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剖析与思考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是我国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协作攻关中形成的一个重大成果。笔者作为成果所在研究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回顾了任务接受、成果研发、配套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过程,并根据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在科研中要确立正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并持之以恒;要密切注意和利用新的有用种质;要加强研究配套应用技术,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要组织大联合协作网;要注重知识产权的研制和申请保护等有利于形成重大成果的思考。

关键词: 水稻 两优培九 农业成果 成果形成 思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TiO_2的制备及对低氨氮含量废水的去除效果研究

水处理技术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纳米TiO_2,并在自制光催化反应装置中进行了对低氨氮含量废水去除效果的研究。探究了体系中催化剂含量、温度、p H等因素对去除NH_3-N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初始NH_3-N含量下的去除情况及最终产物。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NH_3-N废水,在254 nm紫外灯的作用下,当催化剂用量为1.0g/L,废水初始pH=11.0,曝气量150 mL/min,温度为60℃,光照2 h,NH_3-N去除率可达90%以上,常温下可达45%以上。反应最终产物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均较低,体现了该催化剂具有将NH_3-N转化为N2的良好光催化氧化选择性。此外,将该催化剂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发现对其中的NH_3-N和TN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关键词: 纳米TiO2 光催化 NH3-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 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为0.017 4;其次是98%吡唑醚菌酯,其EC50为0.892 7;其他3种药剂EC50较高,分别是98.4%百菌清EC50为9.959 0;98.5%醚菌酯EC50为18.080 4;98%多菌灵EC50为45.387 7。

关键词: 大蒜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体系建设与发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畜牧业发达国家应用动物卫生风险分析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控制以及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体系建设实为必要。概述了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在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应用进展以及国内在预防动物疫病传播、维护动物产品及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剖析了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应用现状,提出在引种风险评估、风险信息采集、屠宰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制度、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交流机制、提升技术能力以及建立外来疫病和突发疫情快速报告与评估系统和疫情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等方面,提出加强和完善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动物疫病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风险预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丘陵土壤施用有机复合保水树脂后的物理性状变化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江苏省丘陵荒坡地土壤为对象,利用农业养殖废弃物发酵熟化的有机肥与保水树脂类材料进行复配,研究施用后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降低丘陵坡地雨季地表径流造成的肥水损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供科学数据。通过测定试验土壤的紧实度、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等物理指标,分析供试土壤这些物理指标的变化趋势,明确有机复合保水树脂的施用对改善土壤物理状况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有机复合保水树脂不同配合比例对丘陵土壤的物料性状有着不同的影响,土壤孔隙度随保水树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照组的土壤总孔隙度从S0处理的43.47%升至S0.6处理的61.68%;土壤容重可从S0处理的1.40 g/cm3降至S0.6处理的0.96 g/cm3,配合施用可减少这种差异使土壤物理性状趋于稳定;土壤紧实度稳定在20~30 kg/cm2之间。得出结论:保水剂和有机物料配合施用可改善丘陵荒坡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可参照趋势变化走势,结合土壤肥力、作物种类、灌溉条件控制有机物料的用量比例,以满足作物生长对水肥的需求。

关键词: 有机复合树脂 土壤紧实度 土壤容重 孔隙度 丘陵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尖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mucronata)江苏分离群体形态学和分子特征描述

植物病理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是一类寄生于水稻根部的重要病原线虫,在我国多个省份和地区皆有分布,然而江苏稻区有关该线虫发生和危害鲜有报道。从江苏省农科院水稻实验田采集的水稻根部分离到大量潜根线虫,利用光学和扫描电镜显微观察确定所分离到的线虫优势种群为细尖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mucronata),de-Man形态学数据显示江苏分离群体与其他已报道的H.mucronata分离群体具有一定差异,但基本处于标准模式值范围。分别对ITS-rRNA、28S rRNA D2-D3扩展区、18S rR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和热激蛋白90(Hsp90)序列进行PCR扩增,新获得的H.mucronata ITS序列与中国台湾和比利时分离群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比较各分离群体的ITS1、5.8S和ITS2序列碱基变异,显示我国江苏、台湾和比利时群体差异最小。基于28S rRNA D2-D3扩展区、18S rRNA和ITS-rRNA序列构建的贝叶斯和最大似然进化树将潜根线虫划分为3个进化分支,与已报道的其他H.mucronata种群共同位于第二分支。

关键词: 细尖潜根线虫 形态学鉴定 扫描电镜 ITS-rRNA比较 进化树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出血症病毒衣壳蛋白P区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与受体结合能力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VP60)P区形成二聚体的能力及其与HBGAs受体结合的能力,作者以pMD19T-VP60为模板扩增包含铰链区H的P区基因(HP)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HP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P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高效表达,经HisTrap亲和柱纯化后可形成二聚体结构。通过HBGAs受体结合试验表明,P区与完整病毒衣壳相似,能与唾液中的HBGAs受体发生结合。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RHDV衣壳蛋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衣壳蛋白 P区 组织血型抗原 受体结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瘤胃体外发酵组合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小麦秸秆与米糠粕间的组合效应,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了小麦秸秆与米糠粕按100∶0(RBM0)、75∶25(RBM25)、50∶50(RBM50)、25∶75(RBM75)、0∶100(RBM100)的比例组合后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1)在产气特性方面,随着米糠粕比例的增加,12,24,48h累计产气量(GP)、理论最大产气量(HM)和产气速率(B)逐渐增大,而体外延滞时间(Lag)逐渐降低,各比例之间差异显著(P<0.05)。2)在体外发酵12,24,48h时,当米糠粕占2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产气量产生最大组合效应(P<0.05)。3)当米糠粕占7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最大,各比例之间差异显著(P<0.05);当米糠粕占2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DMD产生最大的组合效应(P<0.05);当米糠粕占7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NDFD、ADFD产生最大组合效应(P<0.05)。4)当米糠粕占7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组合体外发酵48h的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最高,乙酸/丙酸最低。5)48h累计产气量、产气速率与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灰分(Ash)以及中性洗涤可溶物(NDS)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有机物(OM)、半纤维(HC)以及中性洗涤可溶物/粗蛋白(NDS/C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理论最大产气量与DM、CP、Ash、NDS显著正相关(P<0.05),与NDF、ADF、OM和HC显著负相关(P<0.05);Lag与NDS/CP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试验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从产气量及干物质降解率的组合效应方面来看,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最优组合是75∶25;从纤维降解率的组合效应方面来看,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最优组合是25∶75。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米糠粕 体外发酵 组合效应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设施早熟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西瓜生产中劳动力紧缺的现状,从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管理、蜜蜂授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介绍西瓜设施早熟轻简化栽培技术,为指导生产服务。

关键词: 西瓜 设施 早熟 轻简化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籽粒赤霉病识别

农业机械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进行小麦赤霉病的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和正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进行变量筛选提取特征波段,结果表明采用MSC-SPA和SNV-SPA算法时决定系数分别为0.901 9和0.900 6,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23 8和0.223 2,筛选波长个数分别为7个和5个。利用SVM和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交叉验证模型及验证模型的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MSC-SPA-SVM和SNV-SPA-SVM方法的建模集准确率分别为97.08%和94.17%;验证集准确率分别为98.33%和97.50%,均优于MSC-SPA-BP和SNV-SPA-BP模型。为了研究染病小麦的高光谱图像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权重系数选择最佳特征波长为627.698 nm。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特征波长下的特征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分别提取特征波长图像的形态参数特征和纹理特征参数等,根据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选择最优的建模特征参数。分别利用10折交叉验证方法建立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结果表明3种识别算法识别准确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高光谱成像技术 识别模型 图像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