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度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新疆制种基地甜玉米种子适宜收获期,为高活力甜玉米种子生产提供依据,选用4个甜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新疆制种基地甜玉米杂交种不同成熟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授粉后20~45d之间的不同收获期,参试品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生长势、干物质积累、抗冷性等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京科甜179和京科甜533在授粉后35d收获,京科甜183和京科甜158在授粉后40d收获时,各品种种子活力指标和生长指标值均达最大,抗冷性最强,为最适收获期;品种之间,最适收获期的发芽率为京科甜183(92.00%)>京科甜158(89.00%)>京科甜533(87.00%)>京科甜179(85.33%)。在抗冷性方面,京科甜183抗冷性最强,京科甜179抗冷性最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地区枣果农药残留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6
摘要:目的围绕我国北方地区枣果农药残留问题,开展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研究。方法采集北方地区枣果主产省份(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和山西)的102份枣果样品,对82种常用农药和23种禁限用农药进行检测,分别利用急性参考剂量(ARf D)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进行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并利用风险排序矩阵对检出农药进行风险大小的排序。结果 102份样品中89份样品检出了农药残留,共检出37种农药,其中2个样品检出农药残留超标,超标农药分别为多菌灵和氰戊菊酯。枣果中检出农药的急性膳食暴露风险(用%ARf D表示)介于0.00%~6.01%之间,平均值为1.82%;慢性膳食暴露风险(用%ADI表示)介于0.00%~0.21%之间,平均值为0.03%。根据农药残留风险得分,检出残留的37种农药可划分为4类,即高风险农药(2种)、中风险农药(3种)、低风险农药(13种)和极低风险农药(19种)。结论我国北方地区枣果中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98%的样品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限量标准,枣果中农药急性膳食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地虫硫磷、克百威、毒死蜱、联苯菊酯和唑螨酯是枣果中应重点关注的农药风险因子。
基于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方法的中国生猪空间流通模式
《地理科学 》 2016 CSCD
摘要: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手段研究中国省际间生猪流通问题,用GIS将整合后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研究中国19个省(市)的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与中国城市群可视化结果结合进行分析,归纳各城市群生猪流通现况,获得基于城市群发展的生猪空间流通模式,从空间角度分析中国整体生猪空间流通格局存在问题。结果显示,中国总体生猪流向有明显的"西猪东运,北猪南运"趋势,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主要3个吸纳外埠生猪供应地区,是中国整体生猪流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于BP模型和Ward法的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与分区
《地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揭示平谷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征;运用Ward法划分功能区,服务于平谷区乡村转型发展和功能区布局。结果表明:1在多项功能综合作用下,平谷区基本形成了"平原地区生产功能较强、镇中心及周边村域生活功能明显、山地区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功能分布格局。2基于评价结果和空间属性,平谷区划分为西部平原生产区、东部山地生态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中部近郊平原生活区、东部丘陵生态生活区和北部山地生态区。其中,西部平原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北部山地生态区是平谷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优势区域,分布相对集中。按照"强功能重优化、中等功能重提升、弱功能重改善"的原则提升乡村地域功能,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糖转运蛋白基因TaSWEET6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SWEET基因家族是一类糖转运蛋白,参与生殖发育、衰老、逆境响应等多个生理过程。为研究小麦SWEET基因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及其在花药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普通六倍体小麦中克隆出TaSWEET6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U936097)后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同源蛋白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时分析TaSWEET6基因于普通六倍体小麦在正常生长情况下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不同组织器官中和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中的表达模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aSWEET6基因包含1个732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43个氨基酸。