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卵形鲳鲹AQP1a分子特征及其对急性盐度胁迫的表达响应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s)是由内在膜蛋白组成的超家族,介导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对渗透压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AQP1a在急性盐度胁迫下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渗透压调节作用,该研究获得AQP1a基因。基因全长1 078 bp,开放阅读框786 bp,编码261个氨基酸,具有MIP家族特有序列(HINPAVTLG)和2个天冬酰胺-脯氨酸-丙氨酸蛋白基序。q RT-PCR结果显示,AQP1a在11个被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和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在急性盐度胁迫下,当转入淡水时,AQP1a在鳃的表达量在第4小时显著上升,而在肾和肠中没有显著变化;当转入盐度10和20海水时,鳃中AQP1a的表达量在第2和第4小时显著升高,然后下降趋于稳定;转入盐度10海水时,肠中AQP1a的表达量均上升,肾中AQP1a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转入盐度20海水时,肠中AQP1a的表达量仅在第4、第8和第48小时显著上升,肾中AQP1a的表达量在第12小时达到最大;转入盐度40海水中,鳃中AQP1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相反,在肾和肠中AQP1a的表达量均明显上调。这些结果反映了AQP1a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特异性,证实了AQP1a在卵形鲳鲹盐度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驯化对虹鳟鳃、肌肉和肝脏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养殖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品质优于淡水养殖,但在海水驯化过程中会造成虹鳟死亡。为探究虹鳟在海水驯化过程的适应机制,本实验测定了海水驯化前后虹鳟鳃、肌肉和肝脏中磷脂脂肪酸的组成。研究显示,3种组织器官共检测出15~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6:0),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油酸(Oleic acid,18:1n9),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DHA(Docosahexaenoic acid,22:6n3)。海水驯化可显著影响膜磷脂的不饱和指数(Unsaturated index;UI)、不饱和率(Unsaturated to saturated fatty acids ratio;U/S)、平均脂肪酸长度(Average number of C-atoms of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LENGTH),且膜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海水驯化后,肌肉和鳃膜磷脂中SFA的比例显著上升,这使生物膜黏稠性(刚性)和抗氧化性提高,为了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排泄多余离子,鳃中磷脂需要富集更多PUFA,尤其是与Na+/K+-ATP酶活性相关的花生四烯酸(20:4n6;ARA)和DHA(22:6n3)。与肌肉和鳃不同,肝脏膜磷脂中PUFA和MUFA均显著增加,使得膜流动性提高,代谢效率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4个花刺参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我国南海涠洲岛、临高、琼海和三亚4个地区采集野生花刺参。利用线粒体cox1对这4个花刺参群体83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共检测到34个多态位点和23个单倍型。4个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28~0.01684,单倍型多样性为0.30719~0.96190。Tajima′s D检验的结果显示,涠洲岛、三亚和琼海群体符合中性进化模型。4个群体的邻接结果显示,涠洲岛先与临高群体聚集在一起,再与三亚聚集,最后与琼海聚集。临高群体和涠洲岛群体之间,三亚群体和琼海群体之间不存在遗传分化,其余群体间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4个群体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流。群体间未形成完全隔阂的地理群体。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占87.20%,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12.80%。从单倍型邻接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中未发现有地理谱系结构的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
《科学通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生代期间,华北与华南地块受西太平洋的板块俯冲过程、东亚大陆边缘深浅部过程的影响,其构造、岩浆、成矿、地貌演化趋势表现出一些共性,但也存在显著差异,其动力机制一般认为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致,但是它们是如何关联的,长期未得到解决,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存在巨大争论.本文系统评述了近十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的构造变形分析、岩浆岩年代学、层析成像等多学科成就,简要探讨了前燕山期的中国陆块的最终聚合、统一陆缘的形成,随后主要侧重综述侏罗纪、白垩纪东亚洋陆过渡带燕山期地质过程的新认识.本文将浅部构造变形规律、岩浆岩年龄分带和迁移、地形巨大反转,与深部过程紧密结合,提出: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总体受深部岩石圈早幕向西的分层回卷拆沉、减薄制约,导致早期构造、岩浆作用伴随西迁,中幕多向拆沉,晚幕拆沉向东回撤;同时,北部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南部班公湖-怒江俯冲系统的同期联合作用使得东亚洋陆过渡带总体处于挤压背景下,且深部上涌的软流圈不断向东跃迁,带动岩石圈不断向东、幕式、交替性伸展和挤压.华南深部早期则经历了向西平板俯冲,导致变形和岩浆作用西迁;后期发生两幕拆沉,导致构造-岩浆作用向东跃迁.总之,华北与华南构造-岩浆差异的内因是深部过程,外因是东亚大汇聚的差异所致.
