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播绿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试验,总结出适合晋南地区麦茬复播绿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模式和各生长发育阶段生产管理技术措施,实现了麦茬复播绿豆的优质、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处理对糜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晋黍9号为材料,研究了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对糜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糜子蛋白质含量都显著大于对照,而淀粉含量都显著小于对照;产量以PN2(普通尿素150 kg·hm-2)最高,增产幅度为28.48%;产量与穗数和单株粒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和0.62;糜子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与籽粒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4。本试验条件下,糜子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增加穗数和单株粒重来实现的。以普通肥料N150 kg·hm-2为最适施氮量。研究表明不是所有土壤类型都适合施用缓释尿素,研究区为砂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差,通气性好,施用普通尿素比缓释尿素效果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的中国糜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摘要:以40份来自中国的糜子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5对糜子特异性SSR引物研究上述试材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糜子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结果表明,40份试材中共检测出14个等位基因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位点数在2~5之间,平均为3.5。PIC值在0.42~0.69之间,平均为0.52。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在0.61~0.99之间,平均为0.8;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在相似系数0.68处将40个品种分为5大类群,第一类群共12个品种,属于北方春糜子区;第二类群共7个品种,属于西北春夏糜子区;第三类群共16个品种,大多属于华北夏糜子区;第四类群的4个品种来自不同的生态区,包括东北春糜子区、北方春糜子区、黄北高原春夏糜子区和华北夏糜子区;第五类群只有来自山东的1个品种,来源于华北夏糜子生态区。该结果可为中国糜子的分类以及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下梨树叶片中脱落酸与甜菜碱水平的变化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脱落酸(ABA)是公认的植物感应干旱等环境胁迫的信号分子,甜菜碱是植物在干旱等环境胁迫下体内积累的渗透保护物质。但ABA是否参与了干旱诱导植物叶片中甜菜碱生物合成的信号转导过程,目前还存在争议。以梨树为试材,应用活体试验和离体试验一致证明,在梨树(Pyrus bretschneideri Redh.cv.Suli)遭受水分胁迫期间,叶片中ABA浓度显著增加,与此同时,甜菜碱水平也显著增加,表明水分胁迫下梨树叶片中甜菜碱水平是随ABA内源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这为ABA介导干旱胁迫原初物理信号、启动细胞内甜菜碱的生物合成与积累提供了又一明确的证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中国油脂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谷子的基本组成和谷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谷子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为13.9%、5.6%、66.5%和63.7%。谷子油的酸值(KOH)为11.9 mg/g,碘值(I)为132.9 g/100 g,过氧化值为30.9 mmol/kg,皂化值(KOH)为194.4 mg/g,不皂化物含量为2.73%。谷子油主要由10种脂肪酸组成,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6.81%,主要为棕榈酸(7.87%)、硬脂酸(6.17%)和花生酸(2.0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3.26%,其中以亚油酸含量(65.30%)最高,其次为油酸(14.20%)和亚麻酸(2.93%)。因此,谷子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营养保健油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飞蝗表皮蛋白Obstructor家族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基于RNAi的功能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表皮蛋白Obstructor(Obst)家族基因的c DNA序列,并研究其序列特征和m RNA表达特性,探讨其生物学功能,为害虫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标。