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种消毒剂对凡纳滨对虾致病性弧菌的杀灭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分离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及Vibrio sp.Ex25共4株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致病菌(编号分别为PV130903A、PV140731A、PV150526A和PV140821A)进行了杀灭作用实验,研究了聚六亚甲基胍(PHMG)、双氧水(H_2O_2)、聚维酮碘(PVPI)及二氧化氯(ClO_2)4种消毒剂对4株致病菌的杀灭浓度、杀灭时间及杀灭率的比较分析;同时追踪了PHMG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对池塘水体弧菌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2μl/L的ClO_2作用1 h、1μl/L的PHMG或1μl/L的H_2O_2作用2 h、8μl/L的PVPI作用6 h可完全杀灭4种弧菌,PHMG和PVPI的杀菌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H_2O_2和ClO_2的杀菌率在达到峰值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池塘养殖水体的弧菌杀灭实验中,浓度为0.5、1、2μl/L的PHMG可使养殖水体中的弧菌总量分别在第4天、第3天和第3天下降到最低值,分别为初始弧菌总数的79.14%、82.48%和87.30%;各浓度实验组弧菌总量达到最低值后逐步升高,直到第11天时上述各浓度实验组的弧菌总量仍然低于消毒前初始值的3.58%、5.53%和6.10%。综合比较分析,这4种消毒剂对致病性弧菌的杀菌能力强弱为:PHMG>H_2O_2>ClO_2>PVPI。结合消毒剂的杀菌浓度、杀菌效果、持续时间以及使用成本等几个方面考虑,认为PHMG具有高效、持久等优点,在水产养殖中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哈维氏弧菌 溶藻弧菌 Vibrio sp. 聚六亚甲基胍 杀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石首鱼幼鱼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世界上275种石首鱼类中仅有极少数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是其中一种,其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研究对探讨石首鱼类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较系统地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外部形态学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测量,对内部主要器官结构及矢耳石特征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除了吻端、颐部和峡部外,淡水石首鱼体被两种鳞片,头部两侧的鳃盖及眼睛周边覆盖小圆鳞,头后身体包括喉部均被栉鳞,且在头背交界处存在两种鳞片的过渡类型;侧线鳞从头后一直延伸至尾鳍的1/2处。腹鳍第一鳍条膜稍延长形成特有的鳍丝。黏液孔主要分布在颐部,为五孔型;具有犬牙状的颌齿和咽齿,所有齿尖均向口腔内部方向弯曲,上咽齿盘分为左右对称的2个咽齿盘,而下咽齿盘愈合为一体;消化道主要由口咽腔、较短的食道、卜形胃、具有2个弯转的肠道及肛门组成,在胃与肠交界处具有7个环状排列的指状幽门盲囊。矢耳石的形态特征与中国的黄唇鱼相似。基于外部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讨论分析了淡水石首鱼与中国石首鱼物种的亲缘关系。淡水石首鱼归属于低级底栖肉食性鱼类,这与其特定的生态习性和摄食特性等相符合。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淡水石首鱼人工驯养和紫黑翼蚌的规模化寄生繁育奠定基础,也为探讨石首鱼类在海淡水区域地理格局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蜇Frizzled1基因的克隆及在无性繁殖中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解析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Frizzled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结构:Re-Fzd1基因的全长cDNA为2387 bp,其中编码区为1761bp,编码586个氨基酸的多肽。SMART分析表明,Re-Fzd1基因具备Fzd家族共同的结构特征,包括: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一个位于N-末端富含10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半胱氨酸富集域(CRD),一个含有7个跨膜片段的跨膜结构域,以及一个含有5个重要的磷酸化位点的C端尾巴。多序列比对表明,Re-Fzd1基因与刺胞动物贝螅(Hydra echinata)、水螅(Hydra vulgar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和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Fzd1具有高度相似性,与来自脊椎动物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爪蟾(Xenopus laevis)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Fzd1、Fzd2和Fzd7家族基因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N-J法,将人、鼠、爪蟾、斑马鱼和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所有Fzd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果蝇外,所有Fzd家族成员聚类成4个类群,11个亚家族,海蜇Re-Fzd1基因首先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聚类在一起,然后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三个家族聚成一个类群,表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家族可能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Re-Fzd1基因组序列中不含有内含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e-Fzd1基因在海蜇无性繁殖的4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横裂体阶段是表达量最低的稚水母阶段的3.67倍。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在海蜇横裂体时期,Re-Fzd1原位表达在触手、基座及发生横裂的部位。这些结果都表明,Re-Fzd1不但参与了海蜇的早期发育过程,还调控了海蜇无性繁殖的发生。
