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州湾双斑蟳栖息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双斑蟳栖息分布规律,实验根据2011—2016年多个季度航次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可加模型(GAM)以及随机森林3种物种分布模型(SDMs)方法,结合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累积偏差解释率和交叉检验等评判指标筛选和构建了双斑蟳栖息分布模型,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双斑蟳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模型在解释因子与响应变量间的关系上基本一致;其中GAM在模型拟合上具有优势,而随机森林的预测性能明显高于传统的GLM和GAM。双斑蟳相对渔获量在年份和月份间的变异性最为显著,两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在18%和3.8%以上。水深和表层盐度对双斑蟳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大,均与双斑蟳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双斑蟳分布总体呈现冬季相对较高,夏季东北部海域高、西南部低的特点,与海州湾水深分布特点基本一致。本研究还根据FVCOM(finite-volume coasta ocean model)模拟环境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分布模型估计了双斑蟳在海州湾海域2011年各个季节的空间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双斑蟳 广义线性模型(GLM) 广义可加模型(GAM) 随机森林 模型比较 交叉检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对循环水养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及机理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臭氧对循环水系统养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及作用机理,开展3种不同臭氧投加量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氨氮、亚硝酸盐等作用影响的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臭氧优先与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其次为亚硝酸盐,然后才是氧化氨氮;臭氧对有机物的去除是选择性的,优先降低UV_(254)和水色,对于COD和DOC处理效果不明显,但能显著提高养殖水的可生化性; 15 mg/L的臭氧投加量可取得较经济适宜的净化效果,对于UV_(254)、亚硝酸盐、水色、COD分别可降低73. 86%、92. 35%、37. 52%和16. 43%,并将DOC/UV_(254)比值升高到448. 86 (cm·mg)/L,显著提高养殖水的可生化性。研究表明:臭氧氧化技术在养殖水体净化处理中发挥了良好作用,针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臭氧投加量对于提高净化处理效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臭氧氧化 有机物 净化去除 臭氧投加量 循环水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洋海山及其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山作为深海大洋独特地貌,尽管其研究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但对大洋海山的形成、地质特征、动力学特性、生态环境等方面了解甚少。随着人们认识海洋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回声探测、无人潜水器和卫星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对大洋海山的系统探索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大洋海山研究已成为当代人们所渴求探索的领域之一。本文对大洋海山的研究历程、分类、生物群落特征、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维持海山区高生物量的机制进行了总结。目前全球海山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式,其分类一是基于构造特征,可将海山分为板块内海山、大洋中脊海山和岛弧海山;二是基于山顶到海表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海山为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形成了高生物量、高生物多样性和高生物独有性等三种主要的生物群落特征,使海山成为世界海洋渔业的重点海域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海山突出的地形对大洋环流造成阻隔,因而在海山周围形成了其独特的水文环境,其中海山环流和上升流是其两种典型代表,这些独特的水文环境特征对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海山区的高生物量主要通过上升流输送、地形诱捕和海流水平输送三种机制维持,三种机制对支撑海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至关重要。
关键词: 研究历程 分类 生物群落 水文环境 维持高生物量的机制 海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LM模型Logistic回归的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判别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是重要的海洋经济贝类和海水养殖品种,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特点,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存在表型差异。本研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了胶州湾与天鹅湖菲律宾蛤仔壳长(SL)与壳高(SH)、壳宽(SW)和活体重(W)的回归方程,定量分析了两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学差异。由于其近似圆形的形态使得所能测量的外部指标较少,限制了传统形态测量学在其地理群体判别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了将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广义线性模型(GLM)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判别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的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天鹅湖群体比胶州湾群体具有更高的SH/SL和SW/SL比值,壳形椭圆较圆且隆起程度高,"凸"形明显;基于GLM模型的Logistic回归能够快速准确地判别菲律宾蛤仔的地理群体归属,判别正确率高达94.23%。本研究为双壳类物种地理群体判别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形态变异 地理群体 广义线性模型 逻辑斯蒂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丰容对早期发育阶段许氏平鲉趋礁行为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测了不同环境丰容水平下培育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仔、稚、幼鱼的趋礁行为反应,统计分析了两种结构模型礁对实验鱼的诱集效果,初步探究了环境丰容对实验鱼趋礁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许氏平鲉仔、稚、幼鱼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习性与趋礁行为特性,未放入模型礁前,稚鱼在水槽中分布较分散,仔、幼鱼则集中于水槽四周阴影区域,中央区域分布极少;放入模型礁后,仔、稚鱼在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无显著变化(P>0.05);幼鱼则由1.11%分别增大至47.78%(塔型礁)和54.44%(管型礁)(P<0.01),随着个体生长发育,其趋礁性显著增强。