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莲组织培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莲是一种重要的水生经济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质资源丰富,在食用药用、营养保健、园林绿化及外贸出口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价值与开发潜力。近年来莲组织培养发展迅速,就莲组织培养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简要概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应用,莲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类、遗传图谱构建、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与表观遗传学、基因分离与功能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就莲的上述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信息基础及参考。

关键词: 组织培养 分子生物学 全基因组 蛋白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新城疫活疫苗室温保存工艺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海藻糖、明胶、PVP等成分配制耐热保护剂,采用梯度真空干燥方法,将鸡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进行泡沫干燥,通过37℃10 d耐老化试验筛选到配方T5的病毒滴度损失为0.2 Lg;NDV-T5泡沫干燥疫苗经DSC测定配方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6.45℃,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较为规则的片状结构;NDV-T5在各温度耐热性能均较好,2℃~8℃保存24个月,25℃保存15个月、37℃保存5个月,病毒含量下降≤1.0 Lg;将不同保存温度的NDV-T5泡沫干燥疫苗免疫1月龄雏鸡,鸡只均能在免疫后14 d产生抗体,与现有商品疫苗效力相当。

关键词: 新城疫 海藻糖 疫苗 室温保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黄素酯在强化面包制作和贮藏中的稳定性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将叶黄素酯水溶性微囊粉添加于面包中,考察面包和面、发酵、焙烤和贮藏过程中总叶黄素酯、总叶黄素及其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旨在监测叶黄素酯在强化面包制作和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和面和发酵对叶黄素酯的降解影响不大,皂化测得的总叶黄素和全反式叶黄素保留率较高;烘烤引起面包皮和面包芯中叶黄素酯含量的明显降低,随之皂化测得的总叶黄素和全反式叶黄素保留率下降明显。叶黄素酯强化面包制作和贮藏过程中都伴有叶黄素异构体的不断生成和含量变化,和面过程中有少量的13-顺式和13’-顺式叶黄素生成,发酵过程有少量的9-顺式和9’-顺式叶黄素生成,焙烤过程面包皮和面包芯中13-顺式、13’-顺式、9-顺式和9’-顺式叶黄素含量显著累积增加,贮藏过程中面包皮和面包芯中的叶黄素酯、皂化测得的总叶黄素和全反式叶黄素含量,及叶黄素顺式异构体含量均略有下降。

关键词: 叶黄素酯 强化面包 制作 贮藏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ZF-HD蛋白的全基因组分析

棉花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ZF-HD(Zinc finger-homeodomain)蛋白属于同源异型盒蛋白家族,在动植物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研究陆地棉标准系TM-1基因组中ZF-HD蛋白的数目、亚细胞定位、染色体分布、基序、进化关系和组织表达情况。TM-1中共有35个Gh ZHD蛋白成员,且大部分成员定位到细胞核内;分布在20条染色体和2条Scaffold上,且具有11对直系同源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TM-1基因组中的ZF-HD蛋白大致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间具有类似的基序类型和排列顺序;大部分Gh ZHD基因在胚珠和纤维组织中表达,还有部分基因在根、茎、花、蕾和分生区中表达,在叶和愈伤组织中表达的基因最少。

关键词: 陆地棉 ZF-HD蛋白 生物信息 组织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贮藏对冷鲜鸡腐败菌菌群变化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传统平板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冷鲜鸡低温贮藏期间的腐败菌菌群变化进行了分析。传统培养结果显示,冷鲜鸡的初始菌群主要为肠道菌、乳酸菌和葡萄球菌;4℃贮藏条件时微生物生长速度高于0℃和-1.5℃;贮藏6 d后,4℃贮藏样品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0℃和-1.5℃贮藏下样品的优势菌群为葡萄球菌。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直接对冷鲜鸡中的菌群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动杆菌、伯克霍尔德氏菌、假单胞菌、肠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及乳球菌是样品中的主要污染菌;4℃贮藏时,假单胞菌条带逐渐变亮,0℃和-1.5℃条件下菌群的条带亮度变化不明显。本研究发现贮藏温度对样品中菌群多样性的变化影响较大,冰点温度下贮藏更利于冷鲜鸡中嗜冷菌的控制和产品的保鲜。

关键词: 冷鲜鸡 嗜冷菌 假单胞菌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戊糖片球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及黏附素的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戊糖片球菌SR2-6对Caco-2细胞的黏附作用,采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和酶处理SR2-6,测定其表面成分黏附性质变化,并提取戊糖片球菌表面的细胞黏附素,进行成分和结构分析。同时测量了Caco-2细胞MUC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戊糖片球菌SR2-6能明显上调Caco-2细胞MUC3基因表达;戊糖片球菌SR2-6的肽聚糖参与了Caco-2细胞黏附的主要过程,该肽聚糖为α型肽聚糖,提取物主要由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组成,总糖含量为(9.42±1.55)%,蛋白质含量为(4.61±1.88)%。戊糖片球菌SR2-6肽聚糖是一种抑制性黏附素,浓度越高,对SR2-6黏附Caco-2细胞的抑制越强,同时上调MUC3基因表达的作用也越强。