跨膜结构分析得知,TaSWEET6蛋白包含2个Mtn3_slv跨膜结构域和1个起连接作用的跨膜-螺旋。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TaSWEET6蛋白与大麦处于同一分支,其亲缘关系最近。中国春缺四体定位表明,TaSWEET6基因位于7D染色体上。表达分析表明,TaSWEET6基因在小麦根、茎、叶、种子、小花(除去雄蕊)、各时期雄蕊中均有表达,小孢子时期雄蕊表达量最高;在低温、干旱、NaCl和ABA胁迫处理下,TaSWEET6基因表达均有上调;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在不育环境(低温短日照)下,TaSWEET6基因在雄蕊发育关键时期(二分体时期)高度表达。说明小麦TaSWET6基因可能参与了多种逆境应答反应,并在小麦雄蕊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abVIEW的显微镜自动控制设计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方便CCD相机采集显微镜下的图像,对显微镜的控制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实现显微镜自动控制的方法;利用THB6128芯片驱动步进电机实现焦距的电控调节,利用PT4115芯片控制LED灯实现照明灯光亮暗的调节,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平台开发主控制程序搭建外围硬件,实现显微镜的自动控制;实验证明,上位机运用程序通过串口进行数据通信向下位机发送指令,通过调节LED灯的亮暗以及步进电机转动带动载物台的上下移动,实现了在一个合适的光照和焦距下获取清晰的图像;使显微镜控制更加的简化与精确,便于图像的采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水体硝态氮对黄菖蒲生长及其氮吸收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挺水植物在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为对象,通过模拟水培实验,对比研究了6种水体硝态氮质量浓度(10.68、23.88、42.22、63.33、82.92、97.13 mg·L~(-1))下,黄菖蒲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含量、氮累计吸收量以及对硝态氮去除效果的差异,以期明确模拟水体硝态氮质量浓度对黄菖蒲生长及其氮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不同硝态氮质量浓度对黄菖蒲地上部分(茎叶)生长的影响大于地下部分(根);当硝态氮质量浓度为10.68 mg·L~(-1)时,黄菖蒲的根冠比增加;当硝态氮质量浓度为42.22~97.13 mg·L~(-1)时,黄菖蒲的根冠比减少.其次,黄菖蒲适宜生长的硝态氮质量浓度为23.88~63.33 mg·L~(-1);硝态氮质量浓度低于10.68 mg·L-1或高于82.92mg·L-1时,均会对黄菖蒲的叶绿素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再次,黄菖蒲对氮的累积量随硝态氮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地下部分对氮的累积能力优于地上部分;6种浓度下,单株黄菖蒲的氮累计吸收量为10.56~75.43 mg,其地下部分依次为地上部分的7.2、2.3、2.5、2.1、1.6以及1.5倍.此外,黄菖蒲对氮的利用效率与硝态氮质量浓度之间成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且地上部分的氮利用效率高于地下部分.最后,黄菖蒲对硝态氮的去除率随硝态氮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6种浓度下黄菖蒲对硝态氮的去除率介于94.9%和99.3%之间,且水体中硝态氮质量浓度随时间延续呈指数函数降低.结果表明,黄菖蒲对硝态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黄菖蒲的生长及其对氮的吸收与去除效率受水体硝态氮质量浓度影响显著,且地上部分较地下部分更为敏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6
摘要:真菌毒素是一类由产毒丝状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能诱发人畜各种生理损害,是世界各地食品和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建立高效的真菌毒素分析方法将有效降低真菌毒素的暴露风险,复杂基质中多种真菌毒素的联合提取净化和检测是建立这类分析技术的前提保证。Qu ECh 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 and safe)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回收率高、试剂用量少、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可同时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等优点。本文根据Qu ECh ERS前处理技术的特点,结合样品真菌毒素的理化性质和污染特点,对Qu ECh ERS-UPLC-MS/MS技术在真菌毒素分析中的应用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真菌毒素 食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ED白光处理对番茄贮藏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番茄为试材,研究了LED白光照射处理对番茄的保鲜效果的影响,为改善采后品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LED白光处理可有效维持番茄的感官品质,延缓其水分损失,并且不影响番茄的色泽。除此之外,还能够较好地抑制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等营养物质的降解,提高番茄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强番茄的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