关键词: 海蜇 Frizzled cDNA 基因组结构 整体原位杂交 无性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度洋热液区贻贝及栖息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特征分析
《分析化学 》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集了印度洋热液区贻贝生物及其栖息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生物体及沉积物中常见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研究了生物体与沉积物金属元素的相关性,以及稀土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等。结果表明:印度洋热液区沉积物中常见微量金属主要为Fe(96.62 mg/kg)、Mn(1.143 mg/kg)和Zn(322.6μg/kg),微量元素归一化计算得Fe含量比值高达98.15%,可获悉该热液区沉积物主要为铁矿类物质。深海贻贝中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分布趋势与深海沉积物中元素分布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1与0.996,近海贻贝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与深海贻贝存在差异性。深海沉积物与贻贝中轻重稀土元素均呈现分馏现象,且贻贝中富集轻稀土比较显著;从稀土配分模式可知,沉积物与贻贝中的Eu与Gd均呈现异常现象,深海沉积物和深海贻贝中Eu异常现象较为显著。深海沉积物、贻贝及近海贻贝中δEu分别为9.50、10.68和0.23,而δCe分别为2.21、2.71和4.38,表明近海贻贝中稀土元素富集来源与深海贻贝存在差异性,深海沉积物与深海贻贝稀土元素具有同源性。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金属元素分布 分布模式 深海热液区 贻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潍坊港临近海域WF0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变化相关性及其物源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位于莱州湾南侧、潍坊港东侧近岸海域300cm长的WF01钻孔进行磁化率和粒度测试,结合测年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海域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的演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沉积物粒度组分与磁化率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WF01孔0~300cm沉积物可分为四段,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研究区沉积环境的变化。WF01孔以218cm为界,上段与下段沉积物磁化率与各粒组百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基本呈相反趋势。上段沉积物磁化率与63μm以下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大于63μm粗颗粒的百分含量呈正相关;下段沉积物磁化率值与小于32μm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大于32μm的颗粒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的差异,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指示研究区上下两段沉积物物质来源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物源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1855年黄河从苏北改道进入渤海,巨量黄河泥沙在渤海沉积、扩散造成的。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210Pb测年 沉积环境演变 莱州湾南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50~2010年PDO对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变化影响的量化与评估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和估计了1950~2010年不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趋势所造成的影响。研究使用了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数据资料,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离了由PDO事件所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PDO-SSH),以此分析PDO事件对海平面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DO-SSH所引起的海表面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海平面变化的遮掩效果,和对应时期内PDO信号的振幅和周期有着紧密的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SSH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均匀的,在东西太平洋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1960~1989年,具有较长数据时间长度的PDO信号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要强于高度计投入使用后的时期的表现,而受其影响最重的海域出现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阿留申群岛及北美沿岸地区,PDO-SSH在上述地区SSH的占比甚至高达60%。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区域海平面变化 海面高度 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夏秋季大气湿沉降中的营养盐及其入海的生态效应
