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甲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除草剂甲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土壤添加法测定了在不同甲咪唑烟酸土壤残留浓度(0~1.2mg·kg-1)下麦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甲咪唑烟酸残留浓度的增加,麦苗的株高、单株鲜重和干重呈现降低的趋势,添加甲咪唑烟酸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地上部,导致麦苗根冠比下降和生长不均衡。甲咪唑烟酸处理均引起麦苗叶片叶绿素减少,暗呼吸速率上升。土壤中甲咪唑烟酸浓度较高时小麦光合速率显著受到抑制,1.2mg·kg-1处理的抑制率最大,达38.39%,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限制导致的。以上结果说明,甲咪唑烟酸土壤残留会对后茬小麦产生严重的影响,生产中应注意控制甲咪唑烟酸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和建议
《河南农业 》 2013
摘要:一、实现农业机械化对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和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的规模化应用靠农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科技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也带来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新需求和发挥农机化作用的新空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转变。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化学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适宜豫西烟区的烤烟主栽品种以及烤烟最佳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移栽后35d,以中烟100品种株高最高,不同密度水平烤烟株高、茎围、叶片数和叶面积差异不显著;在移栽后60d,烤烟叶面积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排序为品种>施氮量>密度,获得最高产量的组合为A3B3C3(即品种为豫烟6号,密度18 000株/hm2,施氮量90.0kg/hm2);对产值的影响排序为品种>密度>施氮量,获得最高产值的组合为A1B2C2(即品种为秦烟96,密度16 500株/hm2,施氮量67.5kg/hm2),其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分别为62 770.5元/hm2、19.21元/kg和58.6%。烤烟品种对总糖和还原糖影响最大,施氮量增加使烟叶总氮含量增加。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选择秦烟96、种植密度16 500株/hm2、氮肥施用量67.5kg/hm2较为适宜,可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烤烟 氮用量 密度 品种 农艺性状 经济性状 化学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2毒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鼠源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成并鉴定T 2毒素人工抗原,通过动物免疫制备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鼠源T 2毒素多克隆抗血清。采用琥珀酸酐法将T 2毒素活化为T 2HS,T 2HS在碳二亚胺(EDC)作用下与牛血清白蛋白(BSA)或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合成免疫抗原T 2 BSA和检测抗原T 2OVA,经鉴定后,分别按30、50μg/只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共免疫4次,每次间隔4周,最后1次免疫10d后,断尾采血,制备多抗血清。利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血清效价,间接竞争ELISA测定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免疫的6只小鼠效价均达到了1∶104以上,2号小鼠多抗血清的敏感性最好,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324ng/mL,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成功合成了T 2毒素人工抗原,制备了多克隆抗体血清,为T 2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阳牛BoLA-DRA基因编码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牛业科学 》 2013
摘要:[目的]预测南阳牛BoLA-DRA编码蛋白区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结果]DRA基因与其它物种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0%以上。进化树分析羊与牛在同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BoLA-DRA编码蛋白为疏水性蛋白,1个跨膜螺旋的膜蛋白,7个功能结构域,6个翻译后修饰位点。预测N末端包含信号肽序列,其切割位点位于26~27位的氨基酸之间。亚细胞定位该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由α螺旋结构,β折叠结构、β转角结构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形成二级结构。[结论]本试验初步获得了BoLA-DRA编码蛋白区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
关键词: 牛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DRA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主要花生品种品质性状关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全国的136个花生主要育成品种及育种骨干亲本作为供试群体,测定其蛋白质、脂肪及油酸含量等性状。选用64个均匀分布在复合遗传图谱不同遗传连锁群上多态性较好的SSR标记进行多位点扫描。通过标记的基因型值,利用Structure软件对群体进行结构划分并得到矫正Q值,采用Tassel软件中GLM(Q)方法将供试花生品种连续3年的品质性状与SSR标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依据基因型数据对材料群的结构划分,供试群体最终可被划分为5个亚群,群体特点和结构分析表明供试的花生材料适合关联分析;(2)通过关联分析,发掘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分别有18个、31个和26个;(3)通过综合分析,能够连续3年重复检测出与品质性状关联的SSR位点4个,共计等位变异位点40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水稻气象灾害因子分析及主要灾害发生区划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去除水稻趋势产量,从中提取气象产量,并与相邻气象站名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找出与气象产量相关度较高的气象灾害因子,进一步利用线性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水稻产量预测模型,确定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结果表明,分蘖前期平均气温、抽穗开花期平均气温、抽穗开花期日照时数、分蘖后期至抽穗开花期降水量对研究区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可分别作为低温冷害、高温热害、阴雨寡照及干旱发生的区划指标。河南省内,黄河沿岸即开封、濮阳一带属相对较易发生低温冷害地区,信阳淮河以南地区属相对较易发生高温热害地区,信阳淮河以北地区属较易发生阴雨寡照地区,黄河以北水稻种植区属相对较易发生干旱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
《现代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在对中原经济区农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数综合分析法,从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协调性5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估,据此诊断出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研制出了传统农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必须要走的3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链,启动工业化进程。二是引导这些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在城镇及产业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以产业集聚促人口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深化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三化” 协调发展 现状评估 实现路径 中原经济区 农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西门塔尔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因素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影响西门塔尔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因素,提高供体母牛利用率、加速胚胎移植技术产业化。以头均回收胚数和头均可用胚数为主要技术指标,在湖北和内蒙古乌拉盖进行超排试验,比较经产牛与青年牛、中科院产与加拿大产FSH以及两种不同超排方案及不同季节等因素对超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农区,青年母牛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头均可用胚数分别为9.8、7.5枚,经产母牛分别为7.5、4.2枚,青年母牛显著高于经产母牛(P<0.05);在牧区,青年母牛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10.3、8.4枚,经产母牛分别为8.0、5.5枚,青年母牛显著高于经产母牛(P<0.05)。(2)在农区,使用中科院产FSH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8.0、4.8枚,使用加拿大产FSH分别为9.0、5.9枚,中科院产FSH与加拿大产FS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牧区,使用中科院产FSH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8.8、5.5枚,使用加拿大产FSH分别为9.5、6.5枚,中科院产FSH与加拿大产FSH之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3)在牧区,方案A(FSH+PG)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7.5、4.8枚,方案B(CIDR+E2+P4+FSH+PG)分别为10.5、8.0枚,方案B显著高于方案A(P<0.05);在农区,方案A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7.0、4.2枚,方案B分别为9.6、7.1枚,方案B亦显著高于方案A(P<0.05)。(4)在牧区,夏季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9.6、7.5枚,春季分别为6.0、3.5枚,夏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在农区,春季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8.2、5.4枚,秋季分别为9.0、6.7枚,春季与秋季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1)青年母牛可作为供体牛的首选;(2)中科院产FSH能获得好的超排效果,且价格便宜,应为超排首选;(3)CIDR+E2+P4+FSH+PG法的超排效果优于FSH+PG法,前者为首选超排方案;(4)牧区应在夏季超排,农区应在春季和秋季超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功能化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烯丙基罗丹明B为荧光染料,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均一的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并通过磺化反应,在荧光微球表面引入功能基——磺酸基。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产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荧光性能好且稳定;电导率测定表明,微球表面磺酸基的含量较高,约为90μmol/g;荧光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明,聚合在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中的烯丙基罗丹明B具有和烯丙基罗丹明B一致的性质,并证实磺酸基聚苯乙烯共聚荧光微球和烯丙基罗丹明B在乙醇中具有不同的荧光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