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在肥料田间试验设计、操作和结果分析中常见的问题
《宁夏农林科技 》 2009
摘要:田间试验主要指小区试验,其方案设计、操作技术直接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重大影响,而结果分析必须按统计学原理进行判断、分析,结论要准确。


几种石灰性土壤游离氨基酸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3种石灰性土壤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垆土、红油土、淋溶褐土0~20 cm土层游离氨基酸(以N计,下同)含量为7.18、7.42、7.41 mg/kg,分别占可溶性有机氮(SON)的30.53%、19.23%和17.50%,占全氮的0.74%、0.71%和0.71%。土壤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无显著影响,而对游离氨基酸占SON的比例有显著影响。林地有机层的游离氨基酸为10.95~25.47 mg/kg,约为林地0~20 cm土层(7.32 mg/kg)的2.5倍。林地(7.32 mg/kg)与农田0~20 cm土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7.18 mg/kg)相当。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SON、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等土壤肥力之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游离氨基酸 SON(可溶性有机氮) 土壤养分


野生稻DNA导入后代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多年鉴定了21份普通野生稻(AA染色体组)DNA导入后代株系对稻瘟病的抗性,筛选出3个稳定抗病的后代株系2005D3-60、2005D3-136和2005D3-112,以其与感病地方品种白皮稻的杂交F1代和F2代为材料,初步分析了导入后代对稻瘟病菌系01-13-1的抗性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F1代对01-13-1菌系全部表现抗病,说明其抗病性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2005D3-60/白皮稻和2005D3-136/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说明对01-13-1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基因存在互补作用,而05D3-112/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27∶37,说明其抗病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亦存在互补作用;3个组合正反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1代分离比例相同,说明导入系中抗稻瘟病性状属细胞核遗传。


银北灌区菜用早熟马铃薯种薯春种秋繁比较试验
《宁夏农林科技 》 2009
摘要:脱毒种薯春种夏收薯块利用药剂处理打破休眠以氯乙醇效果最好,出苗率为100%,硫脲和赤霉素处理出苗率均不足10%;从产量看,氯乙醇处理的为最高933kg/667m2,赤霉素、硫脲处理的比较低,分别为86.8kg/667m2和248.13kg/667m2。秋季栽培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天数较短,氯乙醇处理为60天,赤霉素、硫脲处理因出苗迟,只有38天和40天,同时生育期中大于15℃的有效积温不够,导致植株生长量小,光合产物积累少,地下部薯块膨大慢,产量低。因此,早播种,早出苗,在7月上旬播种成为秋繁种薯成功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2007年用2006年秋繁种薯进行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秋繁种薯春种夏收与对照相比,生育期相近,薯块单株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比对照高,每667m2比对照增产16.39%。说明用春种秋繁种薯解决宁夏引黄灌区春种菜用早熟马铃薯种薯供应是可行的。


宁夏扬黄新灌区农业生产模式与人均纯收入关系研究
《农业科学研究 》 2009
摘要:通过多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因子对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设施温室>牧草>养殖.双因子协作对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牧草×设施温室>经济作物×牧草>粮食×养殖>牧草×养殖>粮食×牧草>粮食×设施温室>经济作物×养殖.通径分析表明,牧草种植面积与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牧草种植面积对人均纯收入的直接效应值大于相关系数.宁夏扬黄新灌区的发展需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只有使农业和牧业有效地结合,提高系统的耦合性,才能显著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作物种类对中国2种典型土壤中铜锌有效性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防治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不同作物对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采集2种典型土壤——红壤和黄泥土,人工制成铜锌单一与复合污染的土壤(铜为50mg/kg、锌为200mg/kg),进行盆栽试验,观察了小麦、油菜、番茄和小白菜4种作物的生物量、铜锌浓度及土壤有效态铜锌浓度。结果表明:(1)在2种土壤上,4种作物的生物量均小于没有污染的对照,且铜锌复合污染的作物生物量总体上比铜锌单一污染的低;(2)4种作物在红壤和黄泥土上种植对土壤有效态铜、锌浓度影响的趋势一致,均为种植番茄后铜锌污染土壤的有效态铜、锌浓度最高,油菜和小白菜次之,小麦最低,即番茄>油菜和小白菜>小麦,与作物中铜、锌浓度以及富集系数的高低顺序完全相反;(3)对照、铜锌单一与复合污染土壤pH变化均不甚明显;(4)作物对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并不只是通过提高土壤pH来降低有效态铜、锌浓度,对铜锌的吸收富集作用是降低其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不同农艺措施下温室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日光温室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质量退化的问题,研究了5种不同的农艺处理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用菊花和番茄轮作、番茄嫁接2个处理对提高不同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显著;夏季石灰氮消毒处理对提高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效果显著;夏季填闲大葱对前季作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后季作物。番茄产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可以作为设施蔬菜敏感的土壤酶学指标。在难以进行轮作的以番茄生产为主的地区,采取嫁接栽培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在有条件轮作地区,采取食用菊花与番茄轮作,对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栽培效益方面有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