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稻DNA导入后代的耐冷性鉴定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野生稻DNA导入后代的耐冷性,从中筛选出耐冷性较强的导入后代,为水稻耐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和方法。[方法]以普通野生稻的基因组DNA导入宁夏主栽品种宁粳16号、宁粳23号中所产生的后代为试验材料,以发芽期的发芽率,芽期的存活率,苗期的枯死率等作为鉴定指标,进行发芽期、芽期、苗期的耐冷性鉴定筛选。[结果]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供试水稻材料的发芽率和芽期存活率均有所降低,幼苗枯死率增加,但材料05D4-92、05D4-160、05D4-161在低温胁迫下的发芽率、芽期存活率明显高于受体对照和其他材料,苗期枯死率低于受体对照;而且,其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受低温的影响较小。[结论]供试水稻材料发芽期、芽期、苗期的耐冷性表现基本一致,其中,05D4-92、05D4-160、05D4-161具有较强耐冷性。
不育枸杞花药营养物质代谢与花粉败育的关系(摘要)(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09
摘要:[目的]研究不育枸杞花药营养物质代谢与花粉败育的关系,为枸杞不育系花粉败育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半薄切片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分别进行多糖(含淀粉粒)、脂类和蛋白质的染色鉴定,对枸杞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药营养物质积累和分布状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不育系与可育系花药半薄切片经组织化学染色后,多糖PAS反应呈阳性,红色,淀粉粒为红色颗粒。脂类苏丹黑B染色呈阳性,黑色颗粒。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染色呈阴性。表明枸杞不育系与可育系一样,花药发育过程中积累储存的营养物质是淀粉粒和脂滴,没有储藏形式的蛋白质。与可育系相比,不育系花药减数分裂后,淀粉粒在药隔薄壁组织中骤减,表皮和药室内壁中的淀粉粒也大幅减少,绒毡层没有脂质积累;绒毡层和四分孢子先后发生液泡化、进入解体过程。[结论]可育系药隔维管束多糖营养供应充足,绒毡层细胞多糖转化、合成等活动旺盛。而不育系药隔多糖供应在减数分裂后急剧减少,使得绒毡层细胞多糖含量减少,导致绒毡层细胞多糖转化、合成脂质等营养物质的机制发生紊乱。由此引发了绒毡层提前进入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四分孢子因营养匮乏,最终解体。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趋势(R2≥0.8184),且水平分布上表现为:经济林地(10.12 g/kg)>人工林地(9.94 g/kg)>次生林地(9.11 g/kg)>坡耕地(7.90 g/kg)>弃耕地(6.77 g/kg)>苗圃地(5.95 g/kg);经济林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人工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硝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经济林地、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其它4种利用方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0-60 cm)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人工林地(91.57t/hm2)>经济林地(89.51t/hm2)>次生林地(83.13 t/hm2)>坡耕地(72.70 t/hm2)>弃耕地(58.05 t/hm2)>苗圃地(43.63 t/hm2),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量最大。


优质高产酒高粱品种引种观测试验初报
《宁夏农林科技 》 2009
摘要:通过对3个专用酿酒高粱品种在金沙湾园区小面积引种试验,观测生产性能并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出适合宁夏种植的专用酿酒高粱品种。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实质与意义。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协同管理、服务应用4个方面介绍了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方法。探讨了农业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软件手段解决分布式应用的集成,通过消息控制完成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在介绍了几种常用信息终端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提出了实现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措施:建立西部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联盟;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建设资源中心,创新技术;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宁夏枸杞主要天敌对枸杞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成虫、中华草蛉(Chrysopa intima)四龄幼虫、黑点食蚜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成虫、凹带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四龄幼虫进行了捕食功能反应测定.结果表明,凹带食蚜蝇的捕食效率最大,然后依次为中华草蛉、多异瓢虫、黑点食蚜盲蝽,其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35.6,116.6,98.6,82.3头;多异瓢虫与凹带食蚜蝇的捕食效率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低于20℃或高于30℃时捕食效率明显降低,黑点食蚜盲蝽与中华草蛉的捕食效率受温度影响较小;多异瓢虫的捕食效率受种内干扰较大,干扰系数为0.813,中华草蛉的捕食效率受种内干扰较小,干扰系数为0.689;枸杞蚜虫的分布对中华草蛉与凹带食蚜蝇的影响较大,对多异瓢虫和黑点食蚜盲蝽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多异瓢虫 中华草蛉 黑点食蚜盲蝽 凹带食蚜蝇 捕食功能反应


宁夏绿洲灌区夏播复种大豆生产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宁夏绿洲灌区春(冬)小麦收获后,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土地等资源夏播复种大豆,既解决了粮食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矛盾,又增加了大豆产量和农民的收入。提出了适宜宁夏灌区夏播复种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肥水管理、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