关键词: 洋陆过渡带 古太平洋板块 东亚 燕山期 大陆边缘 俯冲后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区域菲律宾蛤仔的生态贡献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沟湾楮岛大叶藻(ZosteramarinaL.)床周边存在大量的底栖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摸清菲律宾蛤仔的生理活动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2016年5~7月,在菲律宾蛤仔和大叶藻集中分布区,评估了菲律宾蛤仔种群资源量,现场流水法测定了菲律宾蛤仔个体水平的摄食、代谢生理,围隔实验法探讨了种群水平蛤仔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海区菲律宾蛤仔的平均生物量为(572.00±20.23) ind./m~2,大(壳长为3.50~4.10 cm)、中(壳长为3.00~3.50cm)、小(壳长为2.00~3.00cm)规格各占9.01%、43.60%和47.38%。菲律宾蛤仔的排氨率、耗氧率、滤水率、摄食率分别为(0.44±0.15)~(1.40±0.35)μmol/(ind.·h)、(0.21±0.02)~(0.33±0.08) mg/(ind.·h)、(0.69±0.38)~(0.83±0.66) L/(ind.·h)和(2.57±0.41)~(3.41±0.68) mg/(ind.·h),且都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围隔实验设有3个实验组(蛤仔组、大叶藻组和大叶藻+蛤仔组),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大叶藻30茎枝左右、蛤仔15个左右),实验进行4 h。研究表明,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和大叶藻组间的溶氧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与其他3组的氨氮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与空白组的水体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叶藻组与空白组差异不显著(P>0.05)。桑沟湾楮岛海区菲律宾蛤仔养殖面积约为0.5 km~2,蛤仔每天可以过滤46 t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并为大叶藻提供0.4 t的氨氮。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大叶藻海区菲律宾蛤仔的生态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复合体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K_1h_2~(7-4)小层为例,遵循河口坝构型模式和增生体发育模式,对河口坝复合体内不同类型夹层进行识别并统计坝体发育规模。根据相似准则设计河口坝复合体试验模型,开展水驱油物理模拟,分析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及水驱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油在河口坝复合体内部四级界面对应的稳定隔层以及单一河口坝内部三级界面对应的不稳定夹层附近富集;顶部或底部具封隔能力的夹层比中部夹层更有利于剩余油富集;夹层发育规模越大,倾角越大,阻碍流体运动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剩余油富集;隔、夹层相交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剩余油富集。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河口坝 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陆梁油田 准噶尔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对SPE-HPLC-ESI-Q-TOF-MS检测海水中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影响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溶解有机物(dissolvedorganicmatter,DOM)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作用巨大,但因缺乏适合的分离提取方法而严重阻碍了对其不同组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探索。固相萃取法对富集提取海水DOM十分有效,在用其提取海水DOM时,海水pH对活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很大,但目前针对海水的这种影响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天然近海海水作为基质,探究不同pH条件下用亲水-疏水平衡(hydrophilic-lipophilicbalanced,HLB)固相萃取小柱萃取海水中活性分子的提取效率,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在负离子(ESI-)模式下检测解析提取物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当海水样品pH为中性和强酸性时都能获得较好的提取效率,随着pH的降低,提取物质谱的整体响应值降低,但可识别的谱峰数目增加,提取出有机物的分子量和性质差异都更广泛。分析提取物分子在范克雷维伦(van Krevelen)图和质荷比-氢碳比(m/z-H/C)图上的分布发现,中性条件适合提取饱和度较高的小分子化合物,而具有生物活性的带有不饱和基团的化合物及蛋白质、糖类等生物大分子在强酸性提取条件时提取效果和分辨率更好。综合提取效率、有效峰数目和分子组成特征考虑,用HLB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近海海水中的小分子活性物质时,将海水样品pH调节为2较为适宜。
关键词: 有机小分子活性物质 固相萃取分离 海水pH影响 HPLC-ESI-Q-TOF-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宽幅InSAR观测阿尔金断裂带西段震间应变累积的研究
《测绘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左旋走滑断裂带,关于该断裂带如何控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变形、如何吸收调整印亚会聚的作用是争论的焦点,其中断裂带走滑速率是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关于该断裂带走滑速率的讨论集中在中段和东段,西段(84°E以西)大部分地区属于高海拔无人区,仍然缺少传统大地测量学、地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俯冲带形成机制的可检验假说和检验方案
《地学前缘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十年前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为理解地球如何运作构建了基本框架。过去五十年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告诉我们地质过程最终都是地球热损失的结果。例如,大洋岩石圈板块在洋中脊形成,其运动和增生以及最终通过俯冲带进入地幔导致地幔冷却降温,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地幔对流。亦即,板块构造的直接驱动力是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的下沉力。因此,没有俯冲带就没有板块构造,但是俯冲带如何开始仍然有争议。对俯冲起始的研究从未中断,有数值模拟也有地质推断。2014年在西太平洋用三个IODP航次(350、351和352)来检验"自发"和"诱发"俯冲开始的想法。所有这些努力都值得肯定,但这些是无法检验的想法。无法检验意味着没有结果。本文介绍至今唯一可用地质学方法检验的假说,亦即"岩石圈内横向物质组成差异导致的浮力差是俯冲带形成的起因"。这种浮力差位于海底高原的边部和被动大陆边缘,因此这些部位是未来俯冲带起始的必然轨迹。在远离这些部位的正常洋盆内因缺乏浮力差而俯冲带不可能起始。换句话说,"所有岛弧一定有大陆(或海底高原)基底",这可以通过采集和研究岛弧基底岩石来验证。
关键词: 完善板块构造理论 俯冲带的成因 被动大陆边缘 海底高原边缘 岛弧基底岩石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