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1%氯氨吡啶酸水剂对不同生育期黄花棘豆的防控效果及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黄花棘豆的不同生育期(返青期、现蕾期和初花期)以不同浓度的21%氯氨吡啶酸水剂对天然草地进行喷施,探讨其对黄花棘豆的防控效果和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21%氯氨吡啶酸水剂对于黄花棘豆有很强的灭除效果:喷施后15d,85%的植株表现出明显药害症状;喷施后35d,92.5%的植株药害等级达到4级。喷施后75d,125.0mL/hm2处理的株防效可达85%以上;187.5mL/hm2处理的株防效可达95%。在鲜重防效方面,高浓度和低浓度处理都可达95%以上的防控效果。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对于草地其他植物和草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双子叶植物,高浓度和低浓度喷施水平下其草产量都明显降低,分别降低52.5%和40.3%,降低趋势为返青期>现蕾期>初花期。单子叶植物受21%氯氨吡啶酸水剂的影响不同于双子叶植物:高浓度喷施,所有处理组草产量都显著降低,平均降低18.7%;低浓度喷施时,返青期草产量降低26.3%,现蕾期和初花期草产量增加,分别增加1.0%和10.6%。对草地植被的调查表明,21%氯氨吡啶酸水剂喷施后草地单位面积植物种数、盖度和植物多样性都有明显的降低。
关键词: 氯氨吡啶酸 黄花棘豆 返青期 现蕾期 初花期 毒害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6
摘要:目的研究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小麦为例,采用人工加速老化结合近、中红外光谱技术采集陈化、非陈化小麦粉的近、中红外光谱,分别针对小麦粉衰减全反射中红外数据、衰减全反射中红外一阶导数数据、近红外一阶导数数据以及小麦颗粒近红外一阶导数数据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分别获取模型参数及第1、2主成分得分分布情况。结果小麦粉近红外一阶导数建模的第1、2主成分得分散点图具有明显的两类样本分布。外部验证数据表明,小麦粉近红外一阶导数所建模型具有更好的稳健性。结论样品的物理形态、数据预处理以及红外光谱波段皆会对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的评价需要从正确识别率、模型的校正测定系数、交互验证测定系数、校正均方根误差、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以及模型主要成分得分分布等多种情况综合考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TIRPAT模型的北京能源压力区域空间变化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考虑地理空间因素,以STIRPAT模型作为基础,采用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环境压力的指标,以人口密度、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代表人口、富裕度和技术项,估计人口、富裕度、技术指标的弹性系数。将能源消费的空间差异性纳入模型,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市区的尺度估计北京市16个区各驱动力因素弹性变化的差异性,得到北京市区域内部能源消费变化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驱动力因素在不同区的变化并不均衡,每种驱动力因素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空间规律。由此,可针对不同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调控措施。
关键词: 能源消费 驱动因素 STIRPAT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等高草篱对坡耕地土壤苯磺隆残留迁移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北京市昌平区冬小麦田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对不同坡位(坡中和坡底)的土壤进行分层(0~5、5~10、10~15 cm)取样测定,研究了草木樨和狼尾草两种等高草篱在不同雨强(15、20 mm·h~(-1))和坡度(15%和20%)条件下对土壤苯磺隆残留迁移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干旱条件下,降雨后土壤苯磺隆残留纵向迁移特征明显,无明显的水平移动,亦未产生残留径流输出。草篱能够促进土壤中苯磺隆残留向下迁移,导致草篱带内和无草篱区域土壤中的残留纵向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草篱带内3个土层残留水平相近,而对应坡位无草篱区域残留主要滞留于土壤表层,并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雨强、草篱、坡度均对土壤苯磺隆残留量有显著影响,草篱的贡献超过雨强和坡度,成为影响坡耕地农药残留纵向迁移行为的首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设计试验优化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玛咖中芥子油苷的条件
《色谱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从玛咖中分离制备出两种芥子油苷,苄基芥子油苷(glucotropaeolin,GTL)和甲氧基苄基芥子油苷(glucolimnanthin,GLI)。使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分离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高分辨质谱对制备的组分进行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了两个组分GTL与GLI的HSCCC最佳分离条件:溶剂系统为正丁醇-乙腈-200 g/L硫酸铵溶液(1∶0.5∶2.4,v/v/v),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流动相流速2 mL/min,主机转速900 r/min,从玛咖根粗提物中一次性分离得到157.72 mg/kg纯度为97.9%的苄基芥子油苷和31.93 mg/kg的甲氧基苄基芥子油苷,固定相保留率达57.6%。该方法成本低,简便易行,样品损失量小,可大量循环进样制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草原与草坪 》 2016 CSCD