关键词: 戊糖片球菌 黏附 Caco-2细胞 MUC3基因 肽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菌株B1241侧翼基因克隆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致病力减弱的T-DNA插入突变菌株B1241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力,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其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基因,以解析突变基因在稻曲病菌生长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阐明稻曲病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野生菌株P1作为对照,观察并检测突变菌株B1241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孢子形态、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采用注射接种的方法将菌丝和孢子的混合液接种于水稻穗苞中,统计每穗发病的病粒数,分析B1241的致病性变化;突变菌株B1241在不含有潮霉素的PSA平板上转接5代之后,PCR检测T-DNA插入的稳定性并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B1241中T-DNA插入的拷贝数;利用Hi Tail-PCR获得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经NCBI比对得到侧翼基因;运用RACE-PCR克隆插入位点侧翼基因全长;q RT-PCR分析侧翼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经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田间接种发现,与野生菌株P1相比,突变菌株B1241在固体培养基MM、PSA和TB3上的菌落和孢子形态以及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其致病力、产孢能力均呈极显著下降。B1241在不含潮霉素的PSA平板上转接5代之后,仍能扩增到GFP和HPH基因,说明T-DNA已经稳定地插入到其基因组中。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T-DNA在该突变菌株中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经扩增并比对侧翼序列,T-DNA的插入位点处少了28 bp的稻曲序列,有37 bp在T-DNA及稻曲病菌基因组中都没有比对到。NCBI比对发现,侧翼基因Uvt-1241与UV-8b菌株的UV8b-7878基因同源,开放阅读框长2 317 bp,包含81和106 bp的2个内含子,编码709个氨基酸。经RACE-PCR获得基因全长2 650 bp,5'非编码区长度为14 bp,3'非编码区长度为319 bp。T-DNA插入在基因Uvt-1241的启动子区域,位于起始密码子之前516 bp处。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Uvt-1241在该突变体中表达量下降。该基因编码一个糖基水解酶18家族的蛋白,同时含有一个保守结构域D××D×D×E。【结论】稻曲病菌突变菌株B1241中,T-DNA插入到基因Uvt-1241的启动子区域,从而导致该启动子功能部分缺失,基因表达量下降,使得突变菌株的生长、产孢等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发生改变,由此推测该基因可能在稻曲病菌生长及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稻曲病菌 T-DNA 致病力 糖基水解酶18家族 基因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时间、温度及PEG胁迫对云南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南杜鹃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贮藏时间、不同萌发培养温度及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云南杜鹃种子发芽启动时间、萌发高峰期、发芽持续时间、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杜鹃种子无休眠特性,常温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启动时间延迟,发芽持续时间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显著下降;温度越低,云南杜鹃种子发芽启动时间越长、发芽持续时间越长,适宜云南杜鹃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5%~25%PEG浓度范围内,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云南杜鹃种子的发芽启动时间延迟,发芽持续时间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降低,25%PEG胁迫下未现种子萌发;杜鹃种子萌发的PEG胁迫半致死浓度为15.87%。

关键词: 云南杜鹃 种子萌发 贮藏时间 温度 PEG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与伪中间葡萄球菌的体外共感染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犬流感病毒(CIV)与伪中间葡萄球菌(Sp)对犬肾细胞(MDCK)的共感染作用,利用犬流感病毒、伪中间葡萄球菌和犬肾细胞,建立并优化了病毒-细菌体外细胞共感染模型。试验分4组:病毒单独感染组(CIV)、细菌单独感染组(Sp)、感染病毒后第12小时再感染细菌组(CIV/Sp)及空白对照组(C)。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第24小时,CIV/Sp组的细胞毒性为39.7%,极显著高于CIV组和Sp组(P<0.001);CIV/Sp组病毒RNA载量显著低于CIV组(P<0.001)。细菌黏附和侵袭试验表明,细菌感染后第4小时,CIV/Sp的黏附和侵袭量极显著高于Sp组(P<0.001),侵袭量升高20倍。细菌感染后第6小时,CIV/Sp组IL-6、TNF-α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研究结果表明,犬流感病毒的预感染增强了伪中间葡萄球菌对体外培养细胞的继发感染。

关键词: 犬流感病毒 伪中间葡萄球菌 细胞 共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榴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吩嗪硫酸甲酯-还原型辅酶I-氮蓝四唑(PMS-NADH-NBT)系统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诱导DNA及蛋白质氧化损伤为模型,考察石榴籽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对DNA和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甲氮甲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损伤程度,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试剂盒测定细胞的氧化应激变化,研究不同浓度石榴籽油对H2O2刺激的PC1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榴籽油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以及对DNA和蛋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随着石榴籽油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石榴籽油在0.5~4 mg/m L质量浓度范围能显著提高H2O2损伤的PC12细胞存活率,显著减少H2O2刺激的PC12细胞中MDA的生成,提高SOD活力及CAT活性。石榴籽油在体外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羟基自由基诱导DNA及蛋白质氧化损伤以及保护PC12细胞对抗氧化损伤的作用。

关键词: 石榴籽油 自由基 H2O2 PC12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