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播种期与播种量对宁冬10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宁夏农林科技 》 2009
摘要: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方法探讨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处理对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新品种"宁冬10号"田间群体、产量构成三因素变化以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田间总茎数随播种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趋于降低;不同播种期和密度处理对"宁冬10号"籽粒产量及产量三因素的影响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种期的影响;适播处理(9月28日)产量显著高于晚播;播种期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的影响显著,对籽粒硬度影响不显著;播种期对品质的影响大于密度。"宁冬10号"在宁夏引黄灌区适宜播种期为9月底至10月上旬,每667㎡适宜播种密度为40~45万粒。


油桃设施促早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北方园艺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引进早油2号、中油桃4号、中油桃5号、早油蟠桃、红山灯、丽春、超红珠、曙光、大早红9个品种进行日光温室促早栽培。结果表明:采用常规环境调控措施,在宁夏银川地区提前75d成熟。各品种以大早红和早油蟠桃成熟较早,红山灯产量最高,口味也较好且色泽艳丽,着色度较高,香味浓郁,其次为中油4号、中油桃5号、丽春。


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枸杞园害虫的风险性评估与防治策略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农田生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中,成灾性害虫爆发的事件多为群落内部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建立了枸杞害虫风险评估体系的2亚体系、5方面、14个指标的综合评价系统,并同时运用害虫风险指数法与经验公式法对宁夏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枸杞园主要害虫进行了风险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自生园枸杞瘿螨、枸杞蚜虫、枸杞木虱为频发性成灾害虫,枸杞负泥虫、枸杞实蝇、枸杞红瘿蚊、枸杞蛀果蛾为偶发性成灾害虫;有机园频发性成灾害虫与自生园一致,枸杞裸蓟马、枸杞红瘿蚊、枸杞蛀果蛾为偶发性成灾害虫;化防园枸杞瘿螨、枸杞蚜虫、枸杞木虱、枸杞裸蓟马为频发性成灾害虫,枸杞红瘿蚊、枸杞蛀果蛾为偶发性成灾害虫.对枸杞园害虫亚群落的分割为最优5分割,分别为萌芽期、盛发Ⅰ期、休眠期、盛发Ⅱ期和衰退期.相关系数矩阵表明,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枸杞园害虫种群动态显著相关,说明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枸杞园害虫种群动态基本一致,每年均有两个建群期,一个指数增长期.综上确定萌芽期中后期至盛发Ⅰ期前期、盛发Ⅰ期中期、休眠期晚期至盛发Ⅱ期前期为最佳防治阶段,是控制害虫的关键时期.


2008年初的不良天气对灵武长枣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宁夏农林科技 》 2009
摘要:据灵武市气象站记录,2008年元月29日~2月12日灵武市-20℃的低温持续时间达13天;元月13日~2月24日降雪天气又达10天;2月1日绝对最低气温为-26.7℃;灵武园艺试验场的地面温度为-30℃。为了搞清受冻程度,分析受冻原因,提出补救措施,也为今后的预防冻害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8年3月2日~7月24日在灵武、银川等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果园进行冻害调查和跟踪观察受冻后的恢复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灵武长枣树势已得到了恢复,但减产60%左右。


优质高产粳型水稻新品种宁粳43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 2009
摘要:宁粳43号系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水稻室选育的优质晚熟水稻新品种,2009年3月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过多年的试验与示范,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


不同价态离子对保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植物营养需要常见阳离子Fe3+、A l3+、Ca2+、Mg2+、K+、Na+,阴离子C l-、SO42-、CO32-、H2PO4-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阴、阳离子对保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种离子浓度的增加,保水剂的吸水倍率下降,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各种阳离子对保水剂DM吸水倍率影响的顺序为:A l3+>Fe3+>Mg2+>Ca2+>Na+>K+;对保水剂PRKM吸水倍率影响的顺序为:A l3+、Fe3+>Mg2+>Ca2+>Na+>K+。对这两种保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得出的共同结论为:三价阳离子>二价阳离子>一价阳离子。各种阴离子对DM吸水倍率影响的顺序为:C l-、CO32->H2PO4-、SO42-;对PRKM吸水倍率影响的顺序为:C l-、CO32->SO42->H2PO4-。试验结果并没出现高价阴离子比低价阴离子对保水剂吸水倍率影响大的情况。


宁夏苜蓿褐斑病预测预报模型的研究与建立
《宁夏农林科技 》 2009
摘要:在2002-2005年苜蓿褐斑病预测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补充2006-2008年3年苜蓿褐斑病发生规律的系统调查数据,结合日均温、降雨量、湿度及天敌等因子,对南部山区苜蓿褐斑病进行相关因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苜蓿褐斑病发生的关键因子[1],改进和完善苜蓿主要病虫害的预测模型,建立了苜蓿褐斑病预测模型y:=2.758x3-171.334。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极为显著,历史拟合率均为100%,说明建立预测预报的方法是准确的,精度高且简便易行,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