摘要: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等4个国家的2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带型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75条带,其中62条呈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PPB)为82.67%。2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0~0.87,平均为0.75,其中Algonquin与Phabulous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最高,达0.87,Sanditi,WL232和4020品种间,以及32IQ和Sequel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最低,均为0.60。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可将20个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6大类群,充分说明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达国家农业节水生态补偿的实践与经验启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当前,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建立农业节水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总结美国、日本和以色列开展农业节水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进行农业节水生态补偿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专利文献分析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在世界范围的研究布局和发展态势,基于德温特专利创新索引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 Index,DII)对2005—2013年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专利进行了计量学统计,并探讨了该技术的研究布局、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涉及的专利申请量逐渐增长,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较为活跃。中国是该技术领域主要的专利申请国,也是最大的技术来源国,其专利数量从2005年逐年上升,尤其是2009年以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相关专利涉及的学科领域呈现交叉趋势,技术布局广泛,主要涉及化学、仪器与仪表、工程学、水资源学等方面。土壤污染修复领域主题词聚类分析显示,土壤砷、镉、铅、铬污染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土壤污染物的稳定固化、植物修复、电动化修复、添加调理剂、土壤淋洗、离子束、分离回收等是可供采用的重要技术,并且2010年以后,污染物稳定固化、植物修复、添加调理剂修复技术的研发活动更为活跃。基于以上研究,认为今后应加强研发高效经济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注重已有专利成果的转化,促进专利的市场应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2014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我国小麦的育种水平、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利用21对核心SSR标记对2009-2014年参加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的430个品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21个SSR位点共检测到23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11.24个,平均基因多样性和多态性信息量(PIC)分别为0.73和0.70;从不同年份分析,参试品系的遗传多样性从2012年开始略有下降;从不同生态种植区域分析,参试品系的遗传多样性自北向南(北部冬麦区组至长江流域冬麦区组)呈明显下降趋势;UPGMA聚类、主坐标和群体结构分析均表明,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组的参试品系与其他区组的参试品系明显分开,且分别归属于不同亚类,显示出独特的生态区域类型;此外,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还揭示,71.9%的参试品系群体结构比较单一,其中长江流域组的参试品系最为单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3种性型花器官性别分化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西瓜3种性型(雌雄异花同株系、全雌系和完全花雄花系)的雄花、雌花和完全花3种花芽为材料,制成石蜡切片,进行西瓜花芽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西瓜3种性型之间性别分化起始及同种性别之间花器官发育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雄花、雌花和完全花3种花芽分化首先要经过一个两性期,即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同时存在时期,在两性期之前三者不存在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当花芽长度为0.8~1.0mm时两性期结束,开始雄花、雌花和完全花的差异发育,此后雄花和完全花的雄蕊原基快速增大,雌花和完全花的雌蕊原基开始分化为柱头和子房。在3种花芽发育过程中,完全花的花芽在两性期后明显比同时期的雄花、雌花的花芽长度更长。全雌系中的"畸形雌花"出现在两性期后,雌蕊原基的凹陷发育过程受阻,而本该停止发育的雄蕊原基继续分化,最终发育成可产生少量成熟花粉粒的雄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