【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搜索飞蝗转录组数据库获得Obst家族基因c DNA片段,并进行BLAST分析得到Obst家族基因的c DNA序列;采用RACE技术扩增该家族基因的3′c DNA序列,拼接后获得全长;Signal P在线软件分析蛋白的信号肽,SMART网站预测其功能域,并使用Mega 5.10软件中Neighbor-Joining方法,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Obst家族基因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CPAP3家族基因(Obst家族基因的同源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采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方法检测Lm Obst家族基因在5龄若虫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龄期体壁的表达情况,绘制表达图谱;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探讨Lm Obsts对飞蝗发育的影响。【结果】在飞蝗转录组数据库中搜索得到8个Obst家族基因的c DNA片段,通过NCBI进行BLAST分析显示与赤拟谷盗CPAP3、黑腹果蝇Obst高度同源,属于Lm Obst家族基因片段,其中5个是全长序列,3个序列缺失3′端;采用RACE技术获得3′末端c DNA序列;将得到的8个Lm Obst家族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功能域分析,发现具有Obst家族表皮蛋白的特点,即有1个信号肽与3个几丁质结合域Cht BD2;并与黑腹果蝇、赤拟谷盗同源基因进行进化树的构建,根据进化树分析结果,分别命名为Lm Obst-A1、Lm Obst-A2、Lm Obst-B、Lm Obst-C、Lm Obst-D1、Lm Obst-D2、Lm Obst-E1和Lm Obst-E2。q PCR结果显示Lm Obst-E1和Lm Obst-E2在前肠和后肠高特异性表达,Lm Obst-D1在体壁和前肠高表达,其他Lm Obsts在体壁或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前肠和后肠高表达,在胃盲囊、中肠、马氏管和脂肪体中低表达;Lm Obst家族基因在5龄若虫不同天数体壁的表达趋势比较接近,在5龄前期高表达,中期降到最低,蜕皮前又上升到高水平。采用RNAi技术研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5龄若虫第5天分别注射ds Lm Obst,对照组注射等量ds GFP,48 h后检测沉默效率,发现目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进一步观察发现,注射ds Lm Obst-E1的5龄若虫80%无蜕皮迹象,在5龄若虫状态下死亡,剩余20%若虫蜕皮延迟1—2 d,并且蜕至成虫后,16 h内全部死亡;其余注射双链的试虫普遍发生蜕皮延迟1—3 d的现象,但未发现其他可见的异常表型。【结论】获得8个飞蝗Lm Obst家族基因,所有Obst家族蛋白功能域保守,均有1个信号肽与3个几丁质结合域Cht BD2;Lm Obsts主要参与飞蝗体壁和前、后肠等外胚层发育来源组织器官的形成。Lm Obst-E1是飞蝗发育所必需的,该基因沉默可导致飞蝗死亡,其他7个Lm Obsts的沉默导致飞蝗发育延迟1-3 d,但无致死效应。
关键词: 飞蝗 表皮蛋白 Obstructo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NA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飞蝗CYP408B1和CYP409A1基因果蝇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昆虫体内广泛分布的代谢解毒酶系,飞蝗(Locusta migratoria)是重要农业害虫,揭示其体内P450代谢解毒功能对飞蝗有效治理尤为必要。研究旨在将飞蝗2个P450基因CYP408B1和CYP409A1分别转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体中,建立转基因果蝇品系,测定果蝇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为进一步探索飞蝗CYP408B1和CYP409A1对杀虫剂的代谢解毒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转基因技术成功构建转飞蝗P450基因CYP408B1和CYP409A1的纯合果蝇品系;分别选择雄性转基因果蝇UAS-CYP408B1、UAS-CYP409A1和亲本果蝇attp40与tub-gal4的处女果蝇杂交,提取子一代启动目的基因CYP408B1和CYP409A1表达的转基因果蝇品系tub>CYP408B1和tub>CYP409A1以及对照组果蝇品系tub>attp40的DNA和总RNA,并将RNA体外反转录为c DNA。分别以DNA和c DNA为模板,PCR方法验证转基因果蝇品系UAS-CYP408B1和UAS-CYP409A1;通过杀虫剂生物学测定,进一步分析转基因果蝇品系tub>CYP408B1、tub>CYP409A1以及对照组tub>attp40、UAS-CYP408B1、UAS-CYP409A1和attp40对溴氰菊酯、马拉硫磷和毒死蜱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采用荧光法定量测定转基因果蝇品系tub>CYP408B1、tub>CYP409A1以及对照组tub>attp40中细胞色素P450的总酶活性。【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以DNA为模板,启动目的基因表达的转基因果蝇品系tub>CYP408B1和tub>CYP409A1中均可以检测到目的条带,大小分别为1 555和1 585 bp;以c DNA为模板进行RT-PCR和RT-q PCR,结果显示在转基因果蝇品系中飞蝗CYP408B1和CYP409A1均得到表达。对3种杀虫剂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果蝇品系tub>CYP408B1和tub>CYP409A1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均较对照组高,且与tub>attp40相比,抗性比分别为1.59和1.83,而对马拉硫磷和毒死蜱的抗性比并未提高。细胞色素P450总酶活性结果显示转基因果蝇品系tub>CYP408B1和tub>CYP409A1总酶活性与对照组tub>attp40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构建了转飞蝗P450基因CYP408B1和CYP409A1的果蝇品系UAS-CYP408B1和UAS-CYP409A1;飞蝗CYP408B1和CYP409A1均对溴氰菊酯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
关键词: 转基因果蝇 飞蝗 CYP408B1和CYP409A1 生物测定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