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胁迫野生食用菌生长多样性的保育探析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介绍了影响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因素、保育措施,总结了几种常见野生菌特征及驯化过程,以期为野生食用菌的驯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城市韭菜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天津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通过调查运城市盐湖韭菜产区的虫害发生动态,发现主要危害韭菜的害虫有韭菜迟眼蕈蚊、葱地种蝇、葱须鳞蛾。针对不同害虫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茶菊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和生理响应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种茶菊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不同强度干旱胁迫下茶菊形态、生理生化及光合生长的响应特性,并对其进行耐旱性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各茶菊幼苗叶片数增量、叶面积、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降低;根冠比、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SPC)含量和叶绿素(Chl)含量增加;胞间CO2(Ci)浓度先降后升;乳荷、黄滁龙株高增量持续降低,而玉人面、繁白露株高增量先升后降;玉人面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呈先升后降趋势,其它3个品种则持续升高。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不同茶菊品种耐旱性由高到低为乳荷>黄滁龙>繁白露>玉人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不育系高146A不育与早抽穗性状遗传关系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杂交组合(高146A×K103)的P1、P2、F1和F2世代群体对不育系高146A早抽穗性状的遗传特点,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χ2测验对不育基因与早抽穗控制基因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146A早抽穗性状表现为一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其中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起主要作用,另一个主基因的显性和上位性效有较大作用;在F2群体中,雄性不育和早抽穗两性状共有早熟可育、早熟不育、晚熟可育和晚熟不育等4种表型,表型分离比例符合3对基因独立遗传分配规律(分离比例为39:13:9:3;χ2=3.18<χ20.05=7.81),这些结果表明控制该雄性不育系高146A的不育和早抽穗性状的三对基因为独立遗传,无连锁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原市碑林公园主要景观的造景方法及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 2015
摘要:太原碑林公园是以书法篆刻为主题内容,通过改造地形、营造建筑、布置园路和种植树木花草等途径,采用中国式的园林造景艺术,以综合法造景的混合式文化园林。该文对太原碑林公园的主要景观的造景方法及如何突出主景进行了分析,该园林作品主景表现突出,景观错落有致,总体设计风格古朴庄严,典雅别致,精致协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米吸水特性及其与蒸煮时间的相关性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品种小米吸水率、吸水速率与蒸煮时间之间的关系,对7个谷子品种采用离心沥水法测定了1 h内不同时间的吸水率、吸水速率,采用直接蒸煮试验测定了米粒蒸煮开花时间,通过研究吸水率、吸水速率不同变化曲线、并将其与蒸煮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品种小米0~2 min吸水率曲线急剧上升,2~60 min基本呈2种趋势上升,其中5个品种吸水率变化呈缓慢上升的S型曲线,其余2个品种吸水率变化趋于直线上升。小米2~20 min内的吸水率、吸水速率与蒸煮时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0 min后吸水率与蒸煮时间仍为负相关,而吸水速率与蒸煮时间为正相关。小米吸水特点为前期吸水快,后期吸水慢,每个品种小米2 min吸水率均是吸水率变化陡缓转变的拐点,2 min吸水速率均是吸水速率变化的高峰值,因此小米2 min的吸水率和吸水速率可作为其吸水的2个特征值;由于小米的吸水率与蒸煮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常蒸煮时间短的类型蒸煮品质好,因此可以把谷子2 min的吸水率或吸水速率作为快速鉴定谷子优良蒸煮品质的方法,也可作为谷子品质育种中蒸煮品质的简单筛选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白蒿总黄酮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曲面响应法对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吕梁白蒿总黄酮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首先利用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解条件,然后选择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时间和超声波次数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Design Expert 7.0分析和二次回归多项式预测策略优化超声波条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白蒿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时间14 min,超声波提取3次,超声波功率396 W,酶解时间120 min,加酶量2.5%,酶解温度50℃,酶解p H值5.5,其中超声波时间与次数的交互作用较强。白蒿总黄酮得率理论值为2.43%,实际值为2.47%。此方法优化吕梁白蒿中总黄酮提取效果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