ1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花青素代谢物的积累显著相关。综上,马蔺花色差异的关键代谢物为:二氢杨梅素、飞燕草素、飞燕草素-3-O-槐糖苷、飞燕草素-3-O-(6-O-丙二酰-β-D-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桑布双糖苷、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芸香糖苷和锦葵色素-3-O-葡萄糖苷,这些代谢物的合成和积累受F3’H、DFR、3AT和BZ1基因调控。


城市公园景观水体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5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上覆水是水体与大气的交界面,其水质是公园景观水体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集哈尔滨市8处城市公园景观水体上覆水,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检测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光谱,分析DOM的来源和组成特征,以及荧光光谱指数、组分荧光强度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城市公园景观水体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DOM荧光指数(FI)范围为1.71~1.98,平均值为1.85,其来源兼具外生源与自生源特征;生物指数(BI)在0.97~1.34范围之间,平均值为1.09,新鲜度指数(β/α)范围为0.91~1.19,平均值为1.01, DOM组成的新生自生源特征性强;腐殖化指数(HI)在0.86~4.26范围内,平均值为2.43,腐殖化程度弱。水体样品DOM中共识别出5种荧光组分:类富里酸(紫外类富里酸组分C1、可见类富里酸组分C2)、类蛋白质(类色氨酸组分C3、类酪氨酸组分C5)和类胡敏酸组分(C4),类腐殖质(C1、 C2和C4)相对浓度高于类蛋白质。3种类腐殖质间具有显著(p<0.01)正相关性,且均与C5成显著(p<0.01)负相关,而C3与其余荧光组分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各理化指标对FI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pH与BI、β/α(p<0.01)的正相关性及与HI(p<0.05)的负相关性均为显著。DO与C3负相关性及与C5正相关性均为显著(p<0.05)。类腐殖质与TOC、 TP(p<0.01)及COD(p<0.05)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类富里酸与TN亦成显著(p<0.05)正相关性,而C5与TOC、 TP均成显著(p<0.01)负相关。基于上覆水理化指标和DOM荧光光谱指数、组分荧光强度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相比于荧光光谱指数,类腐殖质及C5的荧光强度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水体样品,用于评价景观水体环境质量。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景观水体 溶解性有机质 光谱指数 荧光强度


精准施肥技术在辽北旱地保护性耕作中的集成应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辽北旱地保护性耕作施肥机械施肥量调节标定困难、施肥量控制精度差、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集成研制了一套基于电液驱动的智能精准施肥控制系统,旨在提高施肥作业精度和智能化水平。[方法]系统基于编码器-GNSS组合测速,结合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根据预设的排肥量和车速,实现对施肥量的精准控制;通过终端设备转发作业信息到服务器,实现施肥作业远程监管。该系统应用于2行指夹式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排肥量标定和施肥量控制误差测试。[结果]施肥量控制平均误差小于5%。在辽宁昌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区应用示范57 hm2,施肥量误差1.8%,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施肥量控制精度和稳定性。[结论]该智能精准施肥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辽北旱地保护性耕作的施肥精度和作业效率,对提升土壤保育和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精准施肥 自动控制 远程监管 土壤保育和产能提升 智能交互终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