《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大气湿沉降对胶州湾营养盐的输送通量及其生态效应,分别于2015年6—8月(夏季)、9—11月(秋季)采集胶州湾降水样品,测定了降水中不同形态N、P、Si的浓度。结果表明,降水中不同形态营养盐的浓度变化较大,且均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NH4-N和NO3-N的浓度较高,溶解有机氮(DON)占溶解态总氮(DTN)含量的25.9%,而NO_2-N,PO_4-P和SiO_3-Si的浓度均很低。溶解无机氮(DIN)、DON、PO_4-P以及SiO_3-Si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141.7、61.87、0.35 mmol m~(-2)a~(-1)和0.12 mmol m~(-2)a~(-1)。受降水量和营养物质来源制约,各项营养盐湿沉降通量时间变化显著。农业活动导致的无机氮排放构成了胶州湾湿沉降DIN的主要来源。大气湿沉降DIN、DON、PO_4-P和SiO_3-Si分别占胶州湾总输入负荷的9.04%、10.24%、0.57%和0.17%,湿沉降输入的PO_4-P在夏、秋季分别可以支持0.575 mgC m~2d~(-1)和1.42 mg C m~2d~(-1)的新生产力;雨水中DIN/P比值高达1 617,突发性强降雨带来的营养盐输入会加剧表层水体的P限制和Si限制,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粒级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大气湿沉降是胶州湾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对营养物质收支的贡献及可能引发的生态效应不容忽视。
关键词: 营养盐 大气湿沉降通量 生态效应 胶州湾 夏季 秋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以东黑潮的低频变化及机制研究
《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AVISO(Archiving,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1993-2015年间的海表面绝对动力高度数据,研究了台湾以东黑潮的低频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台湾以东多年平均的黑潮流幅值约为136km,表层流量值约为7.75×10~4 m~2/s,对应的标准差分别为28km和2.14×10~4 m~2/s。台湾以东黑潮不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还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台湾以东黑潮表层流量具有1a和2.8a的显著周期。空间上,台湾东南部黑潮的年际变化幅度比东北部强烈。相关性及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台湾以东黑潮的年际变化与PTO(Philippines-Taiwan Oscillation)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TO年际震荡所导致的副热带逆流区反气旋式涡旋与气旋式涡旋的相对强度是影响台湾以东黑潮年际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碱池塘养殖雅罗鱼及其杂交种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为池养雅罗鱼肌肉营养成分的评定和规模化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基础数据。选取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简称DL)、松花江瓦氏雅罗鱼(L.waleckii,简称SHJ)、高体雅罗鱼(L.idus,简称GT)以及种内杂交种(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松花江瓦氏雅罗鱼♂,简称DS)和种间杂交种(达里湖瓦氏雅罗鱼♀×高体雅罗鱼♂,简称DG)各15尾,每种鱼等量分成3组,测定其背部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1)除水分含量无明显差异外,5种养殖雅罗鱼的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均出现明显差异(P<0.05)。其中DS杂交的灰分(1.77%)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雅罗鱼(1.16%~1.22%),粗脂肪含量(7.23%)显著高于其双亲组合(DL 4.31%,SHJ 4.22%)及含量最低的DG杂交(3.32%),表现出超亲的杂种优势;5种养殖雅罗鱼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17.05%~18.80%),其中DG和DL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养殖群体(P<0.05),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2)5种雅罗鱼肌肉中均测定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TAA)介于73.058%~79.289%,DG和DL的TAA含量、AAS、CS及EAAI指数均高于其他3种雅罗鱼,与其粗蛋白的测定结果相符,表明母本DL将其高蛋白的遗传特性很好地遗传给了子代,进一步证明了杂种优势;3)5种雅罗鱼肌肉中均检测到23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分别为15.03%~19.06%、49.15%~53.92%和27.54%~29.40%,PUFA/SFA比值介于1.53~1.83;SFA和PUFA含量较高的是GT和DL,而MUFA含量较高的是DG和DS两个杂交种。综上所述,5种盐碱池塘养殖雅罗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较均衡,属优质蛋白质;杂交选育可以有效改善杂交种的肌肉营养品质,获得的高脂高蛋白的DS杂交和低脂高蛋白的DG杂交可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探索全球大洋玄武岩、深海橄榄岩成因和地球动力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地球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实验室"建成。未来5年,该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1630968)的资助下,用珍贵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中脊玄武岩(MORB)、辉长岩和深海橄榄岩(MORP)研究地球化学和地幔动力学的几个基本科学问题:1用Ti-Zr-Hf稳定同位素验证"Nb-Ta和Zr-Hf元素对质量分异的假说";2从MORB演化过程和地幔熔融过程检验目前对铁同位素分馏的基本假说,即重Fe同位素与Fe3+有亲和性,且比轻Fe同位素和Fe2+更不相容;3提出并试图检验地幔高氧逸度是板块构造的结果,即含有大量Fe3+的蛇纹石化大洋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俯冲到深部地幔所致;4对代表性的MORB样品和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样品进行铀同位素研究,检验Andersen等(2015)有关地球演化过程中壳幔循环导致的内、外动力地质过程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大洋玄武岩 深海橄榄岩 壳幔循环 地幔动力学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