环境丰容25 d(即48日龄的稚鱼),对实验鱼群体重心与模型礁的平均距离D_(gr)、个体与模型礁的平均距离D_(fr)、个体间的平均距离D_(ff)及实验鱼在水槽中央区域(VI区)的平均分布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环境丰容47 d(即70日龄的幼鱼),未放入模型礁前,高水平丰容组(EH组)幼鱼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C组)(P<0.05),低水平丰容组(EL组)与C组、EH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D_(gr)与D_(fr)大小顺序为:EL组>C组>EH组;放入模型礁后,各处理组幼鱼在模型礁区域(VI区)的平均分布率:EL组>C组>EH组,Dfr与Dff大小顺序为:EL组 关键词:
环境丰容
许氏平鲉
早期发育阶段
趋礁行为
人工鱼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沉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造成岩作用(structural diagenesis)是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构造作用、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变形构造和变形效应与沉积物(岩)成岩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构造及变形过程通过影响成岩流体流动对成岩作用非均质性产生重要影响;与变形构造相关的成岩作用研究则有助于揭示储层成岩演化、流体流动以及构造活动时期、期次及速率等重要信息。构造成岩作用提供了构造—成岩格架下探讨储层演化的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这一思路在储层成因与预测、致密化机制及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方面的应用。碳酸盐岩变形条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较薄弱,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亟待建立考虑碳酸盐岩在内的新的变形条带分类体系。目前,不同变形构造之间的研究程度不均衡,变形条带与裂缝几乎构成了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的主体;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砂岩脉等变形构造有关的构造成岩作用研究有待强化。变形构造空间分布预测及其对流体流动影响的研究要综合岩芯、露头及数值模拟等多种资料与方法。国内学者就中国中西部盆地深层系构造作用对储层演化的物理影响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构造作用对储层化学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起步;未来应重视运用构造成岩作用思路探究储层演化与分布的动力机制和过程,推进储层成岩动力学过程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陶纪双头笔石类的分支起源研究
《古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浙西中-上奥陶统胡乐组、鄂西上奥陶统庙坡组的笔石材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早期双头笔石类及其相关类群的分支系统学研究。该分支分析共选择13个生物分类单元,其中,早期双头笔石类群包括Jiangxigraptus mui,J.wuningensis,J.sextans,J.vagus,J.intortus和Dicranograptus irregularis,相关的双列笔石类群包括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U.sinicus,Archiclimacograptus caelatus,Dicaulograptus hystrix,Undulograptus?praesextans和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外类群为Exigraptus uniformis。针对该分析类群特点,共选择"始端发育及构造"、"胞管形态特征"等25个性状。另外,还特别选择"生物地层信息",作为性状之一进行对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双头笔石类是一个独立的单系群,其起源经历两枝分叉—攀合—再分叉—仅始部攀合的演变过程。始部攀合、末端分叉的Dicranograptus很可能由完全分叉的Jiangxigraptus或Dicellograptus衍生而来。分类单元的地层延限分布与这一演化序列的分支节点基本相符,因此从地层发生的角度也验证了Dicranograptus的"始部攀合"是一种衍征。含与不含"生物地层时代属性"这一性状的对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反映所选分类单元的起源先后关系与其地层记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无"幽灵谱系"现象。该分支分析还表明,以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和Jiangxigraptus mui为代表的"两枝单列上斜"的特征在达瑞威尔期可能独立发生两次,这一现象很可能是一种趋同或重复演化,而不是系统演化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因子对玫瑰红红球菌XH2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株XH2是从虾池养殖中后期(50 d)水体环境中筛选的1株具有氨氮去除功能的菌株,经16S rDNA测序和Biolog生化鉴定,该菌株为玫瑰红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分析发现,该菌株在盐度为5~45、p H为6.0~9.0、温度为15℃~45℃、通气量为1~2 L/min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菌量最高可达1.03×10~9 cells/ml。在盐度为25~45、pH为6.0~9.0、温度为15℃~30℃、通气量为1~2 L/min的条件下,菌株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显著(P<0.05),在第1~3天对培养液中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0.0%~100.0%,而各实验组中,亚硝酸盐氮浓度无明显变化。结果显示,菌株XH2对盐度、p H、温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大部分水产养殖池塘水体的盐度、温度、pH变动区间大体一致;其对水体氨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可作为养殖池塘水体氨氮防控菌剂产品研发的备选菌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船冷藏鱼舱蒸发盘管传热特性仿真研究
《船舶工程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冷藏鱼舱内的制冷通常采用蒸发盘管形式,由于吸收式尾气制冷装置的制冷功率受限于渔船主机功率,为保证渔获物得到足够的冷量,应对鱼舱内的蒸发盘管布置进行优化。利用专业多物理场仿真软件,根据上海市36 m标准化桁杆拖网渔船冷藏鱼舱的实际布置和装载情况,基于氨-水吸收式制冷方式,对渔获物模型简化、多种盘管布置下的温度场分布、蒸发温度对温度场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对比研究蒸发盘管总长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布置在鱼舱顶部、侧壁以及顶部与侧壁3种方式下的制冷效果,结果表明盘管全布置在舱顶对中心渔获物冷却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