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建议
《天津农林科技 》 2015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发展存在目标定位没有特色、设施选择存在一定盲目性和科技人员较少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科技园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包括确保政策支持、优化经营方式、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强化市场导向作用等措施。希望对山西省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食用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子标记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了探讨RAPD在食用菌遗传多样性鉴定中的应用,用RAPD方法对5种食用菌子实体和菌丝体进行研究,RAPD可在一次试验中同时观察到大量的DNA多态性片段,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等优点。电泳分析结果表明,RAPD很明显地区分了这5种食用菌。说明RAPD不仅对食用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的应用前景广阔,而且在食用菌的菌株鉴定上具有很大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棉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性和聚类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对23个晋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品种(系)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枯萎病病情指数、黄萎病病情指数差异较大,其次是产量性状差异明显。"1106"、"1110"、"1112"在子棉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方面表现较好。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大小顺序为子棉产量>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子指>衣指>株高>第一果枝节位>衣分>生育期;纤维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均较小,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23个陆地棉品种(系)聚为A、B两个类群,A为产量中等偏下、抗病性较差、品质中等偏上的代表群;B为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差的代表群。
关键词: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 农艺性状 变异系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目的]研究甜玉米5种种植模式间经济效益的差异。[方法]以迪甜6号为材料,研究了甜玉米一年一茬、一年两茬栽培、以及甜玉米与小麦、蔬菜(马铃薯、辣椒)间套复种的5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效益。[结果]甜玉米一年两茬栽培、甜玉米与小麦、蔬菜(马铃薯、辣椒)间套复种的种植效益均高于甜玉米单作。一年两茬种植效益最高,两茬合计93 937.5元/hm2,抛去平均投资18 480元/hm2,纯收益增加41 610元。小麦复播甜玉米模式较小麦单播模式收益增加39 060元/hm2;抛去平均投资13 560元/hm2,纯收益增加25 500元。甜玉米间作马铃薯种植效益为71 460元/hm2;套播辣椒种植效益63 750元。[结论]甜玉米5种种植模式间经济效益存在极显著差异。农户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间套种模式,提高甜玉米种植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种质CH09W80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CH09W80是由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与高抗小麦白粉病品种晋太170杂交/回交选育出的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苗期对我国广泛流行的白粉菌株E09,E20,E21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抗性表现与其亲本TAI7047相似。CH09W80与感病亲本绵阳11杂交F1及F2遗传群体接种E09成株鉴定结果表明,CH09W80的抗白粉病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以432对SSR标记对抗感亲本CH09W80和绵阳11及其F2抗感池进行筛选,获得3对具有多态性SSR标记。根据这3对标记在小麦染色体上的位置,推测CH09W80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位于2AL染色体上,其抗性来源于中间偃麦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分子育种研究进展IV.小麦相关分子标记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随着小麦相关近缘种以及不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运用各类分子技术对小麦相关功能基因进行定位、克隆和应用,对于改良小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子标记技术能够对目标基因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鉴定外源染色体片段等。对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新的展望,为进一步进